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鸟喧蛙噪,江上阻风,水漫阡陌,遇此等不顺遂之事,本当烦忧。但换个角度,换种心情,或许心境会有所不同,观此三则短文,当有所悟。

【甲】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 也。余忆曩 居小昆山下,时梅雨初霁,座客飞觞,适闻庭蛙,请以节饮 .因题联云:"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______。"可谓山史实录。

﹣﹣陈继儒《岩幽栖事》

【乙】儿子从未远出,初应省试,不能不一往。阻风沙漫洲 ,舳舻相接 ,郡中宋氏叔侄,移船头就柳阴,棋□其下。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 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 二景绝佳。

﹣﹣龚炜《巢林笔谈》

【丙】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雪电交作大雨如注。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于昏黑中寻一草棚,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漏声:钟声。漏,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②曩(nǎng):从前。③节饮:(按蛙鸣的)节拍饮酒。④沙漫洲:地名。⑤舳舻(zhú lú)相接:船只首尾衔接。⑥科头: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阡陌   

  

(2)请将"以""之""于"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谓   报更

B.棋   其下

C.惜无有   此为念者

(3)请用"/"为【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4)请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

(5)请在【甲】文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6)【乙】文中"二景"指的是哪两个场景?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7)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请以三则材料中任意一则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8)积累链接:请写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身处困境仍心怀天下的句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对联 文言断句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两篇短文,回答以下各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乃始就学

一蹴而就

就事论事

功成名就

B.结友而别

别来无恙

久别重逢

依依惜别

C.无以致远

勤劳致富

闲情逸致

学以致用

D.意与日去

去国怀乡

相去甚远

去粗取精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翻译: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事件。

理解:孙权认为吕蒙阅读面窄,建议他在学习经学之外,还要学点历史。

【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道这件事呢!

理解:鲁肃很晚才知道吕蒙有管理才干,吕蒙对此感到很失望。

【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理解:"才""学""志"关系紧密,"才"要依靠学习来增长,而学习的效果则与"志"有关。

(3)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初,遇 善治《老子》。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取材于《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 ,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 十一二。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取材于秦观《<精骑集>序》)

注:①[遇]指董遇,东汉学者。②[惩艾]惩治,惩戒。③[囊时]从前。

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如吕蒙所提"①   ",跟随董遇学习的人所说"②   ",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这需要人们立志勤学来解决。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秦观"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的经历,则进一步提醒人们   ③。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唐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唐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灔澦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於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灔澦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沿:

   

②不以疾也

疾:

   

③发大溪口

发:

   

④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灔澦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   ;等到夏秋水涨时,   

(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鸟喧蛙噪,江上阻风,水漫阡陌,遇此等不顺遂之事,本当烦忧。但换个角度,换种心情,或许心境会有所不同,观此三则短文,当有所悟。

【甲】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 也。余忆曩 居小昆山下,时梅雨初霁,座客飞觞,适闻庭蛙,请以节饮 .因题联云:"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______。"可谓山史实录。

﹣﹣陈继儒《岩幽栖事》

【乙】儿子从未远出,初应省试,不能不一往。阻风沙漫洲 ,舳舻相接 ,郡中宋氏叔侄,移船头就柳阴,棋□其下。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 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 二景绝佳。

﹣﹣龚炜《巢林笔谈》

【丙】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雪电交作大雨如注。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于昏黑中寻一草棚,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漏声:钟声。漏,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②曩(nǎng):从前。③节饮:(按蛙鸣的)节拍饮酒。④沙漫洲:地名。⑤舳舻(zhú lú)相接:船只首尾衔接。⑥科头: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阡陌   

  

(2)请将"以""之""于"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谓   报更

B.棋   其下

C.惜无有   此为念者

(3)请用"/"为【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4)请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

(5)请在【甲】文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6)【乙】文中"二景"指的是哪两个场景?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7)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请以三则材料中任意一则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8)积累链接:请写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身处困境仍心怀天下的句子。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以荻 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 .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 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 ,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 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 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A.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哲/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诫子书

以荻画地学书

B.淫慢则不能励精

富贵不能淫

C.夫君子之行

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D.死狱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5)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

文言文阅读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 .穆宗政僻 ,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 曰:"此澣濯 者三矣。"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 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 ,为之股栗 ,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②僻:不正,偏离正轨。③袂:衣袖。④擀huàn濯:洗。⑤同对:一同答对。⑥股栗:害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幼嗜学

嗜:   

②我于佛寺见卿笔迹

于: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B.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C.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D.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

(4)文中柳公权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   进谏。文末通过周墀来突出柳公权的形象,这和《爱莲说》中用牡丹突出莲花的形象一样,都用了   的写作手法。

(5)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从他讲述用笔的道理中,你能得出怎样的感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