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净化、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欲利用其进行下列各化学实验。

(1)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氧气。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①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从左至右填写装置序号字母)。

②制取氧气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下列有关氧气制取和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填写序号A、B、C,D之一)

A.实验室制氧气时,应先加入药品,再检査装置的气密性

B.在此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

C.铁丝在纯氧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2)用干燥纯净的氧气对纤维素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实验(资料显示纤维素只含C、H、O三种元素)。所选装置按"氧气→D→A→C→碱石灰干燥管"的顺序连接(实验前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假设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完全充分进行)。装置D的玻璃管中放入纤维素试样的质量为wg,充分反应后,测得装置A的质量增加ag,装置C的质量增加bg,则纤维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若实验中使用的氧气未干燥,这样测算出的纤维素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与实际值比较将   (填"偏大""偏小""基本一致""无法确定"之一)

(3)用一氧化碳气体(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测定某铁的氧化物(Fe xO y)试样的元素组成比例,所选装置按"混合气体→A 1→D→C→A 2"的顺序连接(A 1、A 2为浓硫酸洗气瓶,实验前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假设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装置编号

A 1中浓硫酸

D中玻璃管内固体

C中溶液

反应前质量

150g

14.4g

200g

反应后质量

152.7g

11.2g

213.2g

①请选择合理数据计算Fe xO y中x:y=   (填写最简整数比)。

②从环保角度考虑,该实验方案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你的具体改进方案是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实验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回答问题。

(1)图一装置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中需反复推拉两端注射器的活塞,目的是  

(2)若要制取并收集大量较纯净的氧气,可从图二中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若要回收反应后溶液中剩余的固体,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为测定一瓶未知浓度的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向含有酚酞的100g 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该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总质量为150g。(酚酞质量不计)

(1)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现象是  

(2)计算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化学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观察铁丝、木炭、石蜡等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后,同学们分析总结出了燃烧的特征和定义,同时得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老师又演示了如下实验:将打磨光亮的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伸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到镁条继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并伴有轻微爆炸声,集气瓶内壁上出现黑色颗粒,同时生成白色固体。同学们对该实验中生成的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猜想假设]猜想一:氧化镁

猜想二:碳酸镁

猜想三:氢氧化镁

猜想四:氧化镁和碳酸镁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三不成立,理由是  

[实验验证]请你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一成立

[反思交流]

(1)请你结合已有知识和实验探究过程,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综合上述实验,你对燃烧或二氧化碳性质的新认识是  (写一条)。

工业上生产纯碱的部分工艺如下:

反应原理是①NaCl+H2O+NH3+CO2═NH4Cl+NaHCO3

②2NaHCO3 ¯ Na2CO3+H2O+CO2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在实验室模拟该制碱过程,分析并回答问题。

(1)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B中导气管的作用是  

(3)反应原理②的实验可在  (填字母)装置中进行。

(4)反应过程中的副产品NH4Cl是农业上常用的  (填肥料种类)。

化学兴趣小组按如图实验测定部分变质的NaOH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1)根据题中信息  (填“能”或“不能”)计算C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计算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