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层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途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国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木尝稍降辞色。俞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郑玄以山东无是问者,乃西入关,国涿郡 ①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目夜寻调,未尝息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 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 郑生今去,善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菜,学徒相随己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①积累迁移法
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 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 之意。
②查阅词典法
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 (填序号)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 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 ③真情,后作"愫"; ④蔬菜、瓜果类食品; ⑤一向,平素; ⑥预先。 |
③语境推断法
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 之意。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公将鼓之 |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屠惧,投以骨 |
C.乃召见于楼上 |
所欲有甚于生者 |
D.乃西入关 |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4)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大铁椎传(节选)
魏 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饮辄尽 |
造:往、到 |
|
B. 衔 赋诗 |
觞:酒杯 |
|
C. 多力 射 |
善:喜欢 |
|
D. 不 不袜 |
冠:载帽子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亲旧知 如此 |
安陵君 许寡人 |
|
B. 黔娄 妻有言 |
吾妻 美我者 |
|
C. 人 其雄健 |
不 物喜,不以已蜚 |
|
D. 子灿寐 醒 |
民殷国富 不知存恤 |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但他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每当领会了书中的内容时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B.《五柳先生传》写法另具一格,着重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及精神气质,语言洗练,内容看看似平淡,却蕴意深刻。
C.《大铁椎传》中,作者通过大铁椎的肖像、语言等的描写,刻画出一位个性鲜明的奇人形象,给人一种神秘的之感。
D. 两篇行文不为所动开头都提到了"不知何许人",主要原因是作者对传主的身世一无所知,便只好从侧面的角度写人叙事。
柄铁折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
②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5)用"/"为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能断6处。
古文阅读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 ①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 ②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②由:奉行,尊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子无 鲁国骄士
②又 天子
③不谦 失天下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犹恐失天下之士。
②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
(3)请简要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里 |
高可二黍 |
|
B.奇山异水,天下杜 |
率妻子邑人来此 境 |
|
C.虽乘 御风,不以疾也 |
猛浪若 |
|
D.窥谷忘 |
寒暑易节,始一 焉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山水小品文,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B.本文语言长短句交错,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节奏感。
C.第②段中划线句子全部运用侧面描写,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水之"异"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摒弃和对真实自我的回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复杜温夫书(节选)
柳宗元
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 ①,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所师法 ②?立言状物,未尝求过人,亦不能明辨生之才致。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 ③之。宜考前闻人 ④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慎 ⑤思之则一益也。庚桑子言藿蝎 ⑥鹄卵者,吾取焉。道 ⑦连而谒于潮 ⑦,其卒可化乎?然世之求知音者,一遇其人,或为十数文,即务往京师,急日月,犯风雨,走谒门户,以冀苟得。今生年非甚少,而自荆来柳,自柳将道连而谒于潮,途远而深矣,则其志果有异乎?又状貌魁然类丈夫,视端形直,心无歧径,其质气诚可也,独要谨充之尔。谨充之,则非吾独能,生勿怨。亟 ⑧之二邦以取法,时思吾言,非固拒生者。孟子曰:"余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而已矣。"宗元白。
【注释】①雕斫:刻意修饰文辞。②师法:效法。③一:当作一回事。④闻人:有名望的人。⑤慎:慎重。⑥藿蝎(huòshǔ):毛毛虫或土蜂。⑦道:途经。⑧亟:赶紧。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笔行墨,快意累累 |
(拿,执) |
|
B. 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 |
(应当) |
|
C.道连而谒于潮,其 可化乎 |
(死亡) |
|
D.走 门户,以冀苟得 |
(拜访)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 此奉答 |
亟之二邦 取法 |
|
B.途远 深矣 |
狼亦黠也, 顷刻两毙 |
|
C.亦不能明辨生 才致 |
作亭者谁?山 僧智仙也 |
|
D.然世之求知音者一遇 人 |
真无马邪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宗元认为写文章不论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都在于快意地表达,不一定非要考虑怎样去超过别人。
B. 柳宗元对杜温夫文章的点评,仅仅从疑问语气助词和肯定语气助词混淆的角度进行;他的回信对杜温夫的进步和成长帮助不会太大。
C. 柳宗元对那些遇到一两个知己,写了十几篇文章就去攀附权贵的人持严肃的批评态度。
D. 柳宗元以前辈的身份,转述庚桑子的说法,引用孟子的言论,其实也包含着他对晚辈后生的真切诫勉。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不说 |
说:通“悦”,高兴,愉快。 |
|
B.请广于君 |
广:扩充 |
|
C.谓唐雎曰 |
谓:对……说;告诉。 |
|
D.长跪而谢之 |
谢:感激。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
B.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
徒以有先生也 |
|
C.天使之怒,伏尸百万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
D.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揭穿秦王易地骗局,为后文设置悬念。
B.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易地的骗局,表现出其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C.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D.第四段是故事的结局,秦王“色挠”,唐雎取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②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唐雎不辱使命》以对话为主,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唐雎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