(三)非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2019年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之年。日前,一则名为“空间站真的要来了”的话题登上了网络热搜,在某网站“千秋论坛”上引发热烈讨论。以下为部分帖子
帖一【转发《中国青年报》张柏楠答记者问(2019﹣04﹣15)】(南山)
记者:我国的空间站有什么作用呢?
张柏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总设计师):空间站的主要定位就是国家未来的空间实验室。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类长期在空间飞行的关键技术。除此以外,空间站的技术应用还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要将航天技术服务于经济社会。依靠新的科学发现,航天技术或许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另一个方向是通过空间站积累探索太空的经验。
记者:为什么现在人类还不能像科幻片中一样在太空中长期飞行?
张柏楠:这是因为中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目前人类长期太空飞行的纪录是俄罗斯人创造的437一名航天员来说,这个时间比较长。但是,对于去火星来讲,400多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研究、解决很多科学问题。空间站后续还担负很多重要的任务。
记者: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张柏楠:人类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人航天的发展。这是一个充满梦想、非常伟大的事业。我国载人航天飞船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就是指航天员安全是第一位的。中国航天站不去盲目地比大小、比规模。我们一直坚持目的明确,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实事求是。
【网友跟帖】
千秋客:我觉得中国航天人大概是中国所有科学研究领域里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了。大家都知道登月探测器叫“嫦娥”,月球车叫“月兔”。而且你看,“嫦城4号”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月背顺利软着落的探测器,向全世界传回了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而那颗起到极其关键作用的中继通信卫星,居然叫“鹊桥”。真是浪漫得不像话啊!
帖二【原创: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阿饼)
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但这将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单程之旅﹣﹣先不说火星上是否存在不明的危险,抵达火星需要200天左右,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也就无法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
不只是火星,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也不友好。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就算解决了在宇宙中的生存难题,人类也可能最终只得到一个“最糟的宇宙”。《三体》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认为,如果宇宙中有任何文明暴露自己的存在,它将很快被消灭,所以宇宙一片寂静。这个结论被中国读者称为“黑暗森林猜想”。
再退一步说,即使人类顺利进入“太空大航海时代”、实现星际开拓大业,也要面对一个大问题:时间。试想,你坐上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奥德赛之旅,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巡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又死去,地球成为上古时代虚无缥缈的梦幻。
而你﹣﹣星辰宇宙中的蜉蝣,当年对地球投以最后一瞥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并非什么高维度的造物主?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漂移一米。与蜉蝣相比更为不幸的是,你现在就能想象到自己“朝生暮死”的图景。
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呢?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的这句话,很适合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最近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远征19号”任务的巴拉特称,俯瞰地球时让人颇感震撼。他说:“毫无疑问,当你从这里俯视地球时,你就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有两件事你会立刻醒悟,一件是你曾对它有多忽略,另一件是你多么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呵护它。”
现在,请重新认识一下地球给予我们的种种特权﹣﹣磁场和天气层对太阳的双层防御、适温气候、一倍的大气压强、重力、食物遍地这些因素都刚刚好,你才能够不穿宇航服普普通通地过着每一天。
当然,几分钟后,我们很快就会将这些恩惠忘得一干二净。
【网友跟帖】
风行:是啊,地球上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的西部要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要崛起,还有贫困人口问题没解决……到太空瞎折腾什么?实际一点好不好。
(1)以上材料均来自某网站“千秋论坛”,根据帖子内容,你觉得最有可能出自哪个版块?
A.书林一叶 B.影画苑 C.文化茶座 D.家园
(2)张柏楠在回答记者第二问时提到:“对于去火星来讲,400多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研究、解决很多科学问题。”根据阿饼的帖子,你认为可能是哪些问题?
(3)刚到中国的法国留学生苏菲对网友千秋客所说的“中国航天人的浪漫”不太理解,请你以“中继通信卫星”的取名为例,向她作出解释。
(4)在张柏楠眼里,太空探索是一项充满梦想、非常伟大的事业;而在阿饼看来,这是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人类不要总想着逃离地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为你自己高兴
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萎瘫,在一家印制包装纸的福利工厂工作。他业余爱好文学,常到我家借书。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愤写作,也当个作家?”接着,我自然举出了中外古今的一些例子,又把《三月风》借给他看,激励他登上“维纳斯星座”。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时,他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的。”临别时更是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的。我为自己高兴。”
②上个星期天,我在街上看见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搂着他们完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的脸颊都是红扑扑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回来。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醇厚的快乐!
③为自己高兴吧!我为什么不完美?——别钻牛角尖。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都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
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但却很不高兴。为什么?因为有人问: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如果他得了全国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他真的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仍然可以极为好奇地、不间断地问他:怎么你得奖后反倒写得不那么多,而且,怎么写出的作品不如以前的好,怎么也没有新的突破了呢?……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的海明威和日本的川端康成都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不久后自杀身亡的。也许他们自己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威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种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树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心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怨自艾、自责自苦的泥潭!
⑥开电梯的小倪有一天刚从发廊理完发来上班,乘电梯的人们都说她这下更像电视里出现过的某位歌星了。说一次也罢了,后来有的人或出于好心,往往也是出于无聊,更有出于起哄的,不断地用这类话来激小倪,比如你为什么不去试试,也当个歌星,也上上电视呀;你有这么好的相貌,这么活泼的性格,为什么不去当个广告模特儿呀……有一天,众人正在电梯里起哄,小倪高声宣布说:“你们说的那位,顶多算个三流歌星,我可是个一流的电梯工!不是我像她,而是她长得像我!”说完哈哈大笑起来。她在为自己高兴。她高兴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平凡,自己的不必上电视,自己的适得其所,自己的不为他人所左右。
⑦你的个人最适合你,你的相貌为你所独有,我们应该像小倪那样自尊自爱,诚实地生活,认真地工作,挣得你应有的一份快乐。你每天晚上问心无愧地安睡,你每天清晨兴致勃勃地迎接又一个平凡而充实的日子……
⑧争取不平凡诚然可敬可佩,然而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如小凌、如小倪,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恰恰相反,这个世界也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的。
⑨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那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而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选自《中国最美的散文(上)》,作者刘心武。有删节。)文章详细叙述了两件小事,从不同侧面阐明道理,为中心论点服务。请按要求进行概括,完成下面表格。(4分)
事件 |
阐明的道理 |
|
① |
残疾的小凌不追求当作家,甘愿做一名读者,快乐地生活。普通的人只要充满自信、热爱本职工作、自尊自爱,也能拥有快乐。 |
③ |
② |
从论证思路来看,文段④有什么作用?(3分)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有叙有议,将哲理的阐发与事件的叙述有机结合,很有说服力。 |
B.作者阐明了人要为自己高兴的观点,告诉我们应该为自己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
C.文章第⑧段指出,人们不必争取不平凡,应该甘于平凡,因为这个世界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的。 |
D.本文语言平实而富有哲理,于平淡中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神奇的“隐身衣”(汪继峰)
在各国的神话故事中,都有着许多关于隐身术的描写。那些神通广大的仙人们凭借着
隐身术,来无影去无踪,着实令人羡慕。
其实,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这些肉体凡胎的普通人依靠某种科技手段,
也能够实现“隐身”。
2003年1月,日本的一位教授就向人们展示了他研制的“隐身风衣”。人们只要穿上这件“隐身衣”,身体便会瞬间“消失”。
原来,这件风衣是用一种特殊的反光材料做成的,风衣里面安装有无数的摄像头。这些摄像头能够将穿风衣者身后的景物拍摄下来,然后投影到风衣的前面,这样就使我们的眼睛产生错觉,以为穿风衣者变成了透明人.我们能够透过他的身体看到他身后的东西。
近几年,科学家们在研究“隐身术”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最近,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教授亨利·彭德利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功研究出一种能够让物体隐形的纳米“超材料”。任何物体只要披上用这种“超材料”制成的“斗篷”,就能够从人们的眼皮底下“消失”。
这种用“超材料”制成的“隐身斗篷”效果虽然很神奇,原理却十分简单。我们都知道。物体之所以能够被人眼看见,是由于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表面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刺激视觉神经,进而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用“超材料”制成的“隐身斗篷”可以最大限度地阻止物体表面的光反射,光线照到物体表面,不仅不会产生反射,而且还能够绕过物体表面,然后在物体的身后重新汇合。整个过程就像水流经过一块光滑的岩石一样,当水遇到岩石时会发生分流,经过岩石后又重新汇流到一起。由于没有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人眼便看不见物体。同样,由于光线能够在物体身后重新汇合,照射到物体身后的景物上,然后又顺着原路反射到人的视神经上,于是人眼便看见了物体身后的景物。如此一来,便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物体披上“隐身斗篷”后就变成透明的了。
当然,这个“隐身斗篷”项目现在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过彭德利教授有信心在5年内让这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投入实际应用。到那时,建筑物的墙壁可以建成透明的,保温和隔音效果却丝毫不受影响;桥梁和摩天大楼可以看上去好像飘浮在空中……
“隐身斗篷”在军事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它能够轻而易举地让一辆军车,甚至是一辆坦克瞬间“消失”。试想一下,如果你只能从车轮扬起的尘土来想像一支行进中的军队,你又怎能与其进行战斗呢?文章开头介绍神话故事中的仙人们来无影去无踪,有什么作用?
本文介绍了“隐身技术”哪些方面的内容?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用“超材料”制成的‘隐身斗篷’可以最大限度地阻止物体表面的光反射”中的“最大限度地”能否去掉?为什么?
除文中介绍的外,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隐身技术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应用?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窗外的银杏树(丁吉槐)
①我站在窗前,朝外凝望着。
②已近中秋时节,窗外院子里的银杏树高大葳蕤。阳光和煦,微风徐徐。满树微黄的银杏叶子在杲杲的阳光下跳跃着,摆动着,更加绚丽夺目。
③银杏树的叶子舒爽而别致。不长不短一根叶柄,连着一个打开着的折扇扇面,微黄“扇面”上的脉络清晰,还染有一些褐色的斑点,那斑点似山似水似人似物,朦朦胧胧,充满诗意。如握在手里,似乎就是一把浓缩了的江南才子精心画制的山水画折扇。
④银杏树正年轻呢。树干仅有拳头那么粗细,直直向上伸长,树尖早已经越过西房的屋顶。侧枝十分茂盛,整个树冠便长成一颗桃子的形状。这微黄色的“桃子”和它那拳头粗细的树干便装在我打开窗子的窗框里。
⑤我站在窗前凝望着,欣赏着。
⑥朦胧缥缈中,我仿佛看见,一个小男生端坐在乡村学校教室的窗前,他不去看教室里的黑板,却侧头朝窗外凝望。
⑦窗外教室跟前矗立着一棵银杏树,那是一棵谁也说不清楚年龄的古老却生机勃勃的银杏树。银杏树粗大的树干不知何年何月被斫去一大块,薄薄的层层年轮裸露在外边。树冠上的主干也被斫去。只留一个侧枝歪歪地伸向院子里。整棵树远远看去,活像一只大大的拐杖。那侧枝也已经长得十分粗大,枝叶繁茂,蓬蓬勃勃,上挂一枚按时敲响的铜钟。铜钟鸣响时,银杏树的叶子便“沙沙沙”作响,小学生们便“刷刷刷”地跑进教室去上课。
⑧银杏树的叶子不时跌落下来,轻轻地飘落在小男生打开的课本上,他慢慢将课本合上.那叶子,便成了他一枚精美的书签。
⑨有人喊他的名字。是老师。老师的提问,他回答不出,却反问老师,秋天还没到,为什么银杏树的叶子会跌落下来?他的问题老师也回答不出。老师朝黑板上写字,老师的衣袖太短了,露出一截胳膊。他觉得那截干瘦的胳膊酷似一截银杏树干瘦的枝干。他生了病,老师到家里看他,他近距离地看到老师的枯瘦的脸,枯瘦的脖子,枯瘦的双手。他恍惚觉得老师就是那棵古老的银杏树。
⑩其实,老师岁数并不大,正年轻。她和她丈夫原来都是大都市名牌大学的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俩人双双回到这小县城来。小男生见过她的丈夫.在她家里。瘦瘦高高的个子,白白的皮肤,年纪轻轻却有点驼背。他从他那里知道了银杏,知道了银杏树,知道了银杏树的叶子;他从他那里知道了珠穆朗玛峰,知道了吐鲁番盆地;知道了太阳黑子;知道了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他坐着的时候似乎看不出什么特别,他站起来,高高的,驼着背,便觉得他也像学校院子里的那棵银杏树。小男生有些困惑:怎么老师像那棵银杏树,老师的丈夫也像那棵银杏树呢?然而,这两棵平凡的“银杏树”却深深烙印在他小小的心灵里。
11我依然站在窗前,凝望着窗外。
12窗外院子里的银杏树,在阳光里像撒上一层金黄,如披上了一条条金黄的丝带。我真想,真想回到童年,去做个小男生.搬条板凳坐在那金色的银杏树下,聆听老师和老师的丈夫讲山南海北的故事;我真想回到青年,靠在那树上,去吟诵艾青的诗篇。然而,我知道,逝去的不可能再来。然而,我也知道,那夹在小男生课本里的那枚精美的书签,早已把时间留住。那银杏叶子浓浓的浆汁,肯定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流失。但那叶片的脉络,肯定依旧是格外清晰;叶片上那似山水又似人物的褐色画面,肯定依旧是格外栩栩如生;那蕴藏在叶片里的故事,肯定依旧是格外生动感人。
13银杏树的叶子依然不时跌落下来,一片,一片,一片。又一片飘落在我的书上,我慢慢地将书打开,轻轻地将叶片放进书里,那叶片便成了我的人生中一枚精美的书签。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8月29日)阅读全文,在表中的空白处填上相关的内容。
银杏树的描写 场景 |
树龄 |
树干 |
叶子 |
现实中的窗外 |
正年轻 |
舒爽而别致 |
|
记忆中的窗外 |
粗大却被斫去一大块 |
联系全文,说说“银杏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现实中的银杏树:_______________
记忆中的银杏树:_______________第⑩段中“小男生有些困惑:怎么老师像那棵银杏树,老师的丈夫也像那棵银杏树呢?”读了文章后,你能替小男孩解开这个困惑吗?谈谈你的理解。
请从修辞角度,对第13段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作者说:“叶片便成了我的人生中一枚精美的书签。”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是你人生中的书签呢?请用几句话描绘出来,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50字以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战胜拖拉,无忧工作
1你是不是每天想着要做某件事情,但是一直没有开始?你是不是经常责备自己是一个懒人,往往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一拖再拖?你是不是经常觉得生活就像一连串不可能尽到的义务,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在等着你?
2 当你担心“如果做不好我就完蛋了”,就相当于把一块木板架在两栋高楼之间,你要从上面走过去,一不小心掉下去就会摔死,当然你自然的反应就是站在一端犹豫不决,迟迟开始不了。但是如果木板底下有一张网可以接住你的话,摔下去也就是掉在网里面,你是不是感觉会轻松一点?
3那么,到哪里去寻找那张网呢?你需要打破“自我价值=业绩表现”的等式,向自己保证“事情的失败并不代表人的失败,无论发生什么,我还是我,我的自我价值仍然存在”,说白了就是允许自己失败。还有给自己的计划设立替代方案,那样也不会让你产生一旦出问题就死定了的感觉。这个战胜拖拉的工具叫做“安全网”。
4 除了害怕失败,拖拉也可能在帮助我们表达一种不良的情绪。如果某件事情你其实不喜欢做,但是被逼无奈要去做的时候最容易产生拖拉的行为。拖拉者面对任务的时候,内心的自我对话常常是“我不得不做”,“我早就应该”,“我也不想做但是没有办法”,“他们逼着我做”等,这些自我对话传递出的信息就是“我是这个世界的受害者”或者“我是被迫的,我没有选择余地”。这些信息只会让人们产生负重、受害和失败感,而没有告诉人们如何从这种不喜欢的境地转到自己喜欢的境地,对事情的结果没有任何好处。
5这个时候,如果改变策略,对自己说:“是的,现在很糟糕,然后呢,我能做点什么呢?”这个时候就把注意力转移到立即采取微小的纠正步骤上来了。这也就是战胜拖拉的工具二——用积极的自我对话取代消极的自我对话。当然,你还可以用“我什么时候开始”取代“我必须完成”,用“我可以走出一小步”取代“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用“我没有时间玩”取代“我可以安排时间玩”,用“我选择今天下午3点开始”来取代“任务太多,我肯定做不完”。
6 拖拉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一旦开始某个项目,似乎要花很多时间,工作就会将你的生活埋没,你就没有喘息和休息的机会了。比如写一本书,准备一个冗长的材料,那将是多么沉重的事情,所以人们总是不愿意开始某个看上去距离完成还遥遥无期的工作。
7 这个时候“逆向日程表”就可以帮你了。所谓逆向日程表就是列出一个日程表,看看最终要完成哪些任务,从最终的日期一直安排到当前。重要的是,表格里面必须首先保证有休息时间的安排。当你面对已经安排好的休息时间表的时候,会不会产生“我有自由的时间了,那我现在可以放心工作了”的想法?其实很多工作并没有我们之前想的那么沉重,只要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集中工作,依然有很多时间可以痛快地玩。
8当然,克服拖拉还有很多其他有用的工具,比如当杂念出现的时候,利用两分钟的放松练习和专注力练习,迅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快速进入到良好的工作状态。再比如“坚持不懈地开始”,从小处着手,并且每个小目标完成之后就停下来休息一下,或者以半个小时为时间单位先开始,无论做得如何,先让自己坚持工作30分钟,往往事情一旦开始了,你也就不会觉得那么难了。
9试试看吧,借助这些工具和努力,你或许可以改掉做事拖拉的毛病,并且发现自己是一个天生有动力、高效的人。“到哪里去寻找那张网呢?”这里的“网”是什么意思?
全文介绍了多种克服拖拉习惯的好方法,试简要概括这几种方法(也可用原文概括)
“重要的是,表格里面必须首先保证有休息时间的安排。”联系上下文,解释这么做的原因。
文章写得亲切、动人、浅显。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谈谈取得这样效果的原因。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本文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什么帮助?
阅读《白杨礼赞》片段,完成小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文章运用了多个反问句,请选择其中一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并说明原来句子的好处。
作者说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你能否在上文中找出几个与这些词相对应的描写句?
前两段中对白杨树的指代词为什么从“那”换成了“这”?
为什么要写“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对表现白杨树的美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