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A、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B、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
C、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D、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或铜块,依次把它们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
(1)铁块从位置③→④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说明铁块受到浮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可以验证猜想 是正确的;(选填“A、B、C、D”)
(2)从位置④→⑤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不变,可以验证猜想 是错误的。(选填“A、B、C、D”)
(3)分析比较实验①⑤与②⑥,可以验证猜想 是错误的(选填“A、B、C、D”)。
(4)分析比较实验 可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5)该实验探究主要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_℃,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热温度___________。在第2min该物质处于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min。
(2)另一个小组采用如乙图的实验装置,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如图所示,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像画出平面镜前的物体AB。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发光体S(箭头形状的发光二极管,长为2 cm)、凸透镜T、光屏P安装在光具座上进行试验,如图所示。固定凸透镜T,将发光体S放在离凸透镜4 cm处,移动光屏P,如果找不到像,则记录光屏上光斑的特征;如果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则记下像的特征,测出光屏P到透镜T的距离和像的长度。然后,将物距依次增加2 cm,重复上面的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 |
物距u/cm |
像距v/cm |
像的长度/cm |
像的特征 |
l |
4.0 |
/ |
光般大小变化 |
只有圆光斑 |
2 |
6.0 |
/ |
光般大小变化 |
只有圆光斑 |
3 |
8.0 |
/ |
光般大小不变 |
只有圆光斑 |
4 |
10.0 |
40.0 |
8.0 |
倒立的箭头 |
5 |
12.0 |
24.0 |
4.0 |
倒立的箭头 |
6 |
14.0 |
18.7 |
2.7 |
倒立的箭头 |
7 |
16.0 |
16.0 |
2.0 |
倒立的箭头 |
8 |
18.0 |
14.4 |
1.6 |
倒立的箭头 |
9 |
20.0 |
13.3 |
1.3 |
倒立的箭头 |
(1)凸透镜T的焦距为__________cm。
(2)物距u在_______________范围时,在光屏上总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物距从开始再到逐渐增大时,则像的大小_________,像距_________。(均填“变大”“变小”“不变”“先变小后变大”或“先变大后边小”)
(4)当物距等于7cm时,物体在光屏上_________(填“一定会”“一定不会”“可能会”)成像。分析表中成倒立实像的实验数据,当物像间距(u+v)最小时,成在光屏上的像的长度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发光体的长度。
(5)请你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再找出一条规律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1)使光线以不同角度入射进行实验,测量结果如右表所示。由此可得“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__________入射角。”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______内,此时,在纸板B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__________方向射出。
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_______: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下面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比较好的是________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