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荷担者三夫
②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③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④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焉置土石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
C.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
D.始龀,跳往助之 |
王终遣之 |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 括 一 旦 为 将 东 向 而 朝 军 吏 吏 无 敢 仰 视 之 者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5)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 ;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 。
文言文阅读【满分8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河中石兽》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
| B.不知其旨也旨:甘美 |
| C.竟不可得竟:毕竟 |
| D.阅十余岁阅:经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
| B.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
| C.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
| D.“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山门圮于河 |
| B.温故而知新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 C.暮而果大亡其财马无故亡而入胡 |
|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二石兽并沉焉 |
对本学期所学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佳肴》开头由美食说到求学,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学习要多向老师请教,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
| B.《河中石兽》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
| C.《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
| D.《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要因感情的亲疏而有所偏废。 |
顾和搏虱如故
顾和①始为扬州从事,月旦②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③,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④。”(《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顾和:字君孝。王导任扬州刺史时,调他做从事(从事:古代官职名),后来官至尚书令。②月旦:农历每月初一。③虱:虱子,体外寄生虫。④令仆才:作尚书令和仆射的才能。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顾和始为扬州从事 (2)历和车边
(3)徐应曰(4)语丞相曰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联系上下文,说说周侯说的“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是指谁,他为什么推荐这个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
(3)小惠未徧(4)必以信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以战
| A.以其境过清 | B.策之不以其道 |
|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D.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从文中的对话中,我们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其他原因吗?。
周公吐哺
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乃践祚摄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完成周朝稳定大业),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成王长,能听政。成王临朝,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子之鲁()②及七年后 ()③于是卒相成王( )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我 之 所 以 弗 辟 而 摄 行 政 者 恐 天 下 畔 周 无 以 告 我 先 王 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
|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
|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