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A~F是六种常见的物质,分别由H、O、C、Cl、Ca五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A是一种氧化物,可用作干燥剂,A与C反应能生成E,A的俗称为  

(2)B、C常温下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B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C,B的化学式为  

(3)对NaOH溶液依次进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①D和E两种物质分别是    (写化学式)。

②加入F的溶液后,沉淀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③最后得到的红色溶液中含有的物质有水、石蕊、  ,下列离子不能与该溶液中的离子共存的是  

a.OH    b.Mg2+   c.CO32﹣    d.NO3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物质的鉴别、推断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其水溶液呈中性。工业上用毒重石(主要成分是 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某实验小组模拟工业上制备氯化钡晶体的流程,设计了实验室中制备氯化钡晶体的方案,实验流程如图所示。(该毒重石样品所含杂质难溶于水,不与酸反应。

(1)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滤液Ⅱ是 30℃时氯化钡的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3)关于上述实验方案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A、氯化钡是一种有毒的物质,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B、该实验流程中得到的副产品二氧化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C、可用重晶石(主要成分是硫酸钡)代替该实验流程中的毒重石,制备氯化钡晶体

D、步骤②将滤渣进行水洗,既能提高氯化钡晶体的产率,又能减少 Ba2+环境的污染

(4)某同学提出,步骤③将滤液Ⅰ浓缩时会产生气体污染物,其化学式为  。为防止污染,需要对滤液Ⅰ处理后再浓缩。简述处理滤液Ⅰ的方法:  

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探究氢氧化钾的性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实验过程与分析]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氢氧化钾能与硫酸铜发

生反应

氢氧化钾能与氯化铵发

生反应

氢氧化钾不能与硫酸

发生反应

[实验反思与拓展]

①某同学认为实验三的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借助于酸碱指示剂,通过明显的现象证明氢氧化钾能与硫酸发生反应。简述他的实验方案:  (写出操作方法和现象)。

②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  的方法来证明物质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称取该样品22.8g,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碳酸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到不饱和NaCl溶液。反应过程中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

(1)生成CO2的质量  

(2)22.8g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  

(3)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岀解题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过氧化氢溶液常用于家庭、医疗等方面,它具有杀菌、漂白、防腐和除臭等作用。医疗上常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消毒。

(1)过氧化氢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若配制500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需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是   

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末,该粉末可能是铜粉和氧化铁(Fe2O3)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同学们对该粉末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

(1)定性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试管

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振荡

红色粉末全部消失,溶液呈棕黄色

粉末为Fe2O3

  

Cu粉

写出“红色粉末全部消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定量实验:

取该粉末4g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先通CO,然后再用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装置冷却。实验装置如图:

①实验时,先通CO再加热的目的是  

②若该粉末全部是氧化铁,在硬质玻璃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B装置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并收集CO,其中盛放的试剂最好是  

A.NaOH溶液

B.稀盐酸

C.水

如果该实验没有装置B、C,实验造成的危害是  

③若该粉末为铜粉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待装置完全冷却至室温,称量硬质玻璃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g。则m的取值范围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