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实验室有如下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 ( 2 个)、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细线(质量和体积不计)、足量的水(密度已知)、足量的未知液体(密度小于金属块的密度)。

(1)一组选用上述一些器材测量金属块的密度,步骤是:

①在量筒中倒入 20 mL 水;

②把金属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为   c m 3

③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2甲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a 、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处;

b 、向  (选填“左”或“右” ) 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c 、取出量筒中的金属块直接放在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如图2乙所示。

计算金属块的密度是   kg / m 3 .该实验所测密度比金属块实际的密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 )

(2)二组选用上述一些器材,设计了一种测量未知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

选用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细线、水、足量的未知液体、烧杯 ( 2 个)

主要实验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 G

②用弹簧测力计悬挂金属块浸没在未知液体中(未接触烧杯底),其示数为 F 1

③用弹簧测力计悬挂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未接触烧杯底),其示数为 F 2

④未知液体密度的表达式: ρ =   。(用字母表示,已知水的密度为 ρ )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天平的使用 量筒的使用 固体密度的测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晨晨对“光的色散”、“小孔成像”和“平面镜成像”实验进行了复习总结,并制作了知识小卡片,请你帮晨晨完成知识卡片的空缺内容.
光的色散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
(1)如图所示,是光的色散的实验装置,在原来器材的基础上再增加测量工具 ,还可以完成课本探究色光及红外线发热本领大小的实验.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小孔成像实验中总是成倒的 (选填“实”、或“虚”)像.
(3)平面镜成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虚像,当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平面镜所成像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如图甲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经做过的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1)实验中,白屏上形成的彩色光带,B的外侧应该是 ,该光最显著的特性是
(2)从实验看出,光线经过三棱镜后是向它的 偏折的(选填“顶角”或“底边”);这一规律可以用来类比说明凸透镜对光的 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 作用;
(3)如图乙所示,如果分别用红光和蓝光以平行于主轴的方向照射凸透镜,之后它们的光路会略有差异,图中通过b点的光线是 光(选填“红”或“蓝”).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浩提出了“小球在斜面上滚动所经历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为此他选择质量大小不同但光洁程度相同的四个玻璃小球,先后让这四个小球由静止开始,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实验测得四个小球在斜面上滚动所经历的时间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质量/克
时间/秒
l
10
3.15
2
15
3.15
3
18
3.15
4
25
3.15

(1)小浩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对小球在斜面上滚动时间的影响;
(2)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得到的结论是

如图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原理是 V= ;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大”或“较小”).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请根据图表中所给的信息回答:sAB= cm、tAB= s、vAB= m/s
(5)实验中若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s1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某实践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
实验一: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的电铃声音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鼓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实验三:支起自行车,一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只手则拿一硬纸片并让纸片的一头伸进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随着车轮转速的加快,纸片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尖.
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 不能传声,实验二表明 的关系,该实验所得的结论是 .实验三表明 的关系,该实验所得的结论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