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算盘

李森祥

①陈老师个子很高。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②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一堂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

③陈算盘是老师的绰号,村里人背后都这么叫他。

④这陈老师是块活算盘,经他手教出来的学生,个个算盘珠上走得了马。的的得得,的的的得得得,珠子炒黄豆一般响成一气。

⑤上课时,老师不敲钟,不吹哨。他的头又从横梁内移出来,脚就从楼梯上下来,咕﹣﹣咚声比上楼时响,弄得祠堂里回声很大,学生们远远就听见了。到他下最后一级楼梯,我们已经坐好。

⑥有一天,老师很认真地要我们这个年级的同学,上他住的阁楼里去看看。祠堂有阁楼,老师的房间就在阁楼里。我们心里一下子兴奋起来。这就是说:老师要教我们珠算课了。按老师的惯例,开教那个年级的珠算,就让上他阁楼里走一趟。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固定仪式。

⑦我们排着队,很小心很紧张地往楼梯上迈步,一步步迈得很慢。我脚底心软绵绵的,好像踩着的不是楼梯板,而是踩在老师的身上。

⑧进了阁楼,老师让我们轮流在他的藤椅上坐一下。藤椅会吱咯吱咯叫。

⑨我们都坐过藤椅后,老师就打开了樟木箱。樟木箱内掀出一股陈年樟气,在小阁楼内左右弥漫。这有些辣有些绵酽的气息渗得我的鼻子忽大忽小的,我拼命熬着,才没打出喷嚏来。

⑩老师搬出来一样物件,很重。他小心地将物件平放在条桌上,解开包住的布,是一块算盘。老师对我们招招手,很慎重地说:你们来摸摸!我们就过去摸摸,一摸我就瞪大了眼睛,原来是块石算盘。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它能算么?能算。老师看着我们全摸过后,将左手按在算盘上,大拇指一勾,咯得数声脆响,打出一排珠子,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老师说:你们看住了。只见他薄大的手掌一翻,手指头弹开,一瞬时,就有盐锅里爆黄豆的声音炸出来,一串串地在我们耳边滚。一会儿功夫,声音没了,算盘上的一至九珠子就调了个头,成了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⑪同学都炸着嘴,耳朵鸟翅般弹得笔挺。老师说:你们能够像我刚才这般不歇力地打一遍,那就可以在滚了的油锅里用手指弹出一颗花生米来。

⑫经老师这么一说,我们就更加惊呆了。我心里想,到哪一天我才能学到这一手绝技呢?老师的话是真的,他手指尖上的老茧,比我爷爷指根的老茧厚。

⑬石算盘声音响过的第二日,老师开始教我们打算盘,一块特制的大算盘挂在黑板上,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他用左手去推珠子时,脚尖踮起来。他规定我们,也一律用左手拨珠子。他说:右手是握笔的,怎么能打算盘呢?左手打出来,右手记,这才正。这样,我们那一带打算盘的,只要看他开哪只手。看到开右手的,就有人说:这是野路子,不正宗的。

⑭老师教我们珠算,几乎是突击性的,天天学。那些天,村庄里能听到东一片西一片的算盘声。晚上的时候,这声音伴了多少爷们父亲们进入梦乡呢……

⑮那些天,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有了一种安慰,很知足的神态。

(选自李森祥《台阶》一书,有删节)

(1)比喻句中,恰当的喻体可以丰富语句的内涵。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喻体的表达效果,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要求突出人物特征。

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2)文中写了老师的哪两块特别材质的算盘?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石(或石制) 算盘,特点:  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 

 黄杨木 算盘,特点:  大算盘,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 

(3)第⑩﹣⑪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末"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描写方法 句段分析 记叙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
朱成玉
①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
②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有人去救。母亲赶到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救我,把我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③母亲在睡梦中惊醒,她感到这个梦很不吉利,眼皮也不停地跳,她担心我会发生什么事情,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可是我在午睡的时候有关机的习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打,一直打了两个小时,我才开机。
④电话通了的时候,母亲在那边孩子一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听完母亲诉说的那个梦,我深深地自责起来。对于母亲来说,无法和孩子联系的这两个小时,是多么漫长。
⑤母亲叮嘱我最近要多注意点儿安全,又一再地安慰我,说梦都是反的,梦见灾难就证明平安,没事的。
⑥这就是母爱吧。她宁愿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梦,并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
⑦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地关机,因为我怕母亲再做那样可怕的梦。
⑧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哭泣,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分明看到了在哭泣声后尾随而来的那滴眼泪,浑浊、咸涩,却又那么晶莹、甘甜。
⑨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失去老伴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悲伤,可是他又不得不在儿女们面前装出笑脸,免得让孩子们替他担心。后来,儿女们发现父亲喜欢上了吃洋葱,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地剥洋葱,眼里满是泪水。孩子们问起的时候,他说是洋葱太辣。其实他是在找一个借口流泪,给心底的悲伤找一个流淌的出口。
⑩有一种男人,宁可忍耐野火把心烧焦,也不会让火星溅到爱人的发梢。有一种男人,心里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却只有一颗泪珠!
⑪我的父亲也是个刚强的父亲,我见过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因为我。
⑫ 那个秋天,我被一个发了疯的酒鬼连刺了四刀,多亏好心的邻居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在重症监护室里三天三夜昏迷不醒,醒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父亲。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奔,语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孩儿醒了,孩儿醒了……”
⑬ 后来我才知道,当听说了我的遭遇,正在田地里干活儿的父亲风尘仆仆地从老家赶来,竟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上面满是泥点子和汗渍的酸味。母亲哭了一道儿,他训斥了一道儿,“你嚎丧个啥儿,儿子没事儿也被你嚎出事儿了。”话虽如此说,心里早已七上八下地没了谱儿。
⑭父亲,这个刚强了一辈子的汉子,天灾令他颗粒无收时没流过一滴泪,上山砍伐木头被大树压断了腿时没流过一滴泪,听说我出事儿时没流过一滴泪……在确认我醒了,重新活了过来的时候,终于哭了一次。那一滴砸在我脸上的泪水里面,蓄着父亲满满60多年的沧桑。
⑮现代舞之母邓肯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悲凉,一天之内,她的一双儿女就被汽车葬送于莱茵河中。她在自传里悲伤地写道:“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当我握着他们冰凉的小手时,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一个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疼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⑯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因为那一滴滴眼泪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情感的风暴。
(选自2013年2月17日《酒泉日报》,略有改动)
认真阅读全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叙写了哪几件流泪的故事。(4 分)
第⑩段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 分)
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3 分)
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奔,语
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孩儿醒了,孩儿醒了……”
文中既写了母亲在梦见儿子落井后惶恐不安,后来又说梦都是反的,又在第⑬段写了父亲对母亲的训斥,你怎样看待“我”的父母反常表现?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一谈。
(3 分)
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本文题目“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的妙处。

“雨后”是什么味道
①艳阳高照的天气已经持续好多天了,此时此刻人人都盼望能有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降临,好好舒缓一下燥热的身心,彻底冲洗一下满是灰尘的城市。
②你有没有留意过,一场大雨过后,当你漫步在雨后清新的街道上,能闻见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特殊的味道。喜欢的人觉得十分好闻,并浪漫地将这种味道定义为“雨后的味道”,而不喜欢的人会觉得这种味道怪怪的,甚至有些难闻。那么,雨后空气中弥漫的味道究竟从何而来呢?
③雨后通常会有三种味道。第一种是“清洁”味,特别是一场暴雨过后,这种味道是臭氧所产生的。臭氧本身有刺激性气味,散发着强烈的味道,通常认为和氧的气味相近。有些人会在暴雨来临前嗅到臭氧的气味,这绝不是夸张,当空气中的臭氧达到一定浓度时,一般人就能闻到臭氧独特的气味。在雷雨到来前,闪电会将周围的氮分子和氧分子剥离出来,这会产生小规模的臭氧,然后它们被风带到了地面上。纯臭氧是很危险的,而且浓度稍微高一点,就会对人的肺部造成损害。幸运的是,在打雷或下暴雨前后,臭氧的浓度基本不会给人造成持续性的影响。
④第二种是重重的泥土味,特别是久旱逢甘霖和瓢泼大雨之后。这种气味是由泥土中的细菌产生。好闻的气味是由放射菌类引起的。放射菌是一种细丝状的细菌,在气候温暖而潮湿时,它生长在土壤里。当土壤变得干燥时,丝状细菌就在土壤里生长出孢子,孢子非常微小,能够在潮湿的空气里飘浮,并带有一种特殊的、有土壤气息的清新味道,很容易被人吸入。丝状细菌大量繁殖于湿润的土壤,但是,只有土壤干燥时,才释放出孢子。一些微生物,特别是链霉菌,会在极度干旱的情况下产生孢子,干旱时间越长,孢子就越多。所以泥土的清新味在干燥的地方雨后更加强烈。 而这种味道却并不是孢子本身产生的,而是在孢子生成的过程中所释放的化学物质,名为“土臭素”。
⑤雨后第三种味道来源于不同植物分泌的油。天气晴好时,这些油积累着,直到下雨天,油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和土臭素一起)释放到空气中,形成熟悉而令人愉悦的香气。到底是油里的哪些物质造成了“雨后气息”?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完全掌握。目前确知的其中一种是2-甲氧基-3-异丙基吡嗪,这种有着“雨后”味道的物质,是由澳大利亚化学家南希〃戈博在20世纪70年代分离出来的。戈博的研究是建立在60年代澳大利亚化学家比尔和托马斯的研究之上。1964年,比尔和托马斯着手研究干燥泥土所产生的独特的雨后气息,并从土中提炼并分析出了油性物质。最后,他们发现一种“黄色的油性物质”,闻起来有点像雨后的味道。
⑥有趣的是,他们还提出了“潮土油”(久旱逢甘霖的泥土味)这个名词,只是因为他们必须得找个词儿来描述它。这个词源于希腊语“pertros”,意味着“石头”和“溢浆”,也是希腊神话中神所流出的金色血液。经过测试发现,这种油性物质会阻碍部分植物的生长,借此研究者推测该物质的目的是阻止植物在不理想、过于干旱的土地上播种。
通读全文,概括回答:“雨后”的味道是从哪里来的?(6 分)
文章开头部分第①②段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分)
揣摩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到底是油里的哪些物质造成了“雨后气息”?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完全掌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世界上每个人的指纹都不相同。虽然唇纹、眼睛里的虹膜视网膜也人人不同,但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中最常用最方便的一种。
②指纹识别技术其实分警用和民用两大类,思路是很不同的。派出所里给犯罪嫌疑人录指纹,不但要十个指头都录,而且都要旋转180度,因为犯罪现场找的指纹往往只是残缺不全的小片,所以指纹算法上用残缺指纹在指纹库里找嫌疑人,往往会找到很多个“可能是”的结果,需要专家一一比对排除。民用指纹则不然,录指纹只录一个或两个平面指纹用于身份识别,用的时候也要求完整无缺的平面指纹,算法比对只有“是”或“不是”两种结果。但民用指纹库也可以为刑侦破案服务,比如广州市外来人口指纹库就为抓通缉犯作了不少贡献,有的还是在广州隐藏了几年的重案犯呢,改了名字改了相貌却改不了指纹。
③指纹识别技术最核心的是算法,通过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或局部特征,如脊、谷和终点、分叉点或分歧点,就可以从特征值中非常可靠地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虽然从出生到老不变,但小时候的成长发育会使指纹变长,中年发福会使指纹变宽,所以指纹算法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术。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指纹算法,在处理指纹变形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一公司前不久还花了十万美元购买了该算法的使用权呢。
④指纹识别的另一关键技术是指纹图像采集技术。以前基本上用光学技术,即用一个光源从棱镜反射按在一个取像头的手指,光线照亮指纹从而采集到指纹。现在越来越多采用的是电容方式的半导体技术,按压到采集头上的手指的脊和谷,在手指表皮和芯皮之间产生不同的电容,芯片通过测量空间中的不同电容场得到完整的指纹。
⑤第二种方式也叫“活体指纹”,采集时你把手指头涂黑了也一样可以取到清晰的指纹,但只能手和身体连着才有生物电流,否则就无法采集到。前不久西安天气很冷,某单位装了这样的指纹系统做考勤,有个女员工骑单车上班,结果指纹仪不认她那“冰冷的小手”,后来用温水洗了洗手再来,指纹仪就认得她了,别人都笑她被冻得不是“活体”了。这种采集技术的设备比光学方式小了几十倍,甚至可以做进你的手机里,使用很方便。
⑥现代人身上现金少了,因为信用卡得到了广泛应用。信用卡是采用密码和签名方式确认身份的,每年犯罪分子窃取信用卡号和密码造成卡主的损失非常惊人。现在指纹技术成了电子商务的“金钥匙”,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最近开始为一些用户提供指纹识别服务,一些美国的国际贸易公司也正在积极试用指纹识别软件进行交易身份确认,国内也有银行等部门在积极试用。
⑦好好保护你的手指吧,你的指纹在未来社会用途将越来越广泛。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第②节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联系上下文说说“活体指纹”是怎样采集的。写出第⑤节中别人调侃她“被冻得不是‘活体’”的言外之意。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像,从“日常起居”“经济生活”“社会活动”等方
面, 设想指纹在未来社会中有哪些用途。(试举三例,表述要清楚完整)

阅读《人生》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肯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瞭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③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④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⑤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而且,还有一些人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入地下,走到那些埋藏矿物的地方。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⑥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对第①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有一座高塔”意思是说本文的内容写的就是作者在攀登高塔时的各种感想。
B.每个人都会到达高塔顶端,但最终都会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
C.本段主要说人类攀登高塔的总的规律,提示人类生命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
D.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摔落,攀登和摔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对第②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谈人类攀登时的心理感受,即攀登时观景的感受。
B.本段主要写了年老者攀登时的心理感受。
C.本段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赞美了人类在年老时的进取心。
D.本段把人生比作攀高塔,写出了攀登之路的景色。

对文中加点的句子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意味着年龄越来越大。
B.“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因为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
相识”。
C.“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意思是:这样的人在青少年时代没有树立远大的人生目
标们,碌碌无为,随年事的增高,学识水平等依然停留在一个中低水平。
D.“最初的攀登”指的是年轻时的生活历程。

下列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⑤段描写一些人在地下坑道劳作的情景,他们要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
B.文中画横线的“矿物”指的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C.“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说明了他们的工作具有“安静”的特点。
D.“地洞”情景纯属虚拟,是为说理而设置的,写得直抒胸臆,简单明了。

阅读《最后一课》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对文中小弗朗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韩麦尔先生从此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小镇。
B.韩麦尔先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他异常悲痛。
C.法国战败,他们都成了亡国奴,韩麦尔先生也不例外。
D.韩麦尔先生面对普鲁士的入侵一味伤心却不反抗,小弗朗士觉得他可笑、可怜。

对文中郝叟老头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渲染一种庄重的气氛,充分表现最后一课不同寻常的意义及在人们心中引起的震动。
B.表现法国人民此时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爱国激情,郝叟老头儿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C.郝叟老头激动地表现、古怪的声音从反面衬托了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
D.郝叟老头出现在最后一课的课堂上使本文的爱国情感显得更加厚重、感人。

对“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D.形容情况发生的急促,出人意料。

对选文最后一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
B.以韩麦尔先生的手势作结,意境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C.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学生的不舍,对法语的依依不舍,对祖国的热爱。
D.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对文中人物的作用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小弗郎士是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展现的。
B.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说是通过他的言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的。
C.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只是一个陪衬,起贯穿情节的线索作用。
D.他们都是主要人物,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他俩的言行、心理描写展现出来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