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①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②,柱杖无时夜叩门。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罢官回乡闲居之时,②闲乘月:清闲无事趁月色出游
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罢官后的落寞之感,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古诗阅读
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阅读下面的诗歌,选择正确的选项。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你认为作者笔下的山西村美在何处?
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它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3分)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②觉(jiào):睡醒。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下列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 |
B.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 |
C.诗人托物言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 |
D.全诗表现了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悠闲旷达的心境。 |
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 行
(唐)项斯①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 缲丝③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①项斯:浙江仙居县人,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擅长写山村野景。②蒸茗:炒茶。 ③缲丝:煮蚕抽丝。尾联中的“不惜”一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态?
颔联“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这两句描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