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课外活动小组对课本上的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如图1所示,在一个注射器和装有较多铜丝的硬质玻璃管内共封闭80mL空气,然后给硬质玻璃管加热,并缓慢向右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至硬质玻璃管内铜丝变黑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剩余气体冷却至室温,请回答:
①实验前,检查本装置气密性的一种方法是:先固定注射器的活塞,再用酒精灯加热硬质玻璃管,可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了约 mL,这是因为 。
①甲方案的玻璃管中实验现象是 。乙方案的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甲方案实验过程中,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B.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CO;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C.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再停止加热
D.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CO;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再停止加热
③两种方案相比,乙方案更好,其原因是 。
同学们在实验室进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以下是小红同学的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
【实验目的】体验固体混合物初步提纯的实验过程。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巩固溶解、过滤操作技能。
【实验步骤】
①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10mL水中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②过滤食盐水,观察滤液是否澄清。如滤液仍浑浊,则再过滤一次。
③将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当液体蒸干时,停止加热;
④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计算所得精盐的产率。
【实验分析】
(1)步骤③中出现的错误操作是。
(2)在蒸发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填字母序号)。
A.加快蒸发速率
B.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C.引流
【实验反思】经过这样操作所得到的精盐是纯净物吗?
【查阅资料】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
预计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① 将少量所得精盐溶于水,滴加少量稀NaOH溶液 |
所得精盐中可能含有氯化镁。 化学方程式 |
|
② 取实验①中的上层清液继续滴加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时,在上层清液中再滴加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所得精盐中可能含有氯化钙 |
【实验结论】除去难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不是纯净物。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及性质。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b。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3)该小组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探究物质性质。
①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II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填字母)。
a.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②当打开K2、关闭K1时,可以利用I、III装置制得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若要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应向烧杯的水中加入。
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转化关系图(个别产物已略去)。其中A、B常温下均为液态,且组成元素相同,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Y为氧化物,Z是红色固体单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的化学式:。
(2)在反应①中,物质X起作用。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4)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依据实验目的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
(1)用甲装置测定水的组成。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_____。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同学用乙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①“蜡烛中含有氢元素”,该判断所依据的现象是。
②一段时间后,小红观察到蜡烛熄灭,由此得出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
(3)用丙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填字母序号)。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 |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
C.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
D.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消耗氧气的体积 |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下列物品中能提供丰富蛋白质的是(填字母序号,下同);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2)奶制品、虾皮等含有丰富的钙,是常见的补钙食物。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患病。
(3)煤、_________、天然气称为化石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化石燃料燃烧会加剧温室效应。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分类处理并回收垃圾 |
B.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
C.提高煤炭等燃料的利用率 |
D.减少汽车的使用率,提倡绿色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