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B中标号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编号)。
(3)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后过滤、干燥,所得到的二氧化锰 (填“能”或不能”)继续作为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4)装置C、D、E、F在实验室中都可收集气体,其中不能用来收集氧气的是 (填字母编号)。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5)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数据处理软件可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2中的MN段、NP段和PQ段。
①能够说明氧分子不断运动的曲线是
A.MN段
B.NP段
C.PQ段
②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 。
③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时几乎不再变化。
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废液,其中除了硝酸钠溶液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
取一定量的无色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无色废液呈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称为 。
(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 。
实验活动二: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
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
(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 ,试剂①是 。
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其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及少量水,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为测定其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
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H2O↑。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Ⅰ.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
Ⅱ.待样品完全反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
Ⅲ.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
Ⅳ.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和水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 。
(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
(4)实验反思: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会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无法判断”)。
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
(1)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 g。
(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 (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
(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有 。
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B.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
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
如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在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图2所示粒子为 (填“离子”或“原子”).
(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做了一次探究活动,以下是该小组填写的探究报告。
探究内容 |
探究铝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
知识应用 |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铝能与酸反应 |
实验准备 |
用同样的标准打磨大小、厚薄相同的2片铝 |
进行实验 |
室温时,向盛有等量稀盐酸、稀硫酸的2支试管中加入打磨光亮的相同的2片铝 |
现象描述 |
铝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很快,产生大量气泡;铝与稀硫酸反应速率一直很慢,几乎看不到气泡 |
分析猜想 |
铝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分反应现象为什么相差甚远?猜想如下:①铝片表面氧化铝的影响;②铝片表面积的影响;③反应时外界温度的影响; ④硫酸铝难溶于水,阻碍了铝与稀硫酸的反应;⑤两种酸的氢离子浓度不同;⑥稀盐酸中含有的Cl ﹣加快了铝和稀盐酸的反应;⑦稀硫酸中含有的SO 4 2 ﹣阻碍了铝和稀硫酸的反应 |
请仔细阅读探究报告,回答下列问题
(1)猜想④不合理,理由是
(2)经过分析可以排除其影响因素的猜想有 (填序号)
(3)选择一个你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你选择的合理猜想的序号是 ,实验设计是:室温时,将打磨光亮的相同的2片铝分别放入2支试管中,再 ,观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