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2000年,全球成衣产量为500亿件,2018年,产量猛增至1400亿件,数量增加近2倍。

       成衣产量猛增是因为服装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末,各大成衣品牌乘着全球化东风,开始在越南、孟加拉等生产成本低廉的国家设厂。如今,制衣厂甚至转移到了埃塞俄比亚。该国纺织工人的工资全球最低,月薪折合人民币仅181元左右,环保相关的法规条例以及工作环境要求都较为宽松。企业家便通过海外设厂的方式,生产海量服饰,再以低价倾销。诚然,衣服的质量并不总是尽如人意,但有谁在乎呢?商家并不考虑衣服是否耐穿,他们的目的是刺激顾客多消费。

       由于衣服售价低廉,人们的花销没有比20年前多出很多,所以对衣物的热情只增不减。人们对穿着的热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打击”地球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今的服装产业已然是全球第二大污染行业、第三大耗水产业。服装产业每年排放12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这个数据看似不多,然而从原材料加工成纺织纤维,再织成布的过程中,许多原材料的生长、生产和制作也会造成污染。

       例如:棉花等植物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促进其生长的杀虫剂和化肥会污染水域,导致有害水藻大量繁殖;皮毛产自动物,而动物的集中饲养要耗费大量资源,反刍动物还会排放温室气体甲烷;聚酯纤维、塑料等合成材料大多是以石油为原料制成的,而聚酯纤维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制衣原材料,69%的衣物由其制成,生产和织造合成纤维释放的二氧化碳是棉花的三倍;许多原材料是环保的,不过,把原材料变成丝线的化学过程中仍会有污染。

       材料二:如今,我们的生活在快时尚或者说是“即穿即扔”时代:人们即使不会穿,仍不假思索地买买买。结果是,我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扔掉一半以上的衣物,有些衣物可能只穿了三四次!一面是大量生产,一面是迅速淘汰,那些被淘汰的衣物大多得不到妥善处理。这种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据法国La fibre du tir网站一项调研表明:法国每年要售出多达62.4万吨的衣物,其中38%会回流到回收点,最终只有10%能真正回收利用,其中不到1%会被重新制成其他衣物。那么,回收点中其余旧衣物的命运如何呢?它们大多数沦为碎布、楼房绝缘材料或者汽车工业用的毛毡(都是附加值不高的材料)。而那些未被回收的衣服去哪里了呢?可能丢进了垃圾桶,可能压了箱底。小部分“幸运儿”会在法国的旧衣店里再次售卖,但更多的是卖到了非洲、印度等地,而旧衣物的大量倾销,有时又会导致当地纺织市场失衡。

       材料三:环保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废物再利用。其实废物也能重获新生,摇粒绒就是用塑料瓶制成的。如果你觉得摇粒绒不够时髦,就看看法国品牌“1083”去年10月推出的“无限牛仔裤”吧。该系列所用的全部材料,包括布料、拉链、纽扣,都源自海洋垃圾和塑料废品。此外,产品还经过抗菌处理,可减少洗涤频率,变得更加耐穿。“无限牛仔裤”一经问世,就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通关注。在它的影响下,目前人们在寻找新型制衣原料方面仍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1)概括材料一的说明内容。

(2)材料一中加点词语“近”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3)材料二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服装产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可见它对环境的污染并不严重。

B.“无限牛仔裤”将海洋垃圾、塑料废品用作制衣原料,这可能会推动制衣原料的变革,也为环保做出了贡献。

C.人们对服装的过度消费给旧衣物回收利用造成极大负担,将旧衣物销售到非洲、印度等地,会影响当地的纺织市场。

D.服装产业对环境的污染是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稍加分析,不难发现,某些人为因素是可控的。

(5)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提出两条有关选购衣物的建议。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方法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父亲的自行车
曾业桃
①那次回老家,父亲说自行车丢了。“唉,真倒霉,到菜场买菜,一转头自行车就没了。丢就丢了,再买一辆,又不值多少钱。”我对父亲说。A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
②记忆里,父亲的自行车是在我五六岁时买的。那时,父亲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母亲在乡下务农。父亲为了方便回家干农活和照看我们,花费半年的工资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
③有了自行车,我和一起出生的弟弟就有了期盼。日之夕矣,我们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父亲。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我们赛跑的原因只是为了能坐在前面的单杠上按铃铛。自然我总是比弟弟跑得快。等到我兴奋地把铃铛按得叮当直响时,弟弟往往才气喘吁吁地赶到。父亲像先前抱我一样把弟弟抱上后座,乐呵呵地推着我们回家。
④最快乐的等待在节日里,因为父亲的自行车上比往常多了月饼、糖果之类的东西,它们是那时最美昧的食品。铃声还没有响,我和弟弟就已经翘首以待。我们一边等待,一边讨论,一边想像自行车满载而归的情形。等待的时光快乐而漫长。或许是单位加班的缘故,或许是我们心情焦急的缘故,父亲在节日里似乎总回来得晚些。太阳快要落山了,父亲尚未归来。B “爸爸回不回来呀’”弟弟担心地问。“怎么不回来,你听,铃声。”铃声并没有响,我只是哄他。“好像有。”弟弟侧耳倾听,但很快又失望了。
⑤记忆里,总是在我们略略失望时,铃声乍起。于是,我们又赛跑着上路,不过,这时的我们不是争坐前面,而是争提食品。父亲取下食品,每人手里放一些。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家提,生怕有半点闪失。
⑥记忆里也有不快乐的时光。我和弟弟常常同时生病,而且常常在夜晚。等到忙碌一天的父亲准备休息时,我们便开始发烧。为什么我们的病总在晚上发作?我很不明白。我只记得,父亲把我们一前一后放在车上,急匆匆地往镇卫生院赶,父亲要推六七里路才能到达。有时。月光如水,静静地铺在父亲的背上,显得那么温乖;有时,满天星辰,每一个亮晶晶的星星都在向我们眨眼,似乎是责备我们又惹父亲劳神:有时,夜黑似漆,父亲和自行车在黑暗中一步一步艰难地摸索,而我们常常就在自行车上睡着了。
⑦轮到我们上学,父亲的自行车便成了我、弟弟还有二哥的公交车。父亲便请会木工手艺的二叔在车的后座上加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和二哥坐在后面,弟弟则坐前面。父亲骑得十分费劲,数九寒冬都会累得满头大汗。若逢雨天,他骑得更吃力,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分不出哪是汗水哪是雨水。但无论天气如何,父亲都坚持把我们按时送到学校,从未让我们迟到。
⑧父亲黯然的神情让我想起过去,也许父亲和我一样并不在乎买自行车的钱,在乎的只是逝去的艰难岁月,而我更多了一份对父爱的深深谢意。
文章围绕“父亲的自行车”写了哪四个场景?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1)平日里:(2)节日里:
(3)生病时:(4)上学时:
批注是精读文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语言、结构等方面给文章加上批语。请从文中A、B处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文章以“父亲的自行车”为题有什么作用?
在文章结尾,“我”理解了父亲,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80字左右)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2)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头子”的形象。

12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3分)
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分)
第四段中,“蹲 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 ?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4分)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本文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入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上文中对沙尘暴的有利的一面作了分析,以下哪一项与原文不符? ( ) ( 3分)

A.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B.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C.沙尘暴能有效缓解酸雨。
D.沙尘暴造就的黄土是我国最肥沃最宜于耕种的土壤。

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有的干旱或半干旱的地区种草较之种树更科学。
B.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一点关系也没有。
C.第⑨自然段中“过度的放牧和农耕”中,“过度”一词作了必要的限制,不能取消。
D.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会生长与这个自然带相适应的植被,这是人类无法改变的。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②不过,太阳光产生的压力——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不仅人感受不到,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这一大胆的设想。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太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1毫米/平方秒,那么,一天以后,速度达到86.4米/秒;一个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11.23千米/秒;一年后可达到31.54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由此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间长则灵。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太空中的绿色动力”中“绿色”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太阳帆有哪些特征?请用简要的话概括。
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分析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