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班学生分三组分别做了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验证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结束后,老师取两份等质量的丙废液,分别与甲、乙废液混合,将甲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A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将乙废液与丙废液倒入烧杯B中,有气泡产生。请填空:

(1)甲废液与乙废液所含溶质的成分可能不同的是   (用化学式填空,下同)

(2)烧杯A中沉淀的成分一定有   

(3)另取少量丙废液样品,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未发现其他明显现象。由此推测出,丙废液溶质的成分是   ,丙废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烧杯A的上层清液中溶质的成分一定有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做中和反应的实验,当他们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1)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探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的成分。

【猜想】猜想一:可能是NaCl和NaOH;猜想二:可能只有NaCl;猜想三: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

 

猜想一不成立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猜想三成立

为加深对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理解,减少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B中,薄铜片受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趁热将图B所示的薄铜片插入到图A所示的装置中(如图C所示),观察簿铜片的颜色变化。现象是  ;振荡集气瓶,观察到的现象是  

(3)实验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瓶中的剩余气体,有明显的蓝色火焰出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某兴趣小组以“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如图1所示,小组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稀硫酸。一会儿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硫酸,并对烧杯内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进行探究。

(1)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白瓷板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溶液的pH

pH  7

(填“>”、“=”或“<”)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且稀硫酸过量了。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不用上述方法,用其他试剂也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于是分成甲、乙两组继续试验。

甲组实验:探究CuSO4溶液是否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及现象】如图2,向a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硫酸时无明显现象,再滴加CuSO4溶液时没有出现蓝色沉淀。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及现象,你认为用CuSO4溶液   (填“可以”或“不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

乙组实验:探究BaCl2溶液是否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及现象】如图3,向b试管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时出现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及现象,你认为用BaCl2溶液   (填“可以”或“不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理由是   

人类生活生产离不开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现象和事实,不可以用金属活动性做合理解释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镁在空气中比铝更容易燃烧,说明镁比铝的活动性强

②金属铝比金属锌更耐腐蚀,说明锌比铝活动性强

③用硫酸铜、石灰水配置农药波尔多液时,不能用铁制容器

④金属的种类很多,但在自然界中,仅有少数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

(2)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对铁生锈的条件进行探究,四分钟后发现A中铁钉表面灰暗,B中铁钉依然光亮,对比A、B现象说明:决定铁生锈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3)实验室常用10%的稀盐酸除铁锈,再用浓盐酸配置10%稀盐酸的过程中,除了用到烧杯、量筒和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4)请你设计实验验证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一些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2)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是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检验二氧化碳集满的方法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