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化学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这一原理广泛应用于潜水艇中密闭舱的氧气再生技术,可同时完成产生氧气和吸收二氧化碳的双重功能。
课外研究小组为验证其可行性,利用石灰水、稀盐酸、浓硫酸、过氧化钠和饱和石灰水等设计并进行以下实验(见图1):
①A是CO2的发生装置,可选用图2中的 (填序号),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B装置的作用是 ;
③为保证干燥、纯净的CO2气体进入D装置,装置C应选用的物质是 ;
④检验E装置集气瓶中气体的方法是 ;
⑤若装置E中石灰水出现轻微白色浑浊,原因是 。
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欲配制80g质量分数为12%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制作“叶脉书签”。
(1)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g。
(2)称量时,氢氧化钠固体应放在 (填“滤纸”或“烧杯”)中。
(3)下列说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配制该溶液时所需的玻璃仪器中不包括玻璃棒
B、用量程为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
C、将称量好的固体倒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4)在量取水的体积时,若采用仰视的方法读数,则所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或“偏小”)。
(5)某同学用蒸馏水润湿了的pH试纸来测定配制好的溶液的pH值时,他测得的结果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还可以用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具体操作如图:
在烧杯中加入10mL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 色。接着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后发现溶液为无色,此时 (填“能”或“不能”)得出两者恰好中和的结论。以下操作及实验现象能证明加入的盐酸为过量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加入少量铁粉,无明显现象
B、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搅拌后溶液变蓝
C、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用E装置来收集氧气,集满气体的集气瓶移出水面后应 (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3)实验室可利用装置F来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其现象为 ,请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
(4)若用G装置来去除CO中混有的少量CO2,则该装置中最好加入下列哪种试剂 (填字母序号),混合气体应从 (填“M”或“N”)端导管口进入。
A、浓硫酸 B、紫色石蕊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某金属冶炼厂的管道烟泥中含有少量铜、锌、硫等单质。现欲回收铜和锌,并对硫进行环保处理,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已知:加热的条件下,Zn、Cu都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1)烟泥最初处理需要除油污,用洗涤剂除油污的过程中发生了 现象。步骤①产生的废气B中,一定含有的有害气体是 (填化学式)。环保处理最好釆用的试剂是 (填字母序号)。
A、浓硫酸 B、食盐水 C、石灰乳
(2)写出步骤④中得到铜的化学方程式 ,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步骤③和④中主要操作的名称是 。
(4)我国古代就制得了一种外观似金子的锌和铜的合金,也就是黄铜,它的硬度比纯铜 (填“高”或者“低”)。
(5)取少量的溶液C,往其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没有 (填字母序号)。
A、硫酸镁 B、硫酸锌 C、硫酸铜 D、硫酸铜和硫酸锌
今年“五•一”假期,小丽随爸爸到乡下省亲,期间看到许多漂亮的大理石。于是她带了一些回来,想去学校实验室测定这些大理石中CaCO3的含量。她称取了20克大理石样品置于烧杯中,然后将250g稀盐酸分成五等份,依次加入烧杯充分反应,记录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大理石中其他成分均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化学反应)。
加入次数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50 |
50 |
50 |
50 |
50 |
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g |
15 |
10 |
5 |
5 |
m |
试求:(1)m的值应为 ;
(2)实验中大理石样品所含CaCO3的质量分数?
(3)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溶液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该实验操作是将 (写溶质的化学式)溶液逐滴加入到另一种溶液中。
(2)若用稀硫酸代替(1)中的稀盐酸,将稀硫酸逐滴加入至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当滴加到一定量并充分反应时,请对烧杯中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此时烧杯中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Ⅰ:Na 2SO 4Ⅱ: Ⅲ:Na 2SO 4和NaOH
【实验与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上述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 |
|
猜想Ⅲ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