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学作品阅读
_______
“道义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艺术在“心”“物”之间。由心透到物,而后有艺术之发现。譬如音乐,弹琴吹笛,都要物质。即如唱,也要用嗓子,嗓子是人身一机器,也是物质。然而唱出声音中有心,要由心发出的声才能感动人。就听音乐的人来说,受感动的是我的心,并不是我的耳朵。乐声跑进了我的心,不仅是跑进了我的耳朵,才能使我拜托物质世界的一切,而得到一个艺术境界,使心安乐。
中国人生活上的最长处,在能运用一切艺术到日常生活中来,使“生活艺术化”,便也是一种心生活。纵使吃饭喝茶,最普通最平常的日常人生,中国人也懂讲究。所谓讲究,不是在求吃得好、喝得好,不是在求饭好、菜好、茶好、酒好,而更要是在一饮一食中有一个“礼”。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寓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再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即在饮膳所用的器皿上,如古铜、古陶、古瓷,其式样、其色泽、其花纹雕镂乃至其他一切,皆是一种极深的艺术表现。直到今天,此等器物几乎为全世界人类所宝爱。然而其中却寓有一套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寓有中国人心的一种极高造诣,这些都超出于技术艺能之上。别人虽知宝爱,却不能仿造。科学上所发明的机器,作用大,但可仿造,而且一学便会。
发明机器诚然要极高的心智,而制造机器则仅是一项技术,在机器中,也并不能寓有人的个性,即使说心生活并不在机器中。至于艺术便不然,凡属艺术品,必然寓有人之“个性”。纵使模仿的艺术,依然还见有个性。使用机器,不要个性;欣赏艺术,则仍寓有个性。所以机器世界人在外;艺术世界人在内。机器无生命;而艺术有生命。要学绘一幅画,要学拉一张琴,须得把自己生命放进去。因为它是艺术,需要从心得心灵里面再发现。每一件艺术即使一人生。须能欣赏艺术,才能创造艺术。“艺术”与“人生”紧贴在一起。这是艺术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大不同所在。机器世界是偏“物”的;艺术世界是偏“心”的。机器世界在“改造”自然;艺术世界则在自然之“心灵化”。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
天地间有高山大水,这是天地间一大艺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人的德性和自然融合,成为一艺术心灵与艺术人生。中国文化精神便要把外面大“自然”和人的内心“德性”天人合一而艺术化,把自己生活投进在艺术世界中,使我们的人生成为一艺术的人生,则其心既安且乐,亦仁亦寿。
中国人的亭园布置,只在家里庭院的一角落,辟出了一个小天地,一花一草,一亭一阁,莫非艺术境界。画一幅山水花鸟挂在房间,只是一株垂柳、一双飞燕、一只渔船,也便如这个艺术世界就在身旁。中国人总要把你整个日常人生尽量放在艺术境界中,而使你陶醉,而使你不自觉。
(选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有删改)
(1)以上文字选自钱穆的讲稿,请为其选择一个标题,并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A.生活艺术化 B.机器和艺术
(2)阅读选文,完成任务。
【摘录】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富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在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
【联想】①你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什么事情?
【摘录】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
【联想】②你联想到(湖心亭看雪》中的哪个句子?
反思:
③上面这种“联想”的阅读方法,如何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选文?请具体阐述。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小题。
全民阅读书香中国
【新闻摘要】
2014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又曾两度提及此话题:一次是网购图书,一次是全民阅读。
【权威调查】
调查一: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民阅读的氛围浓厚,阅读几乎成为大部分受访者生活的必需品。大部分受访者几乎每天都会阅读,每天阅读多于1小时的比例更是达到36%。近一半受访者保持着大量阅读的习惯,过去一年的阅读量达10本以上图书,几乎是一个月一本。在阅读载体的选择上,电子阅读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使用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可大幅度提升阅读总量,72%的Kindle用户全年阅读总量超过12本,其中50% Kindle用户的年阅读量超过24本。
调查二: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利用“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等零散时间阅读的比例明显上升,2014年利用零散时间阅读的受访者比例达39%,而2013年这一比例仅为29%。
调查三:数字化阅读趋势在亚马逊“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得到了体现,2014年看电子书的受访者比例达78%,相比2013年增长11%。从亚马逊中国销售数据来看,2014年Kindle书店电子书下载量是2013年的3倍。在电子书阅读介质上,Kindle成为除手机外最受读者欢迎的电子书阅读器。从调查反馈中发现,Kindle使用者80%集中在18-35岁之间,Kindle使用者每次的阅读时长为65分钟左右。读者购买、阅读电子书的主要原因是“电子书携带方便以及更低的价钱”,而读者最看重的电子书阅读器功能前三名为“快速翻书功能”“内置智能词典”“跨设备无间断阅读”。
【网民心声】
读书是人类传承文明、走向未来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优秀的领导人都不遗余力地倡导读书。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读书学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强不息、开拓未来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历来有“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为什么?因为书籍积累了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积累了人类走向美好生活的经验,积累了成功与失败的例证,能给人以重要的精神启迪。
【媒体观点】
打造全民阅读时代,就需要出版部门转变观念,不是只有阅读纸质书籍才叫阅读。我们是不是该将更多纸质书籍的精彩内容搬到网络上?网络上的电子书不少内容低劣,这何尝不是传统出版部门的拱手相让?我们是不是也该依据年轻人的阅读喜好,多创作短小精悍的优秀作品?是不是也能出版更多的正规电子书?
(根据光明网、环球网等媒体资料整理)阅读【新闻摘要】简要归纳其内容要点(20字以内)。
阅读【权威调查】概括出目前我国全民阅读呈现的三个特点。
阅读【权威调查】二、三两则材料,分析电子阅读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
阅读【网民心声】和【媒体观点】,简要陈述我国领导人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并就“打造全民阅读时代”向出版部门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殉情的岩鹰
宋伯航
1在西北边疆的草原上,以游牧为生的柯尔克孜族人家,有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凡牛马羊牲畜较多的牧户都要豢养猎鹰。其益处一是在放牧时,猎鹰看护畜群防备狼害突袭向主人鸣叫报信或捕食草原蛇鼠之用;二是当作闲暇时放鹰娱乐之用。尤其是牧主人把儿女们抚养长大并各自娶妻嫁夫成家后,一般在与儿子儿媳分家时,必须送上一只猎鹰。在柯尔克孜族人心中,不仅视鹰为一种家当,还视鹰如生命般珍贵。
2居玛洪老人准备给二儿子分家,让晚辈独立另过日子,可老人的心中除了父子二十多年来不离不弃的难以割舍之情外,一直闷闷不乐,至今还没有亲手捉一只鹰送给儿子。为了却自己的心愿,就在一个月以前,老人独自骑马早出晚归,一门心思要捉一只雏鹰送给二儿子。老人在三十里外的深山里,寻到了他所要捉的雏鹰目标,但由于雏鹰太小,需待其羽毛丰满快要试飞时才能去捉,所以老人迟迟未去捉回雏鹰。
3这天一大早,老人备好马,带上二儿子一同前去捉鹰。父子俩来到深山的一座悬崖峭壁前,老人让儿子在崖壁下守候,自己带上护头罩腰系绳索攀登到悬崖上,他要亲手去捉崖壁上鹰巢里的那只雏鹰。眼看老人快要接近鹰巢时,突然一只雌鹰从崖对面的森林里朝老人直飞而来,雌鹰嘶鸣着扑向老人。有五十多年捉鹰经验的老人,很明白雌鹰的举动是在保护孩子不被人抓走或受到意外的伤害。
4雌鹰凶猛的张开利爪打着回旋冲向老人,老人因受到雌鹰的攻击而未能接近鹰巢,雌鹰拼命地在峭壁的巢穴前俯冲着,撕心裂肺的鸣叫着,老人依然艰难地向鹰巢靠近。雌鹰使尽力气勇猛地冲飞阻挡,也许是雌鹰救子心切,在奋力直扑老人时,一头撞在崖壁凸起的岩尖上,掉下了山崖。在山下守候的儿子见雌鹰掉在不远处的乱石中,赶忙近前一看,这只雌鹰满身鲜血淋漓,已断气命亡。
5雌鹰出乎意外地撞击岩石而死,使山崖上的老人顿然心惊一颤,雌鹰的死,使雏鹰没了保护,老人可以趁机轻而易举地从鹰巢里捉到雏鹰,老人向儿子摆摆手,今天就不捉了,等两天再来捉吧,老人心里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父子俩骑上马空手而归。
6等到第三天,父子俩再次来到山崖前,令人不解的是在前天那只雌鹰死去的乱石堆旁,一只雄鹰也撞岩而死,掉在死去雌鹰的不远处。儿子感到十分惊奇,但老人心里十分清楚,也是他料想之中的结果。父亲向儿子解释,这是草原上鹰的一种稀少种类,叫岩鹰。这种鹰有着凶猛、机智、果敢、忠诚的特性,如果捉到雏鹰拿回家驯养,必定成为草原上一种特别优秀的猎鹰。除此之外,这种鹰具有很强的家庭观念,若配偶一方死去,另一方也会为对方不惜生命而殉情离开世界。我们现在就把这对岩鹰夫妻挖土埋掉,今天该把岩鹰的孩子带回家驯养了,今后你要把它们的孩子当成你自己的孩子来细心护养。老人的一番话说得身边的儿子哑口无言,更是感慨万千。
7从这对岩鹰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人性的光芒,这就是爱,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相依为命,共同生存,一旦对方意外逝去,而另一方也殉死以报,岩鹰的爱,也许能让我们从中得到人性悟彻的启发。(选自《意林》2015年第11期) 仿照示例,结合全文内容补充相关情节。
老人寻找雏鹰→老人发现雏鹰→老人一捉雏鹰→ A→ B→老人二捉雏鹰→老人深情揭秘。 本文题为“殉情的岩鹰”,作者却在文章开头不惜笔墨述说柯尔克孜族人家的传统习俗,这样写有何用意?
品析第4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第6段中写道:“老人的一番话说得身边的儿子哑口无言,更是感慨万千。”试想儿子会有哪些感慨?
你如何看待文中雄鹰的“殉情”?请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小提琴的力量
(澳)布里奇斯
①每天黄昏,我都会带着小提琴去尤莉金斯湖畔的公园散步,在如血的夕阳中拉一曲《圣母颂》。我喜欢在那悠扬婉转的旋律声中编织自己美丽的梦想,让琴声把我带入田园诗般纯净恬淡的生活中去。
②那天中午,我驾车回到别墅。刚刚一进客厅门,我就听见楼上的卧室里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我太熟悉了,是我那把阿马提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有小偷!”我一个箭步冲上楼。果然,一个12岁左右的少年正站在那里抚摸我的小提琴。那个少年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鼓鼓囊囊,里面好像塞了些东西,我瞥见自己放在床头的一双新皮鞋失踪了,看来他是个贼。我用结实的身躯堵住了少年逃路,这时,我看见他的眼里充满了惶恐、胆怯和绝望。刹那间,我突然想起了记忆中那块青色的墓碑,我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我问道:“你是拉姆斯敦先生的外甥鲁本吗?我是他的保姆,前两天我听他说有一个住在乡下的外甥要来,一定是你了,你和他长得真像啊!”
③听见我的话,少年起先一愣,但很快就说:“我舅舅出门了吗?我还是先出去转转,待会儿再来看他吧。”我点点头,问那位少年:“你很喜欢拉小提琴吗?”“是的,但我很穷,买不起。”少年回答。“那我将这把小提琴送给你吧。”我语气平缓地说。少年似乎不相信小提琴是一位保姆的,他疑惑地望了我一眼,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临出客厅时,他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我在悉尼大剧院演奏的巨幅彩照,于是浑身不由自主地颤栗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我确信那位少年已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没有哪一位主人会用保姆的照片来装饰客厅。
④那天黄昏,我破例没有去公园散步,妻子下班回来后发现了这一反常现象,忍不住问道:“你心爱的小提琴坏了吗?”“哦,没有,我把它送人了。”“送人?怎么可能!你把它当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说得对。但如果它能够拯救一个迷失的灵魂,我情愿这样做。”看见妻子并不明白我说的话,我就将当天中午的遭遇告诉了她,然后问道:“你愿意听一个故事吗?”妻子迷惑不解地点了点头。
⑤少年时,我整天和一帮坏小子混在一起。有天下午,我爬进一幢公寓的某户人家,因为我见这户人家的主人驾车出去了,这对我来说,正是偷盗的好时机。然而,当我潜入卧室时,我突然发现有一个和我年纪相当的女孩半躺在床上,我一下子怔在那里。那位女孩看见我,非常惊恐,但她很快就镇定下来,微笑着问我:“你是找五楼的麦克劳德先生吗?”我机械地点头。“这是四楼,你走错了。”女孩的笑容甜甜的。我正要溜出门。那位女孩又说:“你能陪我坐一会儿吗?我病了,每天躺在床上非常寂寞,我很想有个人跟我聊聊天。”我竟然坐了下来。
⑥那天下午,我和那位女孩聊得非常开心。准备告辞时,她给我拉了一曲《希芭女王的舞蹈》。看见我喜欢听,她又索性将那把阿马提小提琴送给了我。就在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出公寓,无意中回头看时,我发现那幢公寓楼竟然只有四层,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居住在五楼的麦克劳德先生!那位女孩早知道我是一个小偷,她之所以善待我,是想体面地维护我的自尊!后来我再去找那位女孩,她的父亲悲伤地告诉我,患骨癌的她已经病逝了。我在墓园里见到了她青色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一首小诗,有一句是:“把爱奉献给这个世界,所以我快乐!”
⑦妻子泪流满面,她激动地说;“亲爱的,我是多么感激那位让你成长为优秀小提琴演奏家的女孩啊!”
⑧三年后,在一次高中生的音乐竞技中,我担任决赛评委。一位叫梅里特的小提琴手凭借雄厚的实力夺得了第一名!评判时,我一直觉得他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颁奖后,梅里特拿着一个小提琴匣子跑到我面前,脸色绯红地问:“布里奇斯先生,您还认识我吗?”我摇摇头,“您曾送过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着。直到有了今天!”他热泪盈眶地说,“那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把我当成垃圾,我以为我彻底完蛋了,但是您让我重拾自尊,让我心中再次燃起了改变逆境的熊熊烈火!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这把小提琴还给您了……”
⑨梅里特含泪打开琴匣,我一眼就瞥见自己的那把阿马提小提琴正静静地躺在里面。他紧紧搂住了我,三年前的那一幕顿时重现,原来他就是“拉姆斯敦先生的外甥鲁本”!
⑩我的眼睛湿润了,仿佛又听见那位女孩凄美的小提琴曲,但她也许永远都不会意识到,她的纯真和善良曾经是怎样拨动了两位迷途少年的心弦,让他们重树生命的信念!标题“小提琴的力量”概括了文章内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小提琴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
联系上下文,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那我将这把小提琴送给你吧。”我语气平缓地说。
(2)临出客厅时,他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我在悉尼大剧院演奏的巨幅彩照,于是浑身不由自主地颤栗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请找出与第②段划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①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②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③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为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这些酶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④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罢了。
⑤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喘气”的结果。
⑥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乙烯和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到的香蕉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⑦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⑧总之,种种自身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有删改)下面对荔枝“红颜易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荔枝壳裂片突起,像铠甲;它很薄,内部组织之前还有很空隙,但可以阻止宝贵的水分从这些空隙跑出去。 |
| B.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会使荔枝颜色变深。 |
| C.荔枝的“大喘气”会使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含量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 |
| D.荔枝会释放乙烯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 |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了白居易对荔枝的描述,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概括了荔枝“红颜易逝”的特点,同时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
| B.第⑤段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荔枝的呼吸强度大。 |
| C.第⑥段划线句子是一个过渡句,强调荔枝释放乙烯,是它不易保存的主要原因。 |
| D.本文在语言方面除了准确、科学外,还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说材料中的方法可以使荔枝保鲜的原因。
【材料】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皇帝曾派人从四川派马疾驰到长安,只为把荔枝送给她吃。为了博得贵妃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使荔枝保鲜。据蔡襄的《荔枝谱》记载,在竹林里砍下一棵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筒,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然后用泥或蜡密封。这样一来,荔枝能保藏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着新鲜和美味。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墙角,那个吮手指的男生
①我在讲台上正做板书时,一回头,又一次发现了那个男生,正低着头,在吮着自己的手指,透过他的表情和眉目,我知道,他肯定是又走神了。我一直很纳闷,偌大一个男孩了,竟然还会做出这么幼稚的举动,这次,我决计给他点颜色看看,要不然,这帮“淘孩子”肯定以为我这个新来的老师没脾气。
②我把那个男孩儿喊到了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纠正他说,你知道不知道,一个男生已经12岁了,还吮手指是很幼稚的行为?
③男孩涨红了脸,默不作声,头也耷拉着,像个被拧折了腰的向日葵。
④台下也一阵哄笑。我当即制止了大家的嘲笑声,继续对男孩开导道,我才代你的课一个星期,这已经是我第五次发现你吮手指了,手指对于我们来说,经常要拿笔,摊开书本,甚至是搬动课桌……手指上多多少少会带有细菌的,你这样做也是很不卫生的。
⑤男孩的头俯得更低了,仿佛要躲进那件掉了只纽扣的衣衫里。
⑥下次别这样做了,好好听课,别再走神,好吗?我继续开导男孩。
男孩礼貌地点了点头,在他抬头的那一瞬间,我发现他的眼角溢满了泪水。那一瞬间,我突然间意识到了什么,赶紧把男孩请回了座位,并替他解围说,其实,今天的事情不能全怪他,主要原因是由于我造成的,我的课讲得太枯燥了,不生动,这才致使大家走神,今后,我一定要花大力气备课,和同学们一道,把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更圆满。
⑦紧接着,下课铃响了,我顺势走出了教室。然而,坐在办公室里的我却再也不能平静,我在想着刚才男孩眼睛里的泪水,我那样做会不会太伤男孩的自尊了呢?不行,我还得瞅机会找男孩好好谈谈。
⑧那天放学就已经将近六点了,我正在收拾教具时,我所授课的那个班的班长敲开了我办公室的门,看到就我一人在,他就仔细地给我说起了那个吮手指的男孩的家境。
⑨班长告诉我,他与那个吮手指的男孩是邻居,也是最好的朋友。男孩六岁时,母亲就离他而去了,他的母亲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向来就对他要求得十分严格,即使是在病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监督儿子学习,他的家里很穷困,男孩自幼连一整罐蜂蜜都没见过,他又爱吃甜品,母亲就用买药的钱给他买了一罐蜂蜜,困的时候,母亲就会用小刷子在他的手上一刷,供他吮吸,这样,他就不会犯困了,后来,这一招屡试不爽,再后来,条件反射似的,即使不抹蜂蜜,只要吮吸一下手指,他也就不困了。他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但是,母亲的离世对他的影响很大,为了挣学杂费,他不得不在课余时间在垃圾堆里淘些饮料瓶以贴补家用,所以,他经常在路灯下一淘就是半夜,能不困吗?老师,请您一定要原谅他……
⑩班长的话没有讲完,我的泪就簌簌地落满了前襟。那天晚上,我特意到超市买了两大罐蜂蜜,还有一些文具,但我并没有直接给他,而是借着月色,把男孩约到了操场上……
⑾那晚,男孩说了一段足以让我铭记一生的话,他说,妈妈告诉他,一个心里装着蜂蜜的人,在青春的路上是永远不会犯困的,他会甜蜜地走过苦涩!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叙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结合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男孩涨红了脸,默不作声,头也耷拉着,像个被拧折了腰的向日葵。你觉得那个爱吮手指的男孩儿是个怎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
第10段“班长的话没有讲完,我的泪就簌簌地落满了前襟”,说说我为什么流泪?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心里装着蜂蜜的人,在青春的路上是永远不会犯困的,他会甜蜜地走过苦涩!”这句话的理解。(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