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罗本岛B区5号的修行者

我从开普敦乘船到罗本岛参观,同船的都是小学生,熙熙攘攘,大约是到岛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1999年12月1日,罗本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能让世界为之铭记,是因为这里囚禁过曼德拉。

曼德拉被独自关押在B区5号,监室只是一个所有缝隙都被抹平的水泥匣子。军房内,只有一卷薄毯、一张小桌、一个饭盆和一个马桶。无法想象身高1.83米的曼德拉,如何在这只有四平方米多一点儿的逼仄空间里,日复一日辗转腾挪,度过了6000多天!

政治犯们顿顿薄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对于这一切,曼德拉早已做好了准备。在审判他的法庭上,曼德拉说:"在我一生中,我已经把自己献给了非洲人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我希望为这个理想生活并去实现它。 如果需要,我也准备为这个理想献出生命。"

正因坚定的信仰和足够的心理准备,曼德拉把极端单调艰辛的牢狱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每天清晨五点半,岛上的监狱守卫就会敲起震耳欲聋的大钟,把犯人从睡梦中唤醒。曼德拉起床后,马上开始体育锻炼。他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星期一至星期四早晨,在牢房里原地跑步45分钟,并做1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50次下蹲。每天放风的半小时,在院子里坚持跑步。

曼德拉不屈的声音,不断从罗本岛与世隔绝的军房里,通过种种孔径传播出去,回响在从好望角到林波波河南非辽阔的土地上。"我们将把种族隔离制度在群众运动之砧和武装斗争之锤中间砸得粉碎。"

除此之外,曼德拉在监狱里最重要的事,就足孜孜不倦地学习。他认为学习在监狱里是仅次于探视权的权利,比任何优待都重要。曼德拉开始攻读伦敦大学的法学学位,继而学习经济学。曼德拉成功地把罗本岛变成了他的大字,把自己从一个愤怒的领导者变成了深思熟虑的沉静学者。曼德拉的一位狱友曾这样评价罗本岛对曼德拉的影响。他说,……早年间,他感到愤怒就会发作,所以他有意锻炼自己,他的精神状态在提高,在转向和善礼貌热情,他变得更沉静更温和。

1996年9月,罗本岛成为国家博物馆后,很多过去的犯人和看守都回到岛上,成为志愿者,向游客讲述当年的故事。

导游说,1994年,曼德拉在自己的总统就职典礼上,邀请了罗本岛上监押他的看守仪式结東后,曼德拉走到当年的狱卒面前,平静地说:"在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那刻,我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伤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这种转变何其艰难?要知道,曼德拉之所以坐牢,是因为领导"非洲之矛"从事暴力革命。南非白人政府曾提出,只要曼德拉宣布放弃暴力反抗,就可以释放他,但曼德拉断然拒绝。

在南非白人统治和种族隔离制度历时300余年里,黑人四分五裂,从未建立过统一国家。他们过着痛苦而麻木的生活,心目中只有自己的部落酋长,或满足于在与白人隔离的"黑人家园"。白人不把黑人当成同胞,黑人也不把"白人的国家"当作自己的国冢。

曼德拉曾坦承,自己在入狱前坚信,南非共和国是白人压迫黑人的统治工具,除了推翻它,黑人别无翻身可能。但经过在狱中的反思,他清醒地认识到, 打破种族隔离樊篱,不只有希望渺茫牺牲巨大的暴力一途,可以另谋佳径。他决定放弃报复,融化仇恨。曼德拉以无以伦比的政治气度,摒弃前嫌,与前白人总统德克勒克政府达成政权的和平交接。他最后完成了理想的胜利。

人们常常惊异一一在饱受白人欺凌、战友被害、妻离子散、身陷囹圄整整27年之后,曼德拉怎能做到如此超脱?罗本岛上的岁月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这与世隔绝的18年里,一个伟大的思想转折在此萌生,曼德拉的生命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他决定将南非当作自己的国家,建立统一的、多种族平等相待的新南非。

返回开普敦的船上,我还是与小朋友为伍,他们乖乖坐着,比早上赴岛时沉静了许多。

我问一个穿着绿色校服的黑人小女孩:"嘿!今天你记住什么了?"她想了一下,眨巴着大眼睛说:"我要做一个马迪巴那样的人。"我点点头,心里想的却是,这谈何容易!山水斧削,与时代一同浇筑了巨人。 就算你有超凡的禀赋和火热的责任感,可你,不一定会遭逢生命中的罗本岛。

(作者:毕淑敏 摘自《非洲三万里》,有删改)

【注】①曼德拉:南非反种族歧视和隔离的领导者。后参加南非总统竞选获胜,担任南非总统。②马迪巴:是南非民众对曼德拉的爱称,意思约略等于"父亲"。

(1)本文中,"修行者"曼德拉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有哪些"修行"?请简要概述。

(2)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曼德拉的性格特点。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对结尾段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5)请说说小学生参观罗本岛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表现手法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人物分析 阅读开放性问题 记叙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查问 [俄国]契诃夫
那天中午。地主沃尔迪烈夫,一个高大壮实、头发剪短、眼睛突出的男子,脱掉大衣,拿绸手绢擦一阵额头.胆怯地走进衙门里。那儿满是用钢笔写字的沙沙声。…… “我想在这儿查问一点事情,不知该找谁接洽?”他对看门人说。那人正从办公室深处走出来,手里托着盆子,上面放着玻璃杯。“我要在这儿打听一点事情,并且要一份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那您就往那边走,老爷!诺,找窗子旁边坐着的那一位!”看门人用托盘指着尽头的窗子。
沃尔迪烈夫嗽了嗽喉咙,往窗子那边走去。那边是一张绿色桌子,桌面土满是斑点,倒好像那桌子害了斑疹伤寒似的。桌子的边上放着两叠厚厚的蒙着一层灰尘的案卷,一本还算整洁的翻开的簿子放在醒目的桌子中央。一个青年靠桌子坐着,头上竖起四撮头发,鼻子很长而且生着粉刺,身上穿着褪色的制服。他把大鼻子戳到纸上,正在写字。他右边鼻孔旁边有一只苍蝇在散步,他就不时努出下嘴唇,往鼻子底下吹气,这就给他的脸添上极其操心的神情。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在您这儿,”沃尔迪烈夫小心地对他说,“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姓沃尔迪烈夫。……顺便我要一份三月二日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文官把钢笔探进墨水瓶里蘸墨水,然后看一看:笔尖上蘸的墨水是不是太多了?他相信墨水不致滴下来,于是沙沙响地写起来。他的嘴唇努出去,然而用不着再吹气:苍蝇飞到他耳朵上去了。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查问一下?”沃尔迪烈夫过一分钟又问道。“我姓沃尔迪烈夫,是地主……”
“伊凡•阿历克塞伊奇!”文官对空中喊了一声,仿佛没看见沃尔迪烈夫似的。“等商人亚里科夫来了,你就对他说,要他在给警察局的呈文副本上签个字!我已经跟他说过一千回了!”
“我想查问我同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的诉讼,”沃尔迪烈夫喃喃地说,“这个案子是大家都知道的。我恳切地请求您为我费一费神。”
文官仍然没看见沃尔迪烈夫,正捉住他嘴唇上一只苍蝇,仔细观察它,然后把它扔了。地主嗽一嗽喉咙,拿出方格手绢大声擤鼻子。然而这也无济于事。文官仍然不理他。他们沉默了两分钟光景。沃尔迪烈夫从表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放在文官面前那本翻开的簿子上。文官皱起额头,带着操心的脸色把簿子拉过去,合上了。
“我要查问一点小事,……我只想弄清楚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是根据什么理由……。我可不可以打搅您一下?”
可是文官只顾想心思,站起来,搔着胳膊肘,不知什么缘故走到一个橱柜那儿去了。过了一分钟,他回到他的桌子这边来,又摆弄簿子:这回簿子上又放了一张一卢布钞票。
“我只打搅您一分钟。……我只要查问一点小事。……”
文官却没有听见。他动手抄写一个什么文件。
沃尔迪烈夫皱起眉毛,灰心地打量所有那些笔底下沙沙响的人。
“他们写个没完!”他暗想,叹气。“他们写个没完,叫他们都见鬼去吧!”
他离开桌子,在房子中央站住.绝望地垂下双手。看门人文端着玻璃杯穿过房间,大概留意到沃尔迪烈夫脸上的狼狈神情了,因为他走到沃尔迪烈夫面前,轻声问道:
“哦,怎么样?问过了吗?”
“问过了,可是人家不愿意理我。”
“那您就给他三卢布好了,①……”看门人小声说。
“我已经给过两卢布了。”
“那您就再给一卢布。”
沃尔迪烈夫回到桌子那边,在翻开的簿子上放了一张绿色钞票。
文官又把簿子拉到跟前来,动手翻阅,随后,忽然间,仿佛出于无意似的,抬起眼睛瞧着沃尔迪烈夫。他的鼻子开始发亮,转红,由于微笑而起皱纹了。
“哦,……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他问。
“我想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是沃尔迪烈夫。”
“很高兴,先生!是古古林一案吧?很好,先生。那么认真说来,您要查问的究竟是什么呢?沃尔迪烈夫就向他陈述他的要求。
文官活跃起来,仿佛一股旋风把他卷进去了似的。他查档案,吩咐人抄写副本,给申请人端椅子,所有这些事一刹那间全办完了。他甚至谈了谈天气,问了问收成。等到沃尔迪烈夫起身走出去,他就送他下楼,殷勤而恭敬地陪着笑脸,做出他随时愿意在申请人面前跪下去磕头的样子。不知什么缘故,沃尔迪烈夫倒觉得过意不去,就顺从某种内心的冲动,从衣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来,递给文官。那一个不住鞠躬,陪着笑脸,把钞票接过去,而且用的是一种近乎魔术师的手法:钞票只在空中一闪,就无影无踪了。……
“哎,这些人啊,②……”地主暗自想着,走到外面街道上,站住,用手绢擦额头。
阅读这篇小说,解答下面的问题。
(1)指出文中三次写“一只苍蝇”所起的作用。
     
(2)根据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分别补写出①②处省略号的内容。(每处不少于20字)

赏析文中画曲线部分的场景描写。
     
小说以“查问”为题,其作用是什么?
     
小说的语言具有极强的讽刺性,请自选两处作简要赏析。
     
结合文中“文官”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对社会的思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IntellectualResponsibili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自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铛,饱爱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由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的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B.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C.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雷抒雁
“那一片苇塘呢?”与其说我是在问这位行路的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在问自己。
“苇塘?” “在哪里呀?”年轻人转过头去望着那一片高高低低的房舍,像是反问,又似在寻找。没有!连一根苇子都没有!从来就不曾有过呀?
“就在这里!”我坚定地认为。我听见他嘟哝了一句:“梦话!”
梦话?是的,是梦话。五十多年前,那一片茂茂密密的苇塘还在,此后,就没有走出过我的梦境。我相信,这位年轻人确实没有见过那片苇塘,那些茂密的青苇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梦中,没有给过他快乐和欢愉。他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就是房子,房子。
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那是一片十多亩地面的水塘,拥挤地生满了芦苇。在大人们里,有价值的,只是苇子;而被孩子们看做乐园的,是那一片苇塘。每天上学,我们走过苇塘,都会放慢脚步,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
一过二月二,天气就暖和了。首先是苇塘里有了动静。A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B一些早熟的花草,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酿花事,商量结籽。柳丝软软地轻拂我们的脸面,牵动我们的头发,像要告诉一些什么秘密给我们。
我们采下绽开的苇叶,卷成喇叭,把那细嘴挖扁,含在嘴里,依着喇叭的粗细,吹出粗壮的尖厉的声音;头项软软的柳条,也被折下来,捋去柳芽,拧成柳哨。这就有了一支青春的乐队,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吱吱呀呀,回响在上学的路上。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
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池塘里就绿汪汪地变得浓密了。太阳开始辣辣地照在头顶,棉衣,而后是夹衣,一件件被从身上剥掉。苇塘周围的麦子开始日渐变黄,有人拿着青杏咔嚓咔嚓一边流着酸水一边嚼起。夏天到了!
假日里,我们会背着草笼,拿着镰刀,说是去割牛草,或者拣柴火,一整晌一整晌沉迷在苇塘边。
有一种鸟,叫“呱呱迪”。这名字完全是依了它的叫声来的。声音悠长而响亮,可你看不见鸟的身影,那声音总是从密密的苇叶后传出来。这鸟儿很聪明,能把三四根苇子用草缠在一起,在那交叉处用苇叶织一个窝,里边铺着一些软软的干草和细碎的羽毛。窝里,总能看到三两只麻溜溜的鸟蛋。你要是靠近鸟窝,便会有尖厉的呱呱叫声,威胁你,驱赶你。
塘边的野草,我们全都认识,从蒲公英、趴地龙、香胡子到粘粘蔓,全认识。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找到一株羊奶奶。这种蔓生的阔叶草,总是攀着芦苇往上长,一个个果实圆溜溜的,山羊奶头一般,采摘时,会流出一些白色乳汁。羊奶果鲜嫩时,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甜丝的。
我们这些野孩子,就这样一天天泡在苇塘边。忽一日,采到的羊奶奶咬不动了,掰开一看,里边整整齐齐伏着一排排带着羽毛的种子。老了!我们知道,暑假也该结束了。大人们说:你们这些马驹子,该拴缰绳了吧!
苇子说,秋天了!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像一塘白发的老人。再过苇塘时,一些带羽毛的草籽,便飞扬起来,落在我们的肩膀上、头发上,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就连圆滚滚周身是刺的苍耳,瘦扁扁顶上长了三几根钩针的“狗扎扎”,都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角上,要搭“便车”,到远方去旅行。
父兄们送我们上学去,走过苇塘,一路上总在说:好好念书,日后到远处去,到大城市去。连苍耳、狗扎扎都懂得哩!
那一片苇塘永远的没有了。消失在一些高高低低的房子下边。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
文中说:“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阅读全文,请将青苇记录季节变化的语句摘录出来,填写在横线上。
(1)春季:________(2)夏季:____________(3)秋季:________
苇塘被孩子们看作乐园。请概括出令孩子们“快乐和欢愉”的四件事情。
文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A、B两处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说说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众所周知,大自然的花香是借助空气这个介质传递给人的嗅觉,因而空气的物理属性(例如“温度”)对花香的传播肯定有一定的影响。反过来说,利用花香的传播情况,也可预测某些气象要素。
②园林工作者多有这样的体验:当气温较高时,随处都可闻到花香,而且香气较浓;而当气温较低时,则只能在花的附近才能闻到花香,香气也比较淡。花香的浓淡,真的与气温有关吗?
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花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易挥发,扩散到空气中的芳香油分子,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芳香的感觉,这就是花香。所谓的香气浓淡,不过是进入人鼻孔中芳香油分子的多少罢了。实验证明,当其他环境因素(如风力、湿度、空气悬浮物)完全相同时,芳香油分子的扩散快慢主要受气温影响。气温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快,扩散也就越快。当然,扩散快慢还与花卉本身(即花卉品种)的芳香油分子密度有关。
④在低温无风的天气里,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变小,由花朵扩散出的芳香油分子大都聚集在花朵的周围,远离花朵处,芳香油分子的密度较小,几乎闻不到什么香气;只有靠近花朵,才能闻到花香。而在阳光艳丽、大气温暖甚至炎热之时,一方面,较高的气温加快了芳香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使其扩散加快;另一方面,花卉附近地面受热辐射后,近地层空气很快增温,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又来补充,循环气流不断将花卉附近的芳香油分子带走,使得附近的芳香油密度减小,这就进一步加快了花卉对芳香油的分泌挥发,花的香气更浓,扩散得也更远,产生出花香浓郁、香气袭人的感觉。
⑤正是因为气温对花香扩散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古人常常用花香的浓淡来判断气温的高低。南宋诗人陆游在《村居书喜》中有两句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现在看来,也颇有些科学依据。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
根据第④段内容解释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的科学道理。

(14分)
去除饮水中可能致命的细菌或许会成为纳米管最早的实际用途之一。
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能让细菌聚结成块的纳米管,随后就可以将菌块从水中滤出,并消灭它们。他们进行的实验很容易用于实践。
南加州克来姆森大学负责此项研究的孙亚平说,这种纳米管最初或可以用作水净化处理厂的过滤器。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化学通讯》杂志上。
新研制的纳米管能捕捉大肠杆菌O157:H7,即臭名昭著的“汉堡细菌”,被它污染的肉可能置食客于死地。他给纳米管表面覆上一层半乳糖分子,而半乳糖分子能与大肠杆菌表面的受体蛋白粘合。每根纳米管都覆有数以百计的半乳糖分子,因此能一举拿下大量细菌。
该研究小组还研制了能捕捉污染事物的另一种常见细菌――空肠弯曲杆菌――的纳米管。这种细菌多见于肌肉之中。这一次纳米管的表面富有甘露糖分子,它能与空肠弯曲杆菌表面的受体蛋白粘合。孙说:“我们正在研制富有能捕捉不同细菌的多种配位体‘糖’的纳米管。这是可行的。”
研究者认为,从理论上说,这种纳米管可以用于将细菌从患者的血液中滤出,不过它们必须首先经过试验,排除任何毒副作用的可能。英国史密斯叔侄公司的彼得·阿诺得说:“将来,类似于这类碳纳米管的交互性生物材料有望选择性地捕捉和消灭致病细菌。”该公司是一家医疗技术公司,正在研制能加快组织修复的生物材料。
研制临床诊断用的纳米材料的英国奥克斯尼卡公司的凯文·马修斯说,孙的工作是传统无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极好例子,二者结合“提供的可能性超越了其中任何一种单独所能提供的可能性。” 摘自2005年3月12日《参考消息》
注:“半乳糖”和“甘露糖”是配位体糖的两个具体种类。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内容,在上网搜索时,必须输入关键词。请结合本文内容,找出两个关键词。并结合文章第二段的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纳米管去除饮水中的细菌的原理。(不超过20字)
根据文章第四、五段的相关内容,简要介绍纳米管是如何捕捉致命细菌的?
文章第六、第七段引用两位研究者的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六段中探讨了用这种技术将细菌从患者的血液中滤出的可能性,并引用研究者的观点指出它们“必须首先经过试验,排除任何毒副作用的可能。”你认为这样做必要吗?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