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1)让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控制小车每次滑到平面时的________相同。在实验中,小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上滑行直到静止,这三次实验中小车受到的阻力___________(选填“相等”、“不等”或“无法判断”)。
(2)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推理得出:当物体所受的阻力为零时,物体的速度将不会发生变化。为此某同学认为:“所有的物体,如果它的速度不发生变化,一定不受阻力的作用”。他的观点正确吗?并举例说明。
(3)如果分别让小车从不同的高度滑下,请你推理:当小车以不同的速度在阻力为零的平面上运动,最终的速度会 相同吗?为什么?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误将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他从滑片置于最右端时开始记录第一组数据,调节滑片测得多组数据,描绘出的U一I图像如图所示.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 V,电源电压为4.5 V.可求得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阻值为Ω,额定功率为______W,变阻器最大阻值为______Ω.为使实验中小灯泡两端电压不超过3V,则滑动变阻器接人电路的最小阻值为Ω(保留一位小数).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是15.00cm。
(2)实验前,在摆放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时要求三者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同时注意将(填“凸透镜”、“蜡烛”或“光屏”)摆放在另外两个元件的中间。
(3)如图乙所示,若想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个位置中的__________位置。
(4)通过实验小明明白了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次他在给兄弟班级照毕业像时,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观景框内,他应将照相机(填“靠近”或“远离”)被拍照的同学,这样才能在观景框内看到全班同学清晰的画面。
(5)小明进一步学习知道了眼球的成像原理。一束来自远处的光经眼球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填“前”或“后”),这就是近视眼,矫正方法是戴一副由(填“凸”或“凹”)透镜片做的眼镜。
如图所示是小明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C,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2)实验时,小明应在(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小明无论怎么移动C,都不能与象B重合,是因为.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5)本实验中用到的一个重要物理方法是法.
在上图中,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应是倒立的实像(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该凸透镜焦距可能为厘米(选填“10”、“12”、“15”),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向左移动时,应将光屏向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选填“左”或“右”)。
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宝宝和玲玲同学想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猜想与假设】
(1)宝宝同学猜想: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相等;
(2)玲玲同学猜想: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宝宝和玲玲同学分别从实验室中选取电流表3只,灯泡2只,开关1个,滑动变阻器1个,干电池,导线若干。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宝宝同学根据电路图连接好实验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应该;检查电路无误后,开始实验,正确读出电流表示数如下表:
实验次数 |
![]() |
![]() |
I/A |
1 |
0.16 |
0.16 |
0.32 |
2 |
0.20 |
0.20 |
0.40 |
3 |
0.22 |
0.22 |
0.44 |
(2)玲玲同学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验电路,开始实验,正确读出电流表示数如下表:
实验次数 |
![]() |
![]() |
I/A |
1 |
0.10 |
0.20 |
0.30 |
2 |
0.14 |
0.28 |
0.42 |
3 |
0.18 |
1.80 |
0.54 |
【分析与论证】
分析记录的实验数据,宝宝同学得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相等;玲玲同学得出:并联电路总电流有时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评估】
(1)宝宝同学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主要原因是。
(2)玲玲同学的实验记录表格中,实验次数读数错误,原因是。
(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科学性,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1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