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小刚选择A装置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明选择B装置也能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其理由是 。与A装置相比,B装置具有的优点是 。
(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活动时,选取上述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后,产生了许多废液。于是他们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小红的猜想:废液中只有CaCl2;小丽的猜想:废液中还有HCl。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设计与实验]①小红做了一组对比实验:取等质量的废液和CaCl2溶液分别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发现溶液都不变色,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大家经过讨论,认为小红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 。
②针对小丽的猜想,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
一 |
二 |
三 |
实验操作 |
|||
预期的现象 |
与标准比色卡对比pH<7 |
|
白色沉淀 |
实验结论 |
废液中含有HCl |
废液中含有HCl |
废液中含有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③小牛对上述探究活动思考后,认为利用酸的化学性质还可以设计不同方案探究小丽的猜想:
操作步骤 |
预期的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适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 。 |
|
废液中含有HCl |
[解释与结论]同学们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得出废液的主要成分是CaCl2和HCl。
[评价与反思]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探究活动进行了如下反思:
①小强认为方案一中存在操作错误,错误的操作是 。
②小敏认为方案三不足以证明废液中含有HCl,理由是 。
③大家一致认为实验后的废液不能直接排放,理由是 (写一点)。要想从废液中得到CaCl2固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变化关系,其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之间能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省略)。已知:甲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金属,丙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其中水溶液呈蓝色。请回答:
(1)甲可能是 ,丙是 ;乙的一种用途是 。
(2)乙和丁反应生成丙,丁可能是 。
(3)写出甲与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4)将甲与丙溶液充分混合后过滤,往滤渣中加入乙的稀溶液,没有观察到气泡冒出,则滤液中一定存在的阳离子是 ,可能存在的阳离子是 。
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及其化合物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1)如图氧原子结构示意图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填标号)。
a. 表示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
b.氧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有8个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
c.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离子(O 2 ﹣)
(2)构成氧气的微粒是 ,氧气经降温和加压变为液态氧后体积变小,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
(3)水是重要的氧化物,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登山和潜水供氧装置中,过氧化钠(Na 2O 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OH)和氧气,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自然界中氧循环的环节之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6CO 2+6H 2O C 6H 12O 6+XO 2,则X=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 能。
老师从医务室拿来一瓶久置的医用过氧化氢溶液,让同学们测定溶质的质量分数。他们取出该溶液20g,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反应的化学程式:2H 2O 2 2H 2O+O 2↑)
高锰酸钾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试剂.
(1)电解K 2MnO 4溶液可获得高锰酸钾,化学方程式为:
2K 2MnO 4+2H 2O 2KMnO 4+H 2↑+2X …反应Ⅰ
反应Ⅰ中,X的化学式为 .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 4 K 2MnO 4+MnO 2+O 2↑ …反应Ⅱ
现取15.8g KMnO 4充分受热分解,可产生多少克的O 2?(KMnO 4相对分子质量为158)
(3)科研小组重复进行高锰酸钾分解实验,测得产生O 2的质量大于通过"反应Ⅱ"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到的结果.某同学据此提出如下猜测:
①加热时,高锰酸钾中的钾、锰元素转化为氧元素并释放氧气;
②加热时,K 2MnO 4将进一步分解并释放出氧气;
③加热温度不同时,高锰酸钾不按"反应Ⅱ"分解.
对于这些猜测,肯定错误的是 (填序号),理由是 .
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1~2.5g进行系列实验。
[查阅资料]①氧化铜(CuO)为黑色固体。
②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SO4+H2O+Cu。
[进行实验]
实验1:取质量比1:11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1.3g,进行实验。
序号 |
1﹣1 |
1﹣2 |
装置 |
|
|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
黑色粉末中混有少量红色固体 |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
实验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2装置进行实验。
序号 |
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
|
2﹣1 |
1:9 |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
2﹣2 |
1:10 |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
|
2﹣3 |
1:11 |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
|
2﹣4 |
1:12 |
无黑色物质 |
|
2﹣5 |
1:13 |
混有较多黑色物质 |
|
【解释与结论】
(1)配平化学方程式: C+ CuO Cu+ CO2↑。
(2)实验1﹣2中,证明产生了CO2的现象是 。
(3)实验1的目的是 。
(4)实验2的结论是 。
[反思与评价]
(5)实验2没有进行质量比为1:14的实验,理由是 。
(6)为检验2﹣4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含Cu2O,所需试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