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请回答问题:
(1)如图一,观察到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a、b、c三层,其中温度最高的是 (填字母序号)。
(2)如图二,取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 ,快速倒转烧杯,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知,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一定有H2O和 (填化学式)。
(3)如果用一个大烧杯扣住蜡烛(如图三),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蜡烛熄灭,说明燃烧需要 。
(4)为测定某有机物的组成(如图四),往装置中先通入一段时间干燥的氮气,再将6.4g样品在氧气中燃烧后的产物(样品无剩余)依次通过装置A、B、C、D(装置中涉及的每步反应均反应完全),结果发现装置A增重7.2g,装置C增重8.8g。试分析:
①装置A中利用了浓硫酸的 。
②装置B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由此可知,该有机物化学式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黄铜(铜锌合金)的外观与黄金极为相似,容易以假乱真。小红同学想测定黄铜中锌的含量。她称取20g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
(1)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求黄铜中锌的质量分数。(写计算过程)
化学实验过程经常会产生定量的废液,经过无害化处理可有效防止水体污染。在一次实验课上,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完成了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的鉴别,并对废液成分展开探究。
活动一 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完成了如图所示的三组小实验。实验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写一个)。
活动二 小雪将六支试管中的剩余物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 如图),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由此可以确定: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 、以及一定含有的离子。小组同学对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什么离子?
[猜想与假设]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OH﹣、CO32﹣、Ca2+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方案一 |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②继续滴加稀盐酸 |
①溶液变红 ②产生气泡 |
①有OH﹣ ②有CO32﹣无Ca2+ |
方案二 |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合理即可)(指示剂除外) |
(合理即可) |
①有CO32﹣,无Ca2+②有OH﹣ |
[反思与评价]
(1)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上层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 。
(2)将烧杯内物质过滤,滤渣回收,向滤液中加入适量 ( 合理即可)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如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请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 。
(2)用高锰酸钾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是 。
(4)将高锰酸钾粉末装入试管的操作是 。
(5)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合理即可)
思维导图是激发大脑潜能,练就科学思维的有效方法。A﹣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A可用于金属除锈,B难溶于水。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之间可以相互反应,“→”表示一 种物质可生成另一种物质。 分析推理,回答问题:
(1)A的化学式为 。A与D反应的实质为 。
(2)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 。
(3)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合理即可)。
南海﹣﹣我们的“聚宝盆”
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城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近30年来,菲律宾、越南等五国已经与西方200多家石油公司合作,在南海海城合作钻探了约1380口钻井,年石油产量达500万吨。相当于大庆油田最辉煌时的年开采量。
材料1 油气资源:南海中南部油气地质责源量占53%,可采资源量占66%,若被他国掠夺,中国海城将失去约 的可采油气资源。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
材料2 矿产资源:南海蕴藏5万亿吨以上的锰、约3100亿吨镁、170亿吨锡和铜、29亿吨镍及锰、8亿吨钴、5亿吨银、800万吨金、60亿吨铀等,比陆地矿产资源丰富得多。
材料3 水产资源:南海海洋鱼类有1500多种,大多数种类在西、南、中沙群岛海域,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海龟、海参、龙虾、螺、贝、海带等很丰富。
综合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南海丰富的资源中,油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对石油加热炼制时,根据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得到的产品有 (写一种)。
(2)天然气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其变化 。
(3)材料2中所述锰、镁、铜等是指 (填“元素”或“原子)。
(4)海洋鱼类、海参、龙虾富含的营养素是 。
(5)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我们要捍卫祖国的领土、领海和资源的完整。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你的一点建议是 (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