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相遇

①老刘退休后第一次上15路公交车。那个线路的公交车曾经是老刘战斗了20多年的战场,车上车下,他抓了上百个扒窃嫌疑人,也得了一面墙的奖状,特别是"全国反扒窃能手"那个荣誉,一直令老刘骄傲和自豪。

②眼下,车厢里显得陌生很多,那里大多是老人,也不拥挤了。老刘这才想起,其实他早就不上一线了,退休前十来年就坐在办公室里复核案件,带带徒弟。所以说,公交车的变化不是他退休后才有的。应该更早!老刘想。

③以"老猎手"的眼光看来,这样的环境对行窃是不利的,同时,他多少也有些失落感,早年,作为这个城市的骨干线路,15路公交车最繁忙、最拥挤,车厢里几乎成了不同年代的时尚展示厅,五颜六色,熙熙攘攘,那里成了扒手的冒险乐园,当然,前提是别碰上老刘,老刘曾是他们的噩梦。

④车里有很多空座位,老刘还是习惯地选择了最后一排,从角落里,他可以对整个车厢一览无余。车行一站地便是纪念街,下车两个人,上车三个人。老刘注意到第三个佝偻的身影儿,他连忙用帽子把自己的脸遮了一大半。

⑤"耗子也老了。"老刘在心里嘀咕。老刘一眼就认出了耗子,他甚至认为,耗子化成骨灰他也能把他认出来。

⑥耗子的一生也与15路公交车结下不解之缘,从胡子刚长硬开始,他就吃扒窃这碗饭,也一次一次栽到老刘手里。耗子出出进进看守所和劳改队,一转眼也成了"老贼"。老贼大概没注意到"老枪",他无精打采地向窗外张望。老刘想,看来,耗子也偷不动了!

⑦解放广场站到了,上车的人多起来。车门关闭、启动,耗子突然站了起来,他开始在车厢里移动。不好,老刘也本能地站了起来。他似乎忘记自己已经退体了,他想,如果耗子作案,他照样抓他。

⑧老刘尾随耗子在车里移动着,从车中间移动到车尾。

⑨车停下来,再启动。老刘又随耗子从车尾移动到前部。"要抓就抓他现行!"老刘想。

⑩耗子只是移动,并没作案,折腾了三圈,老刘额头冒汗。

⑪劳动公园站到了,耗子慢腾腾地下了车。老刘连忙跟了过去,下车时差点让车门夹住。

⑫耗子大概没注意到身后,他一瘸一拐地进了一座高大的写字楼,老刘紧跟随其后,见电梯停在15楼,他也跛着腿上了另一部电梯。电梯打开,老刘看到一个醒目的指示牌,牌子上写着"高科技培训班"。他还没反应过来,一个穿黑制服的人挡住了他。"他是我带来的!"老刘侧过脸,发现耗子正向他招手。

⑬老刘随耗子进到会议室里,台上的小平头立即站起来,一边招手一边喊:"段爷来啦!请到前排就座!

⑭耗子说:"不了,我和一个老朋友来的,我们就坐后排吧。

⑮老刘和耗于坐了下来,他小声对耗子说:"行啊,段立军,有辈分了。"

⑯耗子说:"熬一熬就师爷了,你不也一样带徒弟了吗?

⑰小平头说:"兄弟们,形势发展对我们这个行业越来越不利了,现在人们出门都不带现金了,要不刷卡,要不就手机扫一扫,这样下去,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果不掌握高科技,不采取应对的办法,我们这个古老的行业就要成光棍(骗子的古称)了……下面请赵博士为大家讲解互联网社会中的技术提升之道。"

⑱会场上有二三十人,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

⑲被称为赵博士的人一边演示PPT,一边讲解着。老刘听不大懂,耗子似乎也听不懂,迷迷糊糊打瞌睡的样子。

⑳老刘站了起来,耗子睁开眼睛:"怎么?这就走了?"

㉑老刘说:"走了,听不明白。"

㉒耗子笑起来,嘶哑干涩,然后说:"老刘啊,我们都老了,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说完, 耗子狡狯地冲老刘一笑,还挑逗性地眨了眨左眼

㉓老刘站起来,走到门口,眨了眨右眼,对耗子神秘地笑了笑。

㉔下楼时老刘也哑笑着,走出大楼门口,发现外面飘着零星的雨点,老刘想起那一年,他和耗子两人凭借体力搏斗着,从车上到车下,车轮从他的右腿、耗子的左腿碾过,那天也是稀稀落落的小雨……老刘不去想这些了,他心里对耗子说:我警告你段立军,你别高兴得太早,你们那群人里,我看到了我徒弟的徒弟,他正专心致志地听课呢,他可是人民公安大学毕业的!

(选自《思维与智慧》)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㉒段划线句子。

耗子狡狯地冲老刘一笑,还挑逗性地眨了眨左眼。

(3)第㉔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并说说这种顺序所起的作用。

(4)老刘是一个怎样的人?

(5)结合小说内容,理解题目"相遇"的含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表达方式 文章题目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人物分析 小说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读懂父爱
父爱一直伴随着我,只是父亲的爱含蓄而深沉,用心良苦。当读懂父爱时,我已经30多岁了。
小时候,看到别的父子像朋友一样相处,我既羡慕又忧伤。
我在一个家教很严的家庭里长大,父亲陆天明在外人眼里很温和,但对我从小就很严格。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回到家就扎进书房看书、写作,很少与我交流。从我的童年到青年时代,父亲与我沟通的次数屈指可数,淡淡的隔阂像薄纱一样,将我和父亲的心灵分隔在两个世界。
我从小酷爱文艺,梦想长大后能成为张艺谋那样的国际名导。高中毕业后,我准备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但父亲坚决反对我的选择,认为我没有生活积淀和感受,拍不出什么好电影,还会沾染自高自大的毛病。他自作主张,为我填报了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志愿。父亲掐断了我的梦想,为此我对他有了怨言。
大学毕业后,我在国防科工委当了一名翻译。一次,我路过北京电影学院,发现海报栏里张贴着导演系招收研究生的简章,我沉睡的梦想再度被激活了。这次,我没有告诉父亲,就报考了导演系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时,电影学院一位教授是父亲的朋友,给父亲打去电话:“导演系研究生很难考,你不替儿子活动活动?”父亲断然拒绝了:“他行需要我活动吗?他不行拉关系又有什么用?”
虽然我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导演系录取,但父亲的“冷酷”还是让我心里很不舒服。我总觉得父亲有些自私,过分专注自己的事业,而忽视了我的发展。
几年后,我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专业导演,因为是新人,我整整3年时间没有导过一部电影。那时候,我整天无所事事,常常坐在街头,看着夕阳发呆。此时,父亲已经写出了《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颇有影响的剧本,我很希望父亲也能为我写一个剧本,再利用他的影响力为我寻找投资方。我委婉地暗示过父亲,但每次父亲都这样告诉我:“你是个男人,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想到别人的父亲想方设法为子女牵线搭桥,而自己的父亲却对我的事业不闻不问,心里有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2001年,我的事业终于迎来了转机,我导演的电影《寻枪》荣获国际国内10多项大奖。我满以为父亲会表扬我几句,谁知,父亲从电视里看颁奖典礼时,只是淡淡地说:“还行,但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很多。”我回敬了父亲一句:“在你眼里,我永远成不了气候。”因为话不投机,我与父亲吵了起来,很长时间谁也不搭理谁。
2004年9月,就在我执导的电影《可可西里》进行后期制作时,我年仅55岁的姑姑、著名作家陆星儿患癌症在上海去世。这给亲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悲痛,特别是父亲,他从小与姑姑感情很深,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很多。
料理完姑姑的后事,我陪着父亲回到北京,此时再看父亲,那个威严、冷酷的男人竟那么瘦弱无助,我内心五味杂陈……见父亲头发乱了,我打来热水为他洗头发。这一平常举动,竟让父亲老泪纵横:“孩子,从小到大爸爸对你很严厉,你也许觉得爸爸很冷酷,但爸爸从来都把你的每一步成长放在心里。溺爱和纵容孩子,是一个父亲最大的失职……”父亲的话让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告诉我:“你在青藏高原拍摄《可可西里》时,你爸爸听说你患上了严重的高原病,累得吐血,因担心你,整夜睡不着,一说起你就泪流满面。”
原来父爱一直伴随着我,只是父亲的爱含蓄而深沉,用心良苦。当读懂父爱时,我已经30多岁了。
选文中说“小时候,看到别的父子像朋友一样相处,我既羡慕又忧伤。”请说说“我”羡慕的是什么?忧伤的又是什么?(2 分)

选文详细描写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用概括性词语依次填写下面的方框。隔阂———()———()———难以言说的滋味
———谁也不搭理谁———()———()
选文中说:“父亲的爱含蓄而深沉,用心良苦”。请概括出体现父亲的爱含蓄而深沉、用心良苦的三件事。
结合上下文,说说选文中画线的句子对于表现父亲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当读懂父爱时,我已经30多岁了。”这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人说,父爱是一部大书,只有用心去读,才能读懂。作者读懂父爱时已经30多岁了。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接触父亲(母亲或其他长辈),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哪件事或哪个方面,你“读懂”了父爱(母爱或其他长辈的爱)。


①有一个年轻人,生性胆怯。虽然他有很好的音乐天赋,但是他每当站到舞台上时就会控制不住怯场。因此,他错过了许多可以发展的机会。为此,他感到很痛苦。
②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他去拜访一位成功的长者。他把内心的苦恼倾诉给了那位长者,然后恳求道:“您在我认识的人中是最有才智的一位您可以给我指明一条成功的路子吗?”
③长者微笑地听着,并没有立即给他答复。而后,长者起身,让年轻人一起陪他到外面去散步。当他们走到一个建筑工地前时,长者指着那些在数十米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问年轻人道:“现在让我们去做他们的工作行吗?”
④年轻人摇了摇头。
⑤长者说:“那他们也是有才智的人呀。”
⑥之后,他们又走到一个汽车大修厂前,长者指着正在忙碌的维修工人,问那个年轻人道:“现在,让我们去做他们的工作行吗?”
⑦年轻人又摇了摇头。
⑧长者说:“那他们也是非常有才智的人。”
⑨就这样,他们一路走,长者问了年轻人一路。年轻人感到很奇怪,便不解的问:“您为什么要带我看这些呢?”
⑩那位长者意味深长的解释道:“其实,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智者啊。只要你相信自己,努力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你在别人眼里也会是一个充满才智的人。”
(11)“每一个人都是智者”这句话里包含着一个多么深刻的哲理啊!它所要体现的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在无知下所表现出来的“无畏”。而是要我们对自己时时刻刻充满自信和求知的欲望,并且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才智和潜能的人。
上面文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第二部分写的是:
年轻人有天赋,却不能成功,他原以为原因是;事实上他未成功的原因是
年轻人将成功的长者看作有才智的人,而长者却把建筑工人、汽车维修工人也看作有才智的人,你同意长者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上文第⑨段中说: “就这样,他们一路走,长者问了年轻人一路。”为什么文章没有将他们一路问答的内容全写出来?
“每一个人都是智者”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多么深刻的哲理啊!将它所包含的哲理写出来。
为上面这段文字加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发展的机会 B.有天赋还要有才智
C.每一个人都是智者 D.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韩愈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愈。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公式填写完整。
++=成功
作者认为成功的关键是
本文开头通过,自然地引出论题;结尾提醒人们
,强化文章的中心。(本题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请为本文补写一个有关勤奋的名人事例。
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就“天资”或“机遇”任选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觉得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什么含义?
从哪些地方看出“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变成大人,可是我们有时又怕长成大人。你或许有过类似的体验,请结合你的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