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小宇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定值电阻进行探究,滑动变阻器有A(5Ω 1A)和B(10Ω 1A)两种规格可供选择。
(1)请在图乙所示的实物图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能交叉);
(2)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该是 的,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调到最 (选填“左”或“右”)端;
实验次数 |
1 |
2 |
3 |
电阻R/Ω |
5 |
10 |
15 |
电流I/A |
0.36 |
0.18 |
0.12 |
(3)探究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4)根据他的探究过程,可以判断它选择的滑动变阻器是 (选填“A”或“B”)
(5)当用5Ω、10Ω的电阻探究时,保持电压表示数均为1.8V,滑动变阻器连入阻值分别为R1、R2,则R1 R2(选填“>”、“=”或“<”);
(6)这个电路图还可以完成的实验有: (说出一个即可)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____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玻璃板的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当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________蜡烛这一侧观察(选填“A”或“B”).在得到像的位置后,应该用_____分别测量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实”或“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__,像到平面镜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________。
如图A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点为入射点,ON为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的角度均为10°。实验时,当入射光为AO时,反射光为OB;当入射光为CO时,反射光为OD;当入射光为EO时,反射光为OF。请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实验序号 |
入射光线 |
入射角 |
反射角 |
1 |
AO |
50° |
|
2 |
CO |
40° |
|
3 |
EO |
20° |
(表格要填空)
分析上述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反射角与_______角是_______(“相等”或“不相等”)。
如图B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同一平面内。
实验序号 |
入射光线 |
入射角 |
反射角 |
1 |
AO |
50° |
|
2 |
CO |
40° |
|
3 |
EO |
20° |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和________,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
(2)如图所示,斜面长2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秒。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3秒。请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保留一位小数)
(3)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________________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表格要填空)
路程(米) |
运动时间(秒) |
平均速度(米/秒) |
S1=2 |
T1=5 |
V1= |
S2=1 |
T2=3 |
V2= |
用图甲所示装置“比较不同液体吸热升温特点”,在两个相同烧杯中分别加入初温、体积相同的水和食盐水,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
(1)分别测量出水和食盐水的沸点,发现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其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如乙图所示,水的沸点为℃.
(2)实验中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说明食盐水吸收的热量比水(选填“多”或“少” )。
(3)能否仅由“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食盐水比热容大的结论?并说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