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兴趣小组对氨气(NH3)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
【实验回顾】(1)按图1所示,在小烧杯A中盛有少量浓氨水,小烧杯B中盛有少量含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几分钟后,B中溶液变红,原因是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进入溶液中产生了 (填离子符号)。若取少许B中变红后的溶液在试管中加热,你认为溶液颜色会 (填“变深”“变浅”或“不变”)。
(2)图2是该小组对图1装置的改进,和图1相比,其优点有 (任写一条)。
【提出问题】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
【查阅资料】常温常压下,氨气极易溶于水,可用图3装置验证。
【进行实验】步骤1:按图3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
步骤2:在干燥的烧瓶内充满氨气,塞上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少量水)的胶塞,把玻璃管插入烧杯的水中。
步骤3: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 (填具体操作),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实验完毕,向烧瓶内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稀H2SO4将其转化为可用作氮肥的(NH4)2S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拓展】实验后请教老师知道,氨水中的NH3大部分与H2O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则氨水中含有的分子有H2O、 、 (都填化学式)。
请根据下列实验图1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上述三个实验中,水对实验仪器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的是 (填字母)。
(3)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对于B实验,小李同学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
如图2改进实验与B实验相比,明显的优点是 (写一条即可)。
某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硫酸、硫酸铜,小艳同学取水样后进行研究性学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艳取少量废水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生成蓝色沉淀,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2)如图是小艳记录的该工厂处理利用废水的简要流程:
操作Ⅰ的名称是 ,溶液B中的溶质是 。
化学课上,小亮与老师一起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中铜加热时因生成了氧化铜而变黑,该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小亮将变黑的铜丝a伸入试管内的稀硫酸中,再取出时,铜丝表面又变红了,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老师将加热变黑的铜丝b趁热迅速伸入试管内的活性炭中,再取出时,铜丝表面也变红了,则试管内活性炭的质量一定会 (填"增大"或"减小").
20℃时,将不同质量的NaCl晶体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NaCl晶体质量的对应关系如表:
组别 物质质量 |
A |
B |
C |
D |
E |
NaCl晶体质量/g |
5 |
15 |
20 |
30 |
40 |
所得溶液质量/g |
105 |
115 |
X |
130 |
136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组的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C组X的值为 。
(3)如图为NaCl的溶解度曲线图,图上a点纵坐标的值为 。Ca(OH) 2的溶解度温度变化的趋势与NaCl相反,则室温时,向饱和石灰水加入少量生石灰,并恢复到室温,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填">"、"<"或"=")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一款智能手机通常含有41种以上的化学元素,请回答:
(1)大部分手机外壳是用塑料或镁合金制成,二者中属于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是
(2)手机线路的主要原料是铜,微电子材料还用到 金、银、钽等,在此主要利用了铜的 性.
(3) 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 , 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透光性好 ②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 ③易溶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