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
(1)小明探究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①在连接实验电路时,开关应 ;
②实验过程中,小明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记录此时电流表的示数;接着他向 (选填“ ”或“ ”)端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增大为 ,记录此时电流表的示数;继续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记录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小明分析所测数据,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③此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与下面的 (选填“ ”或“ ”)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相同。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2)如图乙所示,小明将定值电阻换成额定电压为 的小灯泡,探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
①小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小灯泡发光,但是电压表的示数始终为 .经检查后发现是电路中一根导线断路,则发生断路的导线是 、 、 、 中的 (填字母);
②更换导线后,小明完成了三次实验测量,并把数据填写在表格中。其中第一次测量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的电流为 ;
次数 |
电压 |
电流 |
1 |
1.5 |
|
2 |
2.0 |
0.28 |
3 |
2.5 |
0.30 |
③又进行了几次实验后,小明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出小灯泡的 图象应与图丁中图象 (选填“ ”或“ ” 相似。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
①调节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处于 (选填"相同"或"不同" 高度;
②如图甲所示,测出了凸透镜的焦距;若凸透镜不动,把蜡烛移到光具座 刻度处,调节光屏,在光屏上会成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是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在探究物质熔化特点时,得到图乙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图中 点的温度如图丙温度计所示,读数为 ,熔化过程需 (选填"吸热"或"放热" 。
某校"制作浮力秤"项目研究小组,制成如图所示浮力秤。使用过程中,发现称量范围较小,有待提升改造。
【原理分析】浮力秤是利用物体漂浮时 的原理工作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问题提出】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
【方案设计】
器材:悬挂式电子秤、金属块 、大烧杯、水以及各种不同密度的溶液等。
步骤:①将金属块挂在电子秤下,读取电子秤示数并记录;
②将金属块浸没在盛水的烧杯中,读取电子秤示数并记录,然后取出金属块擦干;
③按照步骤②的操作,换用不同密度的溶液,多次重复实验。
【数据处理】
实验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液体密度 |
|
0.8 |
1.0 |
1.2 |
1.4 |
1.9 |
2.0 |
电子秤示数 |
4.0 |
3.6 |
3.5 |
3.4 |
3.3 |
2.6 |
3.0 |
浮力大小 |
|
0.4 |
0.5 |
|
0.7 |
1.4 |
1.0 |
【交流分析】
(1)表格中 的数据是 ;
(2)实验过程中,除步骤①外,其余每一次测量,金属块都需要浸没,其目的是 ;
(3)小组同学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第6次实验数据异常。若电子秤正常工作、电子秤读数和表中数据记录均无误。则造成此次实验数据异常的原因可能是 。
【得出结论】
【知识应用】(4)根据以上探究,写出一种增大浮力秤称量范围的方法 。
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测量额定电压为 的小灯泡灯丝电阻时发现,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测得电阻的阻值也越大。针对上述现象,同学们进行如下研究:
【建立假设】①灯丝两端的电压增大导致电阻增大;
②灯丝的温度升高导致电阻增大。
【实验器材】干电池2节,额定电压为 的小灯泡1只,电流表1个,电压表1个,滑动变阻器1个,开关1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导线若干。
【实验方案】
次数 |
1 |
2 |
3 |
4 |
5 |
电压 |
|||||
电流 |
|||||
电阻 |
①按图连接好电路,将灯丝插入瓶口浸入水中,使灯丝的温度保持不变;
②闭合开关 ,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多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重复步骤②。
连接电路时,电压表量程选择 而不是 的目的是 。
【得出结论】若假设①被否定,则实验中得到的结果是 。
【交流反思】进一步探究发现,灯丝电阻改变的本质原因是灯丝温度的变化。自然界在呈现真相的同时,也常会带有一定假象,同学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用吸管吸饮料表面上看是依靠嘴的吸力,而本质是依靠 。
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表。
次数 |
物距 |
像距 |
1 |
5.0 |
5.0 |
2 |
8.0 |
8.0 |
3 |
12.0 |
12.0 |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
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
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
小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
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
时间 分钟 |
0 |
3 |
6 |
9 |
12 |
15 |
18 |
21 |
24 |
甲的示数 |
40 |
57 |
71 |
81 |
91 |
97 |
100 |
100 |
100 |
乙的示数 |
40 |
48 |
61 |
74 |
84 |
90 |
94 |
94 |
94 |
(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 的观点是正确的。
(2)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 上升到 ,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
(3)18分钟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 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 ?请分析其原因。
(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如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 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