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小灯泡上标有“2.5V”字样(灯泡额定功率小于1W)。图甲是连接的实物图。
(1)闭合图甲中电路中的开关,电压表的读数约为 V,小灯泡发光情况为 。
(2)图甲中只有一根导线的一个接头接错,请在需要改动的导线上打“×”,并在图上改正。
(3)改正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应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 (“左”或“右”)移动,将电压表的示数调整到 V。
小强利用U形管压强计和装有水的大烧杯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前,他注意到U形管两边的液面已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甲所示.
(1)当他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后.发现U形管两端液面如图乙所示的情景,则实验装置可能出现了______________问题.
(2)排除故障后.他重新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发现随着金属盒没入水中的深度增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逐渐变大,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______________有关.
(3)接着小强要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则应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
(4)小强保持丙图中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并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实验情形如图丁所示.比较丙、丁两次实验,小强得出了: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的压强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可靠?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
小宇骑车时发现,不踩踏脚板,车也能滑行一段距离,他在不同的路面上多次尝试后猜想:车滑行的距离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和速度有关.为探究其中的奥秘,他在水平桌面上搭成一斜面,用小球做实验,并用毛巾、棉布、木板等改变水平桌面的粗糙程度.
⑴探究小球在水平面上的滑行距离与速度的关系,应先后三次将小球从斜面的(同一/不同)高度处释放,比较小球在(同一/不同)粗糙面上滑行的路程.
⑵ 为探究小球滑行距离与水平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小宇先后三次将小球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处释放,三次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由此得到结论:.小宇认为,通过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阻力作用,将.
⑶ 在上述(2)的三次实验中,若小球克服毛巾的摩擦力做的功为W1,小球克服木板的摩擦力做的功为W2,则W1W2(选填“﹥”、“﹤”或“﹦”).
⑷ 为了模拟研究汽车超速带来的安全隐患,李斌同学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探究实验:将A、B两个小球先后从同一装置,高分别为hA、hB的位置滚下(mA<mB,hA>hB),推动小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同组的小红认为他的实验设计有问题,问题是:.更正后完成实验,在如图乙所示的甲、乙两次实验中,木块移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f甲、f乙,则f甲f乙(选填“﹥”、“﹤”或“﹦”).
在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小明同学的一次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1)测出铁块所受到的重力G铁 ;
(2)将水倒入溢水杯中;
(3)把铁块浸入溢水杯中,读出测力计示数F;
(4)测出小桶和被排开水的总重G;
(5)记录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结论,整理器材。
分析评估小明的实验,指出存在的问题.
问题1:,问题2:。
小明正确修正实验方案后,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是,表达式为。
在“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中,小明同学用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流表、一个开关、电压为6 V的电源、额定电压为3.8 V的小灯泡和一个标有“20 Ω 1.5 A”的滑动变阻器,设计的电路如图甲所示的电路.
(1) 如果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于2 W,电流表的量程应选A;
(2) 请用铅笔画线代替导线,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将图乙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连线不得交叉);
(3) 电路接好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特别亮,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较大.电路连接无误,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两空按操作步骤先后顺序填写字母代号).
A.更换电池或小灯泡 | B.检查电路是否短路 |
C.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至最大值位置 | D.断开电路开关 |
(4) 在实验中,若电压表示数为2 V,则灯泡的实际功率额定功率(选填“>”、“<”或“=”);在此基础上,为了能测出灯泡的额定功率, 必须将滑片向_____(选填“左”或“右”);当电压表的示数为V时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示数为0.4 A,则灯泡的额定功率为W;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利用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进行实验,是利用了玻璃板的(填物理属性的名称),从而能;手指放在蜡烛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选填“A”或“B”)
(2)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一位同学测量的四组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实验中刻度尺的使用以及读数均正确,但是分析数据时发现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你认为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A、选用的玻璃板太厚
B、选用的玻璃板太薄
C、在判断蜡烛B与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出现了较大偏差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物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15.30 |
23.02 |
25.60 |
28.50 |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15.30 |
23.15 |
25.60 |
28.50 |
(3)实验中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选填:“a. 直接观察玻璃板后蜡烛B;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c.直接观察光屏”,下同);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