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权威发布】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报告数据还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
||||
年份 |
网络在线阅读 |
手机阅读 |
电子阅读器阅读 |
平板电脑阅读 |
2016年 |
55.3% |
66.1% |
7.8% |
10.6% |
2017年 |
59.7% |
71.0% |
14.3% |
12.8% |
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的时间也在增长。报告发现,虽然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总和不及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
我国成年国民各 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分钟/每天) |
|||||||
年份 |
纸质媒介 |
数字化媒介 |
|||||
图书 |
报纸 |
期刊 |
互联网 |
手机 |
平板电脑 |
电子阅读器 |
|
2016年 |
20.2 |
13.2 |
6.6 |
57.2 |
74.4 |
13.9 |
5.5 |
2017年 |
20.4 |
12.0 |
6.9 |
60.7 |
80.4 |
12.6 |
8.1 |
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4.6%,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
【广州调查】
《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94.11%,其中成年人达到95.73%,未成年人相对较低(86%),而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长达到53.41分钟。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已经相当普遍,但数据显示,部分广州市民仍然偏好纸质阅读,如就广州成年人的纸质报纸(89.2%)、杂志(78.8%)的阅读率而言,这一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广州文明网)
【各抒己见】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体,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一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人民大学新授郭英剑: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新京报》记者李大超:阅读有深浅之分,有消费型阅读和学习型阅读的差异,有实用型阅读和涵养型阅读的区分。我们有批评浅阅读、消费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的倾向。有人甚至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拒斥浅阅读,批评浅阅读纵容了思想的懒情,弱化了思维能力。实际上,任何对于国民阅读整齐划一的要求都没有考虑到阅读者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而阅读取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则难以逆转。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在上年基础上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在提升。 |
B. |
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调查显示:手机阅读占比最大,电子阅读器阅读占比提升幅度最大。 |
C. |
2017 年成年国民各类纸质媒介的人均每天阅读时长都有所提升,但其总时长远远低于人均手机阅读时长。 |
D. |
2017年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人群占比越小,年龄越小的人群占比越大。 |
(2)下列关于2017年广州市民阅读特点的概括,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广州市民的综合阅读率要高于同年全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 |
B. |
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 |
C. |
广州未成年人日均纸质阅读时长和日均数字阅读时长相当。 |
D. |
部分广州市民在数字阅读相当普遍的今天仍偏好纸质阅读。 |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心忡忡。 |
B. |
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深度、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替代纸质书阅读。 |
C. |
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了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种创新。 |
D. |
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阅读的深和浅应由作品内容界定。 |
(4)《新京报》记者李大超关于阅读表达了哪些观点?请分点概括。
(5)你对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发展趋势有怎样的预测?请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大脑、智商与基因
①人类进化到现在的特征和相貌其实不仅仅是因为自身所拥有一些特殊的基因,同时也取决于人类丢失或自我删除了一些可能无用或制约自身发展的基因,而这些基因与大脑的容量和智商都有关系。
②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但是两者的形状却有较大不同。其中,人类产生意识和决定行为的大脑与黑猩猩的大脑有显著的差异。人的大脑重量约为1300~1500克,而黑猩猩的大脑重量只有约500克,人脑容量大约是黑猩猩大脑容量的3倍。
③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吉尔·贝吉拉诺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比较了人和黑猩猩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遗传密码,发现了人与灵长类动物在大脑以及其他方面形状差异的奥秘。
④研究人员在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动物中发现了510个基因片段,但是这些基因在人类中却不存在。而新发现的这些基因基本上都是调控基因,它们的功能是开启或闭合邻近的大量基因。然后,研究人员对这些人类缺失的基因进行分析,确定了它们是群集在一些特殊的基因周围。这些缺失的基因有什么功能呢?首先,研究人员确定了这些在人类身上缺失的基因可参与类固醇激素的信号调节;其次,还有一些缺失的基因可参与大脑的发育。
⑤在这510个黑猩猩拥有但人类缺失的基因中,研究人员发现有一个基因是控制大脑发育的,就像一个闸门或开关,它如果存在,则位于一个抑癌基因GADD45G的旁边。但是,正是由于人类的这种基因缺失,才使得大脑的发育可以不受太多控制,所以大脑发育得更大,大脑的容量也增多,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神经元,使人类的智能和意识有了飞跃的发展。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第⑤段中加点的“太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一朵小花
古清生
①面对一朵小花,我能对它说什么呢?今年北京的春天,总共下过两场半雨,且只是略略地湿了下街道,因而干燥的景况是可想而知的了。干燥的春天,沙尘飞扬,街的花坛上,那土便是水泥灰一般,一丁点儿的湿润也没有。这当然让我对北方的植物产生一种深刻的同情,要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开花,并把生命的枝丫努力地探向天空。这又是要有怎样的坚韧呢?
②独自由南国漂泊到京都,在这里度过如许孤寂的时光,夜夜孤灯长伴,青春便沿着书页字间飘移,生命化做行行抒情抑或并不抒情的文字,只把日子过得如北国的大地般荒凉。只把心灵来叩问,人的一生,是应该如何地度过呢?我为什么要如此地奔波而不屈地寻找那极目难眺的远岸呢?伴我只有京都月华,它柔凉而明净,轻轻地在窗前铺展一方,引我乡思无限。而这些时日,文稿卖得不多,口袋里常常空空如也,以至于挤压去我本来可能获得的诗情。没有诗情也罢,甚而令我连丁点儿的游兴也无,想想那毫无湿润的土地,令我的心灵也干渴。
③然而,这一天我走在街的花坛旁,我忽然发现,这干渴得如同水泥灰的泥土,居然萌出几点新绿,且自信地开出几朵小花,黄灿灿的小花。它们在春天的阳光照临下,竟是透着那么一份惊喜,它们的根就扎在这块毫无湿润的土地上。它们,是以怎样的毅力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呵?我索性停下步来,俯身凝视着一朵小花,它向我微笑着,因它的缘故,我发现阳光要美妙得多。这样一朵小花,它有两片小小的叶子,像两只举起欢呼的小手,有一根小茎,极绿,在春风吹拂里颤栗不止,它整个的形像微小而精致,令人不忍触碰。它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一朵开放在春天里的小小花朵,它猛然地让我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在如此干燥的土地上,扎根,吸收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养份,极顽强地生长出来,还绽开小小花朵,捧起即便是这样微小的颜色,微小的喜悦,但它终是这春天里的花朵的一种呵!它的呈现,妩媚了我心头的枯燥的北国的春天。
④一朵小花,它竟拂去我心头的冷寂和积尘,它把这一捧小小的美丽托送给我,它让我在它的面前思之不已。我们的生命,究竟有没有一朵小花强大?有它的从容而饱含激情?有没有它那么一点点亮色?我还呼吸到小花儿的淡淡的一缕清香,它在阳光里暗放。终于是看得久了,我用心灵轻轻地抚摸它,我的心刹时也芬芳,即便北国这样的土壤,它亦是要养育一种花朵呵,所谓的荒凉,原来竟是心灵所生,真正的土地,也总是会有花朵的,会有这样小小的花朵。我就用这朵小花拂去我孤旅的疲惫,且要把它移植到我的文字里,让我的文字也暗香浮动。 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结合语境,品味第③然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④自然段中,作者说:“一朵小花,它竟拂去我心头的冷寂和积尘”请结合第②自然段,概括“冷寂和积尘”具体所指的内容。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节选)
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名叫鸣沙山,即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这里设有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坐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这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四个?
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沙漠里的这个怪异现象的?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题
清溪河畔春意浓
刘建春
①一月下旬,还是严冬季节,暖暖的阳光便从厚重的天穹里哗啦啦地泼洒在綦江城,也温婉地倾泻在了一湾澄澈如镜的清溪河。“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清溪河改写了杜甫的诗句,不到二月,早春便俨然落户了清溪河。
②“嗬,上船啰。”艄公长篙一点,小船便离了岸边,顺着绿水如歌如诉地款款前行。“欸乃一声山水绿”,河畔两边一排排密匝匝的翠竹林更显幽谧、宁静,一任春意漾漾流淌。河水真的很静,只有变幻的水流发出潺潺的音响。眼前的溪流,澄澈清莹,浓绿逼人,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这是怎样的一条娉婷绰约、富于风致的原生态河流呵——盈盈一水,九曲分明,宛如一条玉带,袅袅地将“清溪河水上十景”环绕怀中。
③船过白鹤林时,我伸颈遥望,期冀能望见那壮观的几千只白鹤在这里凌空飞舞。可惜未见白鹤翱翔,但见一群灰色鸭子扑棱棱地跃入溪流,“嘎嘎嘎”地在水中奋力划游。“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与杜甫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禁令人莞尔。
④有人说,清溪河的特点是“幽”,流水咏幽诗,白鹤传幽情,翠竹绘幽画,轻舟荡幽意,可谓“清溪巴渝幽”。此言极是,但我认为还应加一个字“静”。只有“静”,才能更突出“幽”的妙境。你看,两岸绿色欲滴的翠竹倒映水中,如一幅幅流动的水彩画次第展开;而明净如练、清澈如玉的河流,婉约得令人陶醉,那细细的波浪撞击声,那鱼儿唧水的咂咂声,和着那一篙一篙轻柔的摇橹声,全都在这静谧、祥和的氛围中,有一种天籁之音。只有这样的声响,你才能体会到静的可贵,幽的美妙,也才会感受那近岸、远水、竹林、半岛、山麓、缓丘起伏的田园风光,那淳朴的山野风情也才会真正令你眼热心动,流连不去。
⑤听人说,清溪河最令人称绝的应是水上十景中的“太极神图”。当小船荡漾在位于沾滩闸坝上游约300米处的河段时,只见火烽山对岸,横出一长条形半岛,随之蜿蜒弯曲成“V”形的小河,山水相间,当地人称为“阴阳合”。这种奇妙的清溪河曲与两岸地形构成了一幅天然的蕴含阴阳玄机的太极图景。不能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⑥我伫立船头,凝视着这一奇妙的天然“阴阳合”自然景观,其意蕴令人遐想联翩: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前不久,读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这位皇帝一生不迷恋权利,而是追求精神的安宁与自由。而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也敢于放弃官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他们都追求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在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去探望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这种进与退、得与失的人生哲学,不正应合了阴阳合的“太极神图”吗?
⑦“嘭”的一声,沉思中,小船靠岸了。回首望,阳光依然普照河面,绿水依然潺潺流去,春意正盎然。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退休后能否来此,买一小屋,租一块地,晓耕晚锄,侍弄菜园。闲来去清溪河畔,或垂钓,或荡舟,或歌吟,或写作……不亦悦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清溪河畔浓浓的春意?请你仿照“暖暖的阳光”这样的形式简要概括,至少三点。
文章第③“‘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与杜甫的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中的“异曲同工之妙”有何含义?
赏析第④的划线句子:两岸绿色欲滴的翠竹倒映水中,如一幅幅流动的水彩画次第展开。
文中第④加波浪线的句子“那细细的波浪撞击声,那鱼儿唧水的咂咂声,和着那一篙一篙轻柔的摇橹声”中三种声音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写这三种声音有何用意?
文章第⑤清溪河上的“太极神图”为什么“最令人称绝”?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题
①提起台风,人们总是谈虎色变、望而生畏,没有人会对这个“海上暴徒”心存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是,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其能量相当于400颗2000吨级氢弹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特别是在夏季。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2003年7月,正是台风“伊布都”的出现,结束了我国江南大部分地区持续40℃左右的高温天气。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地表干旱更加严重。寒带地区正好相反,如果没有台风调节将会更冷。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海上暴徒”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第②自然段除列数字外,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