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并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用滴管慢慢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搅拌,一会儿后停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烧杯中溶液为无色。同学们对反应后的溶液M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Ⅰ:氢氧化钠过量,溶液M呈碱性。
猜想Ⅱ: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溶液M呈中性。
猜想Ⅲ: 。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猜想Ⅰ不正确,其理由是 。
【实验探究】
(1)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明设计了实验方案一: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
溶液显 紫 色 |
猜想Ⅱ正确 |
(2)小强设计了实验方案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
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Ⅲ正确 |
【分析评价】同学们对小强的实验方案进行了分析,认为他的实验结论不正确。如果猜想Ⅱ正确,按照方案二的实验操作,也会生成白色沉淀,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再次探究】
如果要验证猜想Ⅲ正确,可以设计实验方案三: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入下列物质进行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现象并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填序号)。
①锌粒 ②铜丝 ③二氧化碳 ④氧化铁 ⑤氢氧化钾 ⑥硫酸铜 ⑦碳酸钙 ⑧硝酸铵
【拓展应用】若将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硝酸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则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一些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70’C时,在l00g水中加入ll0g硝酸钾固体,所形成的溶液是______溶液(“饱和”或“不饱和”)。
(2)将上述溶液降温到l0℃时,析出的晶体质量是________g。
(3)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己达到饱和)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
①析出的晶体中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
②关于剩余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只含氯化钠,不含硝酸钾,且氯化钠达到饱和
B.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只有氯化钠达到饱和
C.含有氯化钠,叉含有硝酸钾,且两者都达到饱和
右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由图可知:
(1)当温度为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填“>”、 “<”或“=”)氯化钠的溶解度。
(2)当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用法提纯硝酸钾。
(3)硝酸钾、氯化钠都属于(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物质。
在部分地区发生“抢盐”风波后,我国政府及时发布公告称:核事故对我国海域污染可能性极小,且我国85%以上的食盐是湖盐(来自内陆盐湖)而不是海盐。已知:盐湖原盐主要成分是NaCl,还含有泥沙和芒硝等。右图为芒硝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将t℃饱和硫酸钠溶液降温至40℃时,溶液中 (填“有”、“没有”)晶体析出。
(2)为除去原盐中的泥沙,可先将原盐溶解,再通过操作除去。
(3)可用“夏季采盐,冬季捞硝”的方法来分离湖水中的芒硝和食盐。这种方法的化学原理是。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2)t1℃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填“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填物质序号)。
下表提供了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读取信息后回答:

(1)A、B物质都属于_____________ 物质(填“难溶”、“微溶”、“可溶”或“易溶”);
(2)A、B两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的不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右图给出的曲线中,________________与A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趋势相符(填曲线编号);
(3)从A、B两物质的混合物中分离出B物质,一般采用_____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