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琳在照镜子时发现,她靠近平面镜,像也靠近平面镜。于是她想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她按图甲摆放器材,进行实验。
(1)她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确定 。
(2)实验中,她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在玻璃板的 (选填“A”或”B“) 侧观察,直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 。
(3)改变A的位置,重复实验,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实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
实验次数 |
1 |
2 |
3 |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5 |
4 |
6 |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5 |
4 |
6 |
(4)小琳将图甲中的玻璃板换成平面镜,垂直于纸板放置(如图乙所示),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他用激光笔沿硬纸板EO照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反射光线沿OF射出,则∠NOF ∠EON (选填“>”、”<”或“=”)。
(5)小琳又让入射光线沿着FO入射到O点,看到反射光线沿OE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
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网]
(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百分号前保留整数)
物理量次数 |
1 |
2 |
3 |
钩码重G/N |
4 |
4 |
6 |
钩码上升高度h/m |
0.1 |
0.1 |
0.1 |
绳端拉力F/N |
1.8 |
1.4 |
2.4 |
绳端移动距离s/m |
0.3 |
0.5 |
0.3 |
机械效率η |
74% |
(2)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选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选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
(3)分析比较表中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比较实验和实验(填序号)可得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容热本领的大小,小明做了图示的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在此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 .
(2)分析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 (大于/小于)沙子吸收的热量.
(3)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 (沙子/水)升高的温度更高.
(4)实验中有些同学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情况与(3)结论不符,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图是测量“2.5V”小电灯正常发光时电阻的实验装置.
(1)在图的两个圆圈中填上实验所需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符号.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到阻值处,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
(3)闭合开关后,发现电灯不亮,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较大,,此故障的原因可能
(4)排除故障后,电压表示数如图所示为 V,要使小电灯正常发光,需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填“左”或“右”)端滑动.当小电灯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示数为O.3A,灯的电阻为(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把某固态物质加热后成了液态,随后停止加热让它冷却,并记录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表。由于疏忽,她把一个温度值读错了。请你帮助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时间/ min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22 |
温度 / ℃ |
98 |
91 |
85 |
80 |
79 |
69 |
79 |
75 |
71 |
67 |
64 |
61 |
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
该物质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拿一支没有点燃的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操作的目的是,同时也证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 。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从远处逐渐向透镜的焦点靠近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光屏应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成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当蜡烛移到图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请你比较甲、乙两图中平面镜与凸透镜所成的像的不同点: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