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物理实验课上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向右调节平衡螺母,天平的横梁平衡了,说明调节平衡螺母之前指针静止时偏向分度盘中线的 (填“左”或“右”)侧。
(2)把小石块放在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石块的质量是 g。
(3)在量筒中装入40cm3的水,用细线系好小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小石块的密度是 g/cm3。
(4)小明回家后看到爸爸的柜中收藏了好多漂亮的石头,他选出一块石头,利用一个圆柱形透明玻璃杯、一把刻度尺、一个薄塑料袋,测出了石头的密度。他设计的方案如下,请把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在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刻度尺测出水深为h1;
②将石头放入塑料袋中,用嘴向袋内吹气后封口,将袋放入杯中漂浮(袋及袋内气体质量忽略不计),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水深为h2(如图丙);
③从杯中取出塑料袋,取出袋中石头直接浸没在杯内水中,发现石头的吸水性很强,于是他在石头吸足水后,用刻度尺测出此时的水深为h3(如图丁);
④利用以上三个测量数据可以计算出石头的密度,但测量值 (填“偏大”或“偏小”),于是他再用刻度尺测出 为h4。
⑤该石头较准确的密度表达式ρ石= (用字母表示,ρ水已知)。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焦距等于10cm的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这样做的目的 .
(1) 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在B位置上,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2)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物距(cm) |
40 |
35 |
30 |
25 |
20 |
15 |
像距(cm) |
13.5 |
14 |
15 |
16.7 |
20 |
30 |
①在1—4次实验中,所成的像为倒立、_______的实像.
②第6次的像比第5次的_______ (填“大”或“小”) .
(3)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在C点,观察到烛焰的、放大的虚像后,若希望看到更大的虚像,应将蜡烛向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4)实验中,随着蜡烛燃烧消耗,过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将向移动(“上”或“下”).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温度/℃ |
90 |
92 |
94 |
96 |
97 |
98 |
99 |
99 |
99 |
99 |
⑴.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的沸点是℃.
⑵.小丽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所示.则图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⑶.小明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 、 .
(1)如图中温度计的读数是℃.
(2)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____cm.
珍珍观察到电风扇、台灯等有个大而重的底座,可使它们不易翻倒.物体的稳定程度(稳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她猜想:可能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重心高低及支持面的大小有关.
如何比较物体的稳度大小呢?她发现,让不同的物体倾斜相同的角度时,有的物体翻倒,有的物体不翻倒,翻倒的说明其稳度较小.于是,她将物体放在表面粗糙的水平木板上,让木板绕O点转动,通过观察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的大小(物体不滑动)来比较物体稳度的大小,如图甲所示.
在探究物体的稳度大小与物体重心高低的关系时,她制作了三块重相同、外形完全相同、重心高低不同的圆柱体,如图乙中的①、②、③所示.实验时,将它们依次放在木板上,分别记下让它们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的大小,实验记录如下表.
(1)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越小,间接反映了物体的稳度越_______(大/小).
(2)在以上探究稳度大小与重心高低关系的实验中,应控制物体所受的_______和_______不变,这种实验方法叫法.
(3)实验现象表明,物体的重心越_______,其稳度越大.
(4)依据以上结论,卡车装货时,应把重的货物装在______(上/下)层,可使货物不易翻倒.
小明用天平、钩码、弹簧秤研究物体所受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测量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质量m/kg |
0.00 |
0.100 |
0.200 |
0.300 |
0.400 |
0.500 |
重力G/N |
0.0 |
1.0 |
3.0 |
4.0 |
5.0 |
(1)某次测量弹簧秤的读数如图甲所示,请你将弹簧秤的读数填入上表空格中。
(2)根据上表记录的实验数据,在乙图中作出重力随质量变化的图像。
(3)由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