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消毒液”是一种常用含氯消毒用品,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使用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比,并规范使用,以防引发危险。
(1)“84消毒液”中的有效氯来自次氯酸钠,计算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现需要5L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稀溶液,选用有效氯浓度为50000mg/L的某品牌“84消毒液”进行配制,需加水多少升?( 忽略混合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
(3)“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混合使用,因为“84消毒液”里的次氯酸钠与洁厕灵里的盐酸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氯气对人体有害,不同浓度氯气对人体的影响如表所示。
浓度(mg/m3) |
对人体的影响 |
3000 |
可立即麻痹呼吸中枢,导致瞬间死亡 |
120﹣170 |
极为危险,会引起急性肺水肿及肺炎 |
40﹣60 |
在1小时内便可致人严重中毒 |
通过计算分析,在10米3密闭空间里,若将1.49克次氯酸钠与盐酸完全反应,产生的氯气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影响?(次氯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NaCl+Cl2↑+H2O)
中国北斗,星耀全球﹣﹣6月23日,由氢氧发动机提供动力的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将北斗三号最好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送上太空。已知火箭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需要44t液氢(H2),则使液氢完全燃烧需提供液氧(O2)多少吨?
为了测定某银、锌合金(假设合金中只含银和锌)中银的质量分数,某同学称取20g银锌合金粉末进行实验,现将125g稀硫酸分五次加入合金粉末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气体的总质量如表所示: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
滴入稀硫酸的质量/g |
25 |
25 |
25 |
25 |
25 |
生成气体的总质量/g |
0.05 |
m |
0.15 |
0.20 |
0.20 |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表中m的值为 ;
(2)银、锌合金中银的质量分数为 ;
(3)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具体计算过程)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硫酸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实验:
(1)能产生气泡的是 (填序号)。
(2)溶液变为蓝色的是 (填序号),写出其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3)能证明C中发生了反应的现象是 。
(4)实验过程中,发现只有A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铜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铜与硫酸真的不能反应吗?
【查阅资料】
①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2H2O
②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③SO2能与碱溶液反应;
④SO2能溶于水,但不溶于饱和NaHSO3溶液
【进行实验】
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时,打开开关K,发现D中品红溶液褪色,装置D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上浸有浓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是 。
(2)装置B的作用是收集贮存多余的气体,当D中有明显现象后,关闭K,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有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中现象是:长颈漏斗内液面 (填“上升”或“下降”),则B中盛放的液体为 (填序号)。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饱和石灰水
D.饱和NaHSO3溶液
【知识拓展】化学反应的进行与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反应条件都有一定的关系。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玻璃棒蘸取饱和FeCl3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时,随着加热时间的持续,在1分钟内观察到玻璃棒表面颜色的变化依次为:黄色、红褐色、红棕色、黑色。同学们对此现象产生了疑问,于是他们对FeCl3溶液加热,灼烧的变化进行了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①酒精(C2H5OH)具有还原性,加热条件下能与Fe2O3反应;
②Fe与Fe3O4易被磁铁吸引,FeO是一种黑色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
【实验一】
将大约20mL饱和FeCl3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沸腾后发现溶液中逐渐产生红褐色浑浊。
由此得出结论:
①FeCl3溶液呈黄绿色是因为溶液中含有 (用离子符号表示)。
②加热饱和FeCl3溶液时,FeCl3易与水反应生成红褐色固体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由实验可知:FeCl3溶液通过蒸发结晶的方式 (填“能”或“不能”)获得FeCl3固体。
【实验二】
将实验一蒸发获得的红褐色固体转移到坩埚中灼烧,颜色由红褐色变为红棕色,此过程发生分解反应:2Fe(OH)3 +3H2O。
【实验三】
同学们对玻璃棒上产生的黑色物质继续探究:联系酒精的可燃性、还原性等相关性质,对黑色物质的成分提出了猜想,经讨论认为,可能是C、Fe、FeO、Fe3O4四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了测定黑色物质的成分,收集黑色物质,进行了如下表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黑色粉末,用磁铁吸引,观察现象 |
黑色粉末全部被磁铁吸引 |
黑色粉末中不含的物质是 |
②向装有黑色粉末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观察现象 |
固体逐渐溶解,但无气泡产生 |
综合①②实验现象判断,此黑色物质成分是 |
化学兴趣小组对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如何选择药品和设计装置进行测定?
【查阅资料】
贝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其它成分对实验影响忽略不计。
室温时,CaCO3不溶于水,CaSO4微溶于水。
【设计与实验】
实验一:选择药品
分别取等质量颗粒状和粉末状的贝壳样品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在图1的三颈烧瓶中反应,采集数据。
(1)图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据图2分析,选择粉末状样品的依据是 。
(3)据图3分析,影响实验测定准确性的原因:一是水蒸气含量增加;二是 。
实验二:设计装置
小组设计了图4装置进行测定。
(4)打开活塞,稀硫酸进入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结束后进行读数。读数前调节水准管与量气管液面相平的原因是 。
实验三:优化装置
在老师指导下,小组优化并设计了图5装置进行测定。
(5)试剂a是 。
(6)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
(7)加入足量稀硫酸,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再加入氯化铵溶液,发现又产生气泡。推测加入氯化铵溶液的作用是 。
【数据处理】
(8)实验三中,样品质量为mg,加入稀硫酸体积为V1mL,加入氯化铵溶液体积为V2mL,右侧针筒最后读数为V3mL,则反应生成CO2体积为 mL.该实验条件下,CO2密度为dg/mL,则该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
【反思与评价】(9)与实验二相比,实验三的优点是 (写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