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A为人体胃液中的酸,农业上B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B与C反应常用于工业上制烧碱,D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它们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表示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物质之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的一种用途
(2)D的化学式 ;B的俗名是
(3)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 。
(4)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我们中学生是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的先行者,请你提出一条"低碳"生活的具体做法: 。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从控制反应速率和节约药品的角度考虑,发生装置最好选用 (填装置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可利用装置 (填装置序号)收集。
某小组同学利用pH传感器对碳酸氢钠、碳酸钠的某些性质进行以下探究。
25℃时,向等体积、含等碳原子数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相同浓度的盐酸,用pH传感器测得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图2所示。将图1与图2的阴影部分进行叠加,发现两者基本重合。
回答下列问题:
(1)含等碳原子数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均呈碱性,两种溶液碱性较强的是 。
(2)a点的溶质为 ,b点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依据实验获取的信息,请将鉴别Na2CO3和 NaHCO3固体的实验方案补充完整:分别取两种固体加入适量水溶解,逐滴缓缓加入稀盐酸, 。
CaH2(氢化钙)是野外作业常用的生氢剂。某实验小组查阅资料后设计如图装置制备CaH2.(夹持装置已略去)
已知:①在加热条件下,Ca与H2反应生成CaH2
②Ca、CaH2都易与水反应生成Ca(OH)2和H2
③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和NaOH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装置D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
(2)实验步骤: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药品后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此后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注:多余气体的处理不在本实验步骤中体现)。
①加热一段时间;
②在D出口处收集气体检验其纯度;
③关闭A中分液漏斗活塞;
④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3)制备实验结束后,有同学取出试管中的少量固体加入水,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固体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该同学认为得到的固体全部是CaH 2.小组其他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 。
如图1为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图: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若选用A装置来制取氧气,通常是先将二氧化锰加入锥形瓶中,然后通过长颈漏斗加入一定量的双氧水,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实验过程中拟通过调节双氧水加入的量来控制反应速率,可将长颈漏斗改为 ;若用C装置来收集氧气,则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是 。
(3)B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常用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已知通常情况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解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则上述装置中,不能用于收集氨气的装置是 ,若用E装置收集氨气,气体应从 端(填a或b)进入。
(4)若将氨气溶于水制备氨水,不能将通氨气的导管直接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应在导管的前沿倒接一个漏斗,如图2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
(1)如图1是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准备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
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
②选用装置B、C组合在实验室制取CO2,其验满的方法是 ,若改用装置F制备CO2,其优点是 。
(2)小雨同学在探究Al、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实验中,设计方案如图2:
①B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
②A试管中小雨在很长时间内都未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
③实验成功后,小雨把两支试管中所有物质一并倒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仍有不溶性固体,为此,小雨继续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不溶性固体中含有哪些成分?
[实验并得出结论]过滤,向滤出的不溶性固体滴加足量的稀硫酸,有气泡冒出,则该不溶性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反思与评价]小军同学用表面积相等的以上三种金属片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的稀盐酸反应完成同样的探究,却意外发现铁片中加稀盐酸后,溶液变为黄色,试分析其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拓展应用]小军实验结束后,将废液集中,经检测其中盐酸过量,还需处理至pH=7后排放,处理废液时除需pH试纸外可供选择的下列物质中不适合的是 (填序号)。
a.NaOH溶液 b.AgNO3溶液 c.NaHCO3溶液 d.生石灰 e.石蕊试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