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实验室有一瓶白色固体,可能由Ba(NO 32、NaCl、Na 2CO 3、Na 2SO 4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某兴趣小组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请你参与完成相关问题

Ⅰ【初步探究】兴趣小组实验设计及现象如下

【初步结论】(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    (填化学式,下同),一定没有  

(2)溶液M中的溶质一定有NaNO 3,一定没有    

【交流讨论】为确定原固体的成分,需对溶液M中的溶质进行进一步确认

Ⅱ继续研究

【提出问题】溶液M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

猜想一:NaNO 3   猜想二:NaNO 3、Na 2CO 3

猜想三:NaNO 3、NaCl    猜想四:NaNO 3、Na 2CO 3、NaCl

实验与结论

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取适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硝酸

有气泡产生

猜想一、三不成立

取实验一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四成立

【反思与评价】

兴趣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得出"猜想四成立"的实验设计不合理,原因是    ,改进措施是    

【实验结论】同学们经过交流,讨论、实验,圆满完成了这次探究活动。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学习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含碳化合物燃烧后的产物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乙醇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遇水会变蓝;

②氯化钙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

【做出猜想】猜想一:产物中含有CO、H2O;

猜想二:产物中含有CO2、H2O;

猜想三:产物中含有(1)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乙醇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部分夹持固定装置省略;B、D、G装置中均为澄清的石灰水)

(2)装置B的作用是    

(3)F装置中若发生反应,则化学方程式是    

【解释与结论】经过实验,同学们认为猜想三成立。

(4)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①   ;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   

【反思与评价】实验结束后,由于小丽同学的操作不当造成了仪器损坏,小组内同学针对这个事故,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5)为了避免此事故再次发生,同学们对该装置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你认为他们的改进是    (文字说明或画图都可)。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验证硫酸的性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浓硫酸稀释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图一实验中,观察到用石蜡固定在铜片下的乒乓球脱落,此现象说明浓硫酸溶于水    

【实验二】溶液浓度对硫酸化学性质的影响。

图二实验中,观察到很快变黑的是滤纸    (填“A”或“B”),由此可知,硫酸溶液的浓度不同,腐蚀性不同。

【实验三】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小组同学按图三进行实验。

(1)试管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试管2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向试管3中滴加了足量的稀硫酸仍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二者已经发生反应,可选用

   (填字母序号)继续进行实验,以达到实验目的。

A.酚酞溶液

B.氯化钡溶液

C.硫酸铜溶液

(4)小组同学将4、5两支试管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和白色沉淀。同学们对白色沉淀的成分产生了兴趣,继续进行实验。

【提出问题】白色沉淀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   

猜想二:BaSO4、BaCO3

【实验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白色沉淀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猜想二成立。

实验结束后,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对废液缸中的固体物质进行了回收。在检验废液时发现硫酸过量,为防止其污染环境,从实验成本的角度考虑,向该废液中加入适量的

   (填一种具体物质),处理后再排放。

化学社团的同学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图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片表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    。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过程中小辰意外发现:当两种金属发生触碰时(如图2),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

【提出问题】图2中铜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进行了以下猜想:

小知猜想是二氧化硫;小辰猜想是氧气;小彬猜想是氢气。

他们作出猜想的理论依据是    

【查阅资料】

(1)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平行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产生气体。该反应过程中金属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发生了转移。

(2)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设计并进行实验】他们设计了图3装置进行实验,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过导管与图4中的装置连接,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知

连接导管a与导管d,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气体一段时间

   

小彬的猜想正确

小辰

选用正确方法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向试管内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小彬

连接导管a与导管    (填序号),收集气体后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气体燃烧,听到轻微的“噗”声

【教师释疑】图1实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锌失去电子,酸溶液中氢离子在锌片表面获得电子生成氢气。

【学生感悟】图3实验中,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表面获得    (选填“锌”或“铜”)失去的电子生成了氢气。

【得出结论】图2中两种金属触碰后铜    (选填“有”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延伸应用】制造钢制船闸门时,为防止铁被腐蚀,常在钢闸门表面安装比铁更活泼的金属。这种金属可以是    。(填序号)

A.锌

B.铜

C.银

氧气支持生命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少量氧气。

①仪器a、仪器b的名称分别是       

②锥形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工业上有多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如:

方法一:在低温、加压条件下,将空气液化。然后将温度升高至﹣196℃~﹣183℃之间,使液态氮气先蒸发,剩余液态氧气储存于钢瓶里。

方法二: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氧气,将得到的氧气干燥。在低温,加压条件下,使之转化为液态,储存于钢瓶里。

①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视角分析,在方法一空气液化过程中,主要改变的是    

②某工厂用方法二制取氧气,发现氧气的产量略小于理论值,且所得氧气中有淡淡的鱼腥气味。从元素守恒角度分析,该鱼腥气味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或名称)。

(3)氢气和氧气在Pd基催化剂表面可反应生成H2O2,其微观示意图如图:

“解离”时,结构被破坏的分子是    (填化学式)。

(4)为探究双氧水的分解,进行以下两个实验:

①氯化物对双氧水分解的影响。

反应条件:6.0mL 30%双氧水,0.1g氯化物,室温;实验时间:1.5h。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氯化物

NaCl

MgCl2

CuCl2

放出氧气的体积/mL

2.0

4.0

420.0

双氧水的分解率/%

0.30

0.60

63.18

由上表可知,双氧水保存时应绝对避免引入的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

②pH对双氧水分解的影响。

反应条件:6.0mL 30%双氧水,60℃;

用NaOH溶液调pH;实验时间:1.5h。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pH为    (填数字)时,双氧水的分解率最高。

(5)用双氧水可制得“鱼浮灵”“钙多宝”。

①“鱼浮灵”主要成分是2Na2CO3•3H2O2,可迅速增加水体含氧量,其原因是    

②“钙多宝”主要成分是CaO2,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长时间存放的过氧化钙中含有主要杂质是    (填化学式)、Ca(OH)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完成“探究某种盐的性质”实验,填写下表。

试管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红色溶液

白色沉淀

无色气体

实验结论

该盐是    (选填“NaCl”“Na2CO3”“Na2SO4”),其水溶液呈    性。

实验解释

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计算

全班同学完成试管乙实验,共消耗质量分数为10.4%的BaCl2溶液50g,实验后最多收集到    g白色沉淀。

(2)处理“CO2的实验室制取与检验”实验废液。全班同学完成该实验共产生1000g含HCl废液(固体已除,大理石中杂质未参加反应),不能直接排放。

【实验方案】先测定废液中HCl的质量分数,再用熟石灰处理废液至中性。

【实验操作】

①称量    g NaOH固体,溶解,配制30g 5%的NaOH溶液。

②取100mL小烧杯,倒入20g废液样品,插入pH计测定溶液的pH,向废液样品中逐滴加入5%的NaOH溶液。实验过程中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

③投入    g熟石灰处理剩余废液(写出计算过程)。

【实验反思】有同学提出也可以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直接加热废液除去杂质HCl,并得到CaCl2。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