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非文学作品阅读

_______

“道义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艺术在“心”“物”之间。由心透到物,而后有艺术之发现。譬如音乐,弹琴吹笛,都要物质。即如唱,也要用嗓子,嗓子是人身一机器,也是物质。然而唱出声音中有心,要由心发出的声才能感动人。就听音乐的人来说,受感动的是我的心,并不是我的耳朵。乐声跑进了我的心,不仅是跑进了我的耳朵,才能使我拜托物质世界的一切,而得到一个艺术境界,使心安乐。

    中国人生活上的最长处,在能运用一切艺术到日常生活中来,使“生活艺术化”,便也是一种心生活。纵使吃饭喝茶,最普通最平常的日常人生,中国人也懂讲究。所谓讲究,不是在求吃得好、喝得好,不是在求饭好、菜好、茶好、酒好,而更要是在一饮一食中有一个“礼”。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寓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再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即在饮膳所用的器皿上,如古铜、古陶、古瓷,其式样、其色泽、其花纹雕镂乃至其他一切,皆是一种极深的艺术表现。直到今天,此等器物几乎为全世界人类所宝爱。然而其中却寓有一套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寓有中国人心的一种极高造诣,这些都超出于技术艺能之上。别人虽知宝爱,却不能仿造。科学上所发明的机器,作用大,但可仿造,而且一学便会。

    发明机器诚然要极高的心智,而制造机器则仅是一项技术,在机器中,也并不能寓有人的个性,即使说心生活并不在机器中。至于艺术便不然,凡属艺术品,必然寓有人之“个性”。纵使模仿的艺术,依然还见有个性。使用机器,不要个性;欣赏艺术,则仍寓有个性。所以机器世界人在外;艺术世界人在内。机器无生命;而艺术有生命。要学绘一幅画,要学拉一张琴,须得把自己生命放进去。因为它是艺术,需要从心得心灵里面再发现。每一件艺术即使一人生。须能欣赏艺术,才能创造艺术。“艺术”与“人生”紧贴在一起。这是艺术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大不同所在。机器世界是偏“物”的;艺术世界是偏“心”的。机器世界在“改造”自然;艺术世界则在自然之“心灵化”。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

    天地间有高山大水,这是天地间一大艺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人的德性和自然融合,成为一艺术心灵与艺术人生。中国文化精神便要把外面大“自然”和人的内心“德性”天人合一而艺术化,把自己生活投进在艺术世界中,使我们的人生成为一艺术的人生,则其心既安且乐,亦仁亦寿。

    中国人的亭园布置,只在家里庭院的一角落,辟出了一个小天地,一花一草,一亭一阁,莫非艺术境界。画一幅山水花鸟挂在房间,只是一株垂柳、一双飞燕、一只渔船,也便如这个艺术世界就在身旁。中国人总要把你整个日常人生尽量放在艺术境界中,而使你陶醉,而使你不自觉。

(选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有删改)

(1)以上文字选自钱穆的讲稿,请为其选择一个标题,并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A.生活艺术化       B.机器和艺术

(2)阅读选文,完成任务。

【摘录】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富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在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

【联想】①你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什么事情?

【摘录】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

【联想】②你联想到(湖心亭看雪》中的哪个句子?

反思:

③上面这种“联想”的阅读方法,如何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选文?请具体阐述。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提取论点 论证过程 议论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梦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本段重点说明的是
A.石阶B.平台C.祭殿
文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么?
请依据原文具体写出“工笔长卷”、“泼墨山水”所表现的内容。
工笔长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么?请试着写出它们将什么比做了什么。

阅读理解
①自碑亭再往北,地势 A高峻,由此上至祭台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②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③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④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便近观,()宜远眺。⑤当阳光灿烂时,________________⑥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龙,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⑦()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要向人们展示它那 B的奇妙景色。
在第④句和第⑥句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A、B处。
A________(突然忽然居然陡然果然)
B________(变幻无穷变化万千变化莫测)
文中与划线的“高峻”一词照应的句子是:
对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C.本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北往南。

“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中“至”能否改成“和”?为什么?

我看见了大海
阿真
我是一个身材畸形的女孩子,母亲嫌我丢她的脸,也怕出门遭人讥笑,于是,在我8岁前的童年里,我从没迈出门一步。我拥有的只是院子里的一方天空,一群瞬间即逝的飞鸟。
我8岁那年,父亲死去了。母亲不久也改嫁了,嫁给小镇上一个退休的海员。当时,母亲才40出头,而继父已近60岁。继父要我称他伯伯,并对我说:
“来,河子,伯伯带你去串门儿。”
“不!不!”我吓得直往后缩。
“去外面看看吧,河子,外面有好多好玩的东西。”
我动心了,于是说道:
“我长得太难看,还有,我走路一瘸一瘸的,妈说人家会笑话我的。”
说毕,我不禁哭了起来。
“放心吧,河子,谁笑话你,我就这样——”继父扬起巴掌做了个揍人的动作。
我忍不住破涕为笑了。
第二天,继父带我上街了。有生以来,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人,我真是怕极了。我羞怯地低着头,两手死死拽住继父的衣角,就像他的一个尾巴似的。
“河子,抬起头,别害怕!”继父大声说。
继父响亮的嗓门立刻引来了许多目光,尤其是和我同龄的孩子,边瞧边嘁嘁喳喳。
“喂,过来认识一下,小家伙们,这是河子,你们的小朋友河子。”继父亲切地招呼他们。
于是,他们走过来,友好地问这问那,邀请我和他们玩。
冬天里,继父的哮喘病犯得很重。睡不着的时候,就让我陪他坐在火炉前听他讲大海的故事。
“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
我听得着了迷:“我能看见海吗?”
“能,等你再长大些,长到15岁,我就带你去看大海。”
我的眼前豁然亮了。
我一年年地长大了,也长高了,懂得了许多事情。按照继父的规定,每天我要做一件对我来说难度较大的家务活。学校不收畸形儿,继父就自己当老师;我每天要学5个生词,并背熟一篇课文。其余的时间,便是听继父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海的故事。
母亲终于走了,是跟一个在门口摆摊的裁缝跑的,丢下我和继父相依为命。
继父的身体虽然越来越坏,但他仍然拖着病病歪歪的身子,成天带我去这去那,鼓励我独自进商店买东西,做家务活儿。每当我做了什么我原先不能做的事情的时候,继父就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你真能干,河子。”
我们把看海的日子定在明年的夏天,到那时我就15岁了。继父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看海做准备。继父说去海边之前,让我必须学会应付一切。
漫长的冬季熬过去了。整整一个冬天,继父病倒在床上。我一个人在镇子上穿街走巷,为继父请医、买药,办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独自承担了全部家务。正在这样的时刻,我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
一个春日融融的上午,继父把我叫到床边,慢慢地说:“河子。我就要死了,有件事情我必须告诉你:早在我退休的前一年,医生就说我是过敏性哮喘,必须远离海洋,所以我是永远不能带你看海的。我对你撒了谎,请你原谅我。”
当时,我觉得非常失望,非常委屈,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准备,到头来却是一个骗局。我伤心地哭了。
就在这天夜里,继父安安静静地去世了。我失去了在这个世界上惟一的亲人。现在,我这个畸形女孩是一个人生活了。
当我穿行在闹市上时,当我熟练地做着家务时,当我受邻居的委托替她照看孩子,从而每月从她那里得到40元的生活费,我突然明白了继父的“看海”的意义。有无数次,我站在继父的遗像前,悄声对他说:
“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
用简洁的文字说说“在我八岁的童年里,我从没迈出过门一步”的原因。
文中加点的“这样的时刻”指什么时候?
当继父告诉我“他永远都不能带我去看海时”,我的感受如何?
作者在文中说“我突然明白了继父的看海的意义”,那么“看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题目《我看见了大海》,“我”真的看到了真正的大海了吗?谈谈你的理解。
通过“带你去看海”的目标激励,一位身体畸形、内心自卑的女孩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请发挥想象,设想一下女孩未来的生活。(不少于200字)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选段写外祖母的眼睛很有特色,抓住了她眼神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这句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外祖母什么的特点。
“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中的“打”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请你模仿“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方法再写一句话。
话好似 ,字字句句都像 ,一下子就
你觉得文中的外祖母具有哪些使“我”难忘的性格?
在你的阅读世界里,你还认识哪些和外祖母一样的人?要求写出两位人物和相应的书名(出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②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③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①②两段都说明了松鼠“乖巧”的特点,请分别指出这两段文字说明的角度。
第①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③段的内容及其作用。
 文中写松鼠的搭窝过程,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