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历史上横贯欧亚的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当时的贸易商品主要有茶叶、丝绸、香料、瓷器等。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茶又称“茗”,茶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茶叶(如图1所示)中含有咖啡因(分子式为C8H10O2N4),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消除疲劳、帮助消化等功效,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来说,咖啡因属于 (填“氧化物”“无机物”或“有机物”)。在咖啡因中,每个分子共含有 个原子。
②蚕丝(如图2所示)是一种天然纤维状丝素蛋白质,甘氨酸和丙氨酸是这种蛋白质水解的两种主要产物。在
甘氨酸(分子式为C2H6O2N)分子中,碳、氧两元素原子个数之比为 (填写最简整数比)。在丙氨酸(分子式为C8H7O2N)中,氢、氮两元素质量之比为 (填写最简整数比)。
③花椒(如图3所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我国将花椒作为香料利用历史悠久,《诗经•周颂》曰:“有椒其
馨”。山椒素为花椒麻味物质的主要成分,羟基﹣β﹣山椒素的分子式为 C16H25O2N,在该山椒素中,所含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填写元素符号)。
④陶瓷(如图4所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历史悠久,西方人称古老文明的中国为“China”,意为“瓷器之国”。精美的瓷器是以瓷石、高岭土为主要原料,再辅以釉料,经过配料、练泥、制坯、上釉、煅烧等过程加工而成。对于在煅烧过程中物质发生的变化,下列有关描述中,合理的是 (填选项序号)。
A.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B.只发生了化学变化,没有发生物理变化
C.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同时又发生了物理变化
D.既没发生化学变化,也没发生物理变化
现有三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温度和体积的水,试管编号及相关数据如下表:
试管编号 |
A |
B |
C |
水的体积/mL |
5 |
10 |
10 |
水的温度/℃ |
20 |
20 |
50 |
(1)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0.5g硫酸铜粉末,完全溶解,溶液颜色最深的是________;
(2)再向B、C两支试管中分别加硫酸铜粉末直至饱和,则B中溶液的颜色较C中的________;
(3)由此实验可得出:①溶液的浓度越大,有色溶液的颜色越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是某输液瓶标签上的部分内容.葡萄糖由___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要把10g这样的葡萄糖溶液稀释为2%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
硝酸钾与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时,两物质中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两物质的等质量饱和溶液降温至
℃,析出固体质量较大的是_______的溶液。
(3)℃时,将100g水加入盛有50g氯化钾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氯化钾的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往该烧杯中再加入10g水,充分搅拌后,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应满足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根据图甲、图乙中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分析图甲,P点处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A_____(填“>”“<”或“=”)B;取一定质量的A的饱和溶液,将溶液温度从t℃降到1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分析图乙,要使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0℃时,A、B、C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
实验室需要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
(1)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
(2)某同学按下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
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B中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3)若下图A中砝码的质量为5g,游码的示数为2.5g,则小明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实际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