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 。(可多选)
选项 |
事实或现象 |
用“燃素说”解释 |
A |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
B |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
因为氢气是燃素 |
C |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
D |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
E |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
(8分)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所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仪器的名称:a,b。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A应作何改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用装置B制取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
①制取并收集NH3,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②NH3是一种碱性气体,干燥时不能选用下列干燥剂中的(填“A”或“B”)。
A.固体氢氧化钠 B.浓硫酸
(1)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现将两支分别装有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试管(底部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浓硫酸。请根据图(一)回答问题:
a.5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
b.3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
c.烧杯中加入浓硫酸后,甲、乙两试管中固体量的变化是;
除了加浓硫酸外,还可以加物质,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40℃时将图(二)甲、乙、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0℃,
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是:。
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下图为铁的价类图,请分析该图后填写:
⑴ A点表示的物质类别是,B点表示化合物的颜色为。
⑵ 某化合物化学式为(NH4)2Fe(SO4)2,它代表的点是(选填A、B、C、D、E、F、G)。
⑶ 写出由F点表示的化合物与氧气、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
下表是几种家用清洁剂的有关信息。
| 清洁剂名称 |
洁厕灵 |
活氧彩漂 |
漂白精 |
| 有效成分 |
HCl |
H2O2 |
NaClO |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洁厕灵”(填“能”或“不能”)与碱性清洁剂混用;
②“洁厕灵”勿用于大理石清洁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在盛有少量“活氧彩漂”液体的试管中,加少量二氧化锰,观察到的现象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1)下列为A、B、C、D的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为;若D的元素符号为S,则D表示的微粒符号是。
②分析A、C的原子结构,你认为A与C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2)下图为处理汽车尾气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4种物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C 和D。
| 反应前 |
反应后 |
![]() |
|
![]() |
![]() |
![]() |
![]() |
③物质C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④根据上述微观示意图,处理汽车尾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