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真"重理"就不该"轻文"

①一提到各行的"家",比如文学家、数学家、电子学家等,你会以为,他们大概是各专一行,别的什么都不管的。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称得上"家"的人,他不但专精于一样,而且一定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②普通教育阶段,属于基础知识的功课一般区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语文、外语、历史,这些是文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是理科;地理课里边的人文地理的内容属于文科性质,自然地理的内容属于理科性质,所以这门课可以说是文、理兼而有之。此外,还有政治、体育、音乐、图画课,也都是基础课程。所有这些功课,统统是打基础的,都不是专门性的。做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公民,应当具备这些基础知识;不论日后进一步学什么、研究什么、干什么工作,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有用的,并且都是必要的。每个人往往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各方面的才能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某一两门功课学得特别好,其余学得一般,这种情形是不少见的。有的人对数、理、化有兴趣,有的人对文学、历史有兴趣,这也是许可的,应该鼓励的。如果有人在某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才能,我们还应当珍视它,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把基础打好了,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基础课程有一门共同的基础课,那就是语文课。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不论是社会科学的文、史、哲、政、经、法,还是自然科学的数、理、化、生,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语文学不好,不善于说,不善于读,不善于写,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影响,效率都不会很高。人们都知道,学不好数学会影响学物理;那就更应当知道,学不好语文还会影响到学数、理、化。因为数、理、化的叙述、论证以及公式和定理都要通过精练、严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如果不掌握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你怎么能很好理解这些东西呢?比如"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两数的平方和"和"两数和的平方"意义完全不同,解题时往往一字之差就可能谬以千里。语文课是基础课的基础,基础不好,就会影响其他课程。等到以后参加了工作,无论从事哪个部门的科学技术业务,总需要经常看些技术资料,如果阅读能力不高,那对工作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当技术员写不好实验报告,当医生写不好病历,有了发明创造写不好科学论文,有了经验写不好总结,那对工作又会有多大的影响!

④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就是重视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不重视学习历史、地理,尤其不重视学习语文。其实,照这样的"重"法,这个"理"就恰恰学不好。忽视了文必将影响他学理,影响他日后干理科的工作。真正重理的人,决不应轻文;同样,真正重文的人,也决不应轻理。由于志趣不同,在某方面一般地认真学习,而在另一方面特别多地下工夫学习,这种情形是自然的现象。但是,"重"一样,"轻"一样,却是不正常的思想和心理的反映。普通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样样都不过是学点起码的知识、技能,这些起码的知识、技能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轻"了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主观上觉得该"重"的那一样,从长远来看,这后果是很坏的。

⑤爱吃蔬菜的可以多吃点蔬菜,爱吃肉的可以多吃点肉;但是只吃一样,别的不吃,那可不行。食谱广一些好,不能"偏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学习也是一样。

(作者:张志公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

只有"文理并重",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B.

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

C.

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

D.

"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

(2)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

举例论证

B.

道理论证

C.

对比论证

D.

比喻论证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②③④段之间是并列关系。

B.

第①段从各行的"家"谈起,引出"基础的重要"这一论题。

C.

第②段加点词"一般"不能删掉,因为不排除特殊情况,如下文提到的地理课。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科学、严密的特点。

D.

第④段针对"重理轻文"的风气,作者提醒青少年要打好基础,不能"重"一样,"轻"一样。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议论文三要素 提取论点 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 议论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民 工 父 亲 的“幸 福”
①刚刚搬入新居不久。这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打字。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大门响起一阵很不规则的敲门声。“你找谁?”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我是住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那个陌生人嗫嗫嚅嚅地说。“什么事?你说吧。”“快到暑假了,我儿子要到城里来看我,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房子是盖了许多,可我从不知道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给孩子描述清楚。要是他来了,我能带他到您家来看一看吗?”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他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两眼露出渴求的神情。
③我恍然大悟——真是一个慈爱、智慧的父亲啊!我也是父亲,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不也喜欢在儿子面前表现一番吗?那里既有做父亲的自豪,也包含对儿子的引领。想到这,我答应了。
④他激动得连手都不知道放在哪好了,脸上现出喜悦的神色,连声说:“您真是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还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工棚……”
⑤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漆黑,身材硬朗,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怯的神情。
⑥“换上吧。”我热情地说。父子俩换上了鞋套,像是生怕将木地板踏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给人一种拘谨、不安的感觉。我看到,父亲用大手紧紧地握着小手。父亲对孩子说:“这位叔叔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建筑公司盖的。我负责砌墙,必须做到眼细、心细、手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对了,爸爸也通过了中级工的考试。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⑦儿子听着,眼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我又看到,孩子用小手紧紧地握着大手。父亲的腰板似乎挺直了许多。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⑧一会儿,这对父子就看完了我的新居。退到门边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手,重重地握住了我的手,动情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带孩子到城里人家来看看,感受到了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真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一下子,我也感动了,感觉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想当初,我曾差一点把民工父亲的“幸福”撕成碎片,一种愧疚又刺痛了我的心。
⑨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那孩子对他父亲说道:“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一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孩子仰起稚气的脸,眨着双眼,高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听了孩子的一番话,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⑩此刻,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善良!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
用恰当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横线上,表明“我”对这位民工父亲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 热情 —— —— 愧疚 ——
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赏析
①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
②孩子用小手紧紧地握着大手。
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故乡》选段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文中的“他”是指;(自己填空)“我”是指(选择番号)
A.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B.作者鲁迅C.小说情节的串讲人
分析下列外貌描写蕴含的深刻含义。
(1)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2)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选文从几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形象?这些肖像描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此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课外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 ,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关 联词语,最恰当的是 ()

A.如果……就…… B.与其……不如……
C.既然……就…… D.不但……而且……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A.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B.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
C.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D.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与作者所说的读“死”书的方法不相符的是 ()

A.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B.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记牢,然后照着去应用。
C.要准确掌握书中的形、音、义,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D.要把书真正读懂,不能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下列名言警句哪一句可以用作本文的论据 ()

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本文没有运用下列哪一种论证方法? ()

A.道理论证 B.事实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阅读下面的文章
①去年,我生日,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收藏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镜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②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③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酷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 粗的细的, 高的矮的, 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④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凝聚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 ,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
本文第③段是采用的是记叙顺序中的_____,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流传千古的名诗,你能默写出诗的前两句吗?
本文结尾所说的“一种精神”是指什么精神?
有人说,爸爸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礼物仅是一粒米,礼物太轻了;也有人说,爸爸是送了我一件艺术品,很贵重的。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什么?

阅读《紫藤萝》选段
《紫藤萝瀑布》节选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时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之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文章中写十多年前的紫藤萝有什么意图?
请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我为何加快了脚步?这样结尾,有何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