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消毒液"是一种常用含氯消毒用品,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使用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比,并规范使用,以防引发危险。
(1)"84消毒液"中的有效氯来自次氯酸钠,计算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现需要5L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稀溶液,选用有效氯浓度为50000mg/L的某品牌"84消毒液"进行配制,需加水多少升?( 忽略混合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
(3)"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混合使用,因为"84消毒液"里的次氯酸钠与洁厕灵里的盐酸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氯气对人体有害,不同浓度氯气对人体的影响如表所示。
浓度(mg/m 3) |
对人体的影响 |
3000 |
可立即麻痹呼吸中枢,导致瞬间死亡 |
120﹣170 |
极为危险,会引起急性肺水肿及肺炎 |
40﹣60 |
在1小时内便可致人严重中毒 |
通过计算分析,在10米 3密闭空间里,若将1.49克次氯酸钠与盐酸完全反应,产生的氯气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影响?(次氯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NaCl+Cl 2↑+H 2O)
铜锌合金又叫黄铜,外观酷似黄金,极易以假乱真。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图I所示装置测定黄铜中锌的含量。将足量的稀硫酸全部加入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后天平示数的变化如图Ⅱ所示。请计算:
(1)生成氢气 g。
(2)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某化学小组利用盐酸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实验 |
|
|
|
|
|
请回答:
(1)写出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将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和CaCl2
猜想三:NaCl、CaCl2和Na2CO3
猜想四: 。
[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 是错误的。
[设计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二不成立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
|
猜想四成立 |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工业盐酸中通常含少量FeCl3而呈黄色。小亮为测定某工业盐酸中HCl的含量进行如下实验,取某工业盐酸50g,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反应过程中,当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至以下数值时,对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进行了测定,部分数据如下表,请根据表格和图象完成下列问题: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
25 |
50 |
75 |
100 |
所得溶液的质量/g |
75 |
100 |
125 |
m |
(1)开始没有产生沉淀的原因是 。
(2)求该工业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m=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小英同学从资料中得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实验回顾]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素夫将金属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在密闭容器里称量,发现总质量和煅烧前没有变化。
1774年,拉瓦锡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得到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拉瓦锡还通过这个实验研究了 ,成就了化学史上的另一经典实验。
[实验重现]
小英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铁粉、活性炭粉、食盐按一定比例加水混合后,涂在用铁片折成的连续的Z形架表面,然后放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进行实验探究。实验过程中做到操作规范,准确称量和细致观察。
(1)证明化学反应发生且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有: , 。
(2)此实验用氧气替代空气的主要目的是 。
(3)实验室里现有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粉末,以及下列仪器:
①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B 。
②利用上述药品、仪器:制取少量纯净氧气,其简易制取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能否组装一套制氧气的装置,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填“能”或“否”),并说明理由: 。
[总结与反思]
166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金属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称量时打开了盖,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总质量增加了,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你认为质量增大的原因是: 。
在进行“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前,化学老师预计本次实验共需要收集45瓶氧气,通过计算得知:这些氧气的总质量约是16g。请计算要想制取足够的氧气,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克高锰酸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