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隆重召开,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我国新型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将于6月下旬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实施,该火箭由液氧和煤基航天煤油发动机作为动力源,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液氧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氧气,下列有关该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填写序号A、B、C、D之一)。
①物质的化学保持不变
②变化过程中物质吸收能量
③分子间的距离增大
④由单个原子变成了分子
⑤发生了化学变化
A.只有①②B.只有④C.只有②③D.只有④⑤
(2)"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所用燃料是以煤炭为原料制得的煤基航天煤油,其分子式可用CH 3(CH 2) nCH 3来表示(式中n=8~16),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填写序号A、B、C、D之一)。
①航天煤油属于无机物②由煤炭制取航天煤油属于化学变化③航天煤油中含多种分子④CH 3(CH 2) 8CH 3和CH 3CH 3(CH 2) 16CH 3的性质有差异
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②④C.只有②③④D.只有③④
(3)该发动机工作时发生的反应为:CH 3(CH 2) nCH 3+ O 2
(n+2)CO 2+(n+3)H 2O,则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写"化合""分解""复分解""氧化""置换"之一)。
(4)煤基航天煤油被称为无毒清洁燃料,理由是 。
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溶解度/克 |
13.3 |
20.9 |
31.6 |
45.8 |
63.9 |
(1)1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克。
(2)20℃时,将10克硝酸钾加入40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3)如图是硝酸钾溶液的变化情况,请写出一种可采用的操作方法。(写出计算过程)
材料一: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大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 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小科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其它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中碳酸钙的含量,利用气密性良好的图甲装置进行实验:①称取石灰石样品6克,加入锥形瓶中,塞紧瓶塞,从左侧持续缓慢鼓入空气;②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盐酸,开始计时;③待装置D总质量不再增加时停止鼓入空气。实验过程中测得装置D增加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
(1)根据图乙,运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下列情况中,会导致测得的碳酸钙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
①去掉装置A,将空气直接鼓入装置B
②去掉装置C,将B与D装置直接相连
③当气泡停止产生时立即停止鼓入空气
按照“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原则,我市许多河道内放置了水生植物生长的平台﹣生态浮岛(如图)。
工业废水不可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为除去工业废水中含有的铬离子,可通过加入适量熟石灰使铬离子形成沉淀。其原理是:2CrCl3+3Ca(OH)2═2Cr(OH)3↓+3CaCl2,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我国新一代水上飞机“鲲龙”(如图)的一项绝技是森林灭火,它汲水迅速、投水精准,灭火能力不同凡响。用水灭火的原理是 。(写出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