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敞口放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发生下列变化而变质:

NaOH溶液 C O 2 Na2CO3溶液 C O 2 NaHCO3溶液

上述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俗称  

某校化学学习小组师生对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NaOH是否变质?

[做出猜想]

猜想1:NaOH全部变质。

猜想2:  

[制定计划]老师探究是否产生了NaHCO3,学生在老师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进行试验]

试验操作

试验现象

试验分析

老师试验

没有产生NaHCO3

学生试验

a.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原待测液中含有  

[表达交流]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a中的CaCl2溶液可改为澄清石灰水,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填“同意”或“不同意”)。

[实验结论]上述猜想2成立。

[反思评价]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5年10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青蒿素(化学式C 15H 22O 5)和双氢青蒿素(化学式C 15H 24O 5)中各元素质量分数的模型,则表示青蒿素中各元素质量分数的模型是   

(2)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青蒿素对疟原虫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来看,用青蒿素药剂对疟疾患者进行治疗是属于   

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学习中,小柯做了如下实验:先在水槽里的支架上放两个小烧杯,一个盛有较多正在萌发的种子,另一个装有适量的NaOH溶液,再往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如图),持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内的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为什么杯外的水会进入杯内呢?请分析实验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

以下是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开展的实验:

①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m 1的金属锡粉。

②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 2

③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丝丝的声响",称量所得白色物质的质量为m 3

④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 4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锡的燃烧是   变化。

(2)罗蒙诺索夫分析数据后发现,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m 3  ,于是提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的观点。

(3)后经多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最终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定律:   

某兴趣小组进行纯碱样品(杂质仅含NaCl)中Na 2CO 3质量分数的测定实验,主要操作流程如图:

(1)请指出图中过滤操作中的一处错误:   

(2)为节约药品,可先向呈碱性的Na 2CO 3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再向溶液中滴加CaCl 2溶液至颜色恰好消失,即可停止滴加。

(3)以下操作过程会导致Na 2CO 3质量分数测定值偏小的有   

A.称量沉淀质量时忘记读取游码所示的值(不为零)

B.沉淀未完全烘干就进行称量

C.溶解时,充分搅拌后,样品未能完全溶解即进行下步操作。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据此回答。

(1)稀盐酸(HCl)和稀硫酸(H 2SO 4)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在电离时都产生了   

(2)稀盐酸和稀硫酸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为鉴别它们,小柯设计了如图四种方案(每种方案的两支试管中事先分别加入等量的上述两种酸),其中可行的方案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