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光具座以及蜡烛、凸透镜、光屏等器材,可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时,首先在光具座上放置实验器材,若光具座 处放置蜡烛(如图所示),则 处应放置 (选填“凸透镜”或“光屏”。器材正确放置后,还应对其进行调整,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
(2)实验后,可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根据成像规律判断下列说法,说法正确的是
.若凸透镜的焦距为 ,则烛焰距离凸透镜 时,可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
.实验过程中,蜡烛因燃烧而变短,则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下移
.若烛焰朝着凸透镜方向前后不断晃动,则光屏上仍能观察到清晰的烛焰像
.若烛馅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则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3)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得到了如下数据:
实验序号 |
物距 |
焦距 |
像的性质 |
像距 |
1 |
12 |
10 |
倒立放大实像 |
60 |
2 |
14 |
10 |
倒立放大实像 |
35 |
3 |
15 |
10 |
倒立放大实像 |
30 |
4 |
30 |
10 |
倒立缩小实像 |
15 |
5 |
30 |
12 |
倒立缩小实像 |
20 |
6 |
30 |
15 |
倒立等大实像 |
30 |
下列对表中数据的分析,错误的是
.当凸透镜的焦距相同,物距不同时,所成的像有可能相同
.当物距相同,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时,像距越大
.当物距相同,凸透镜的焦距不同时,所成像的性质有可能相同
.当凸透镜的焦距相同,且成放大实像时,像距与物距之和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
(4)将蜡烛置于凸进镜一倍焦距处,结果仍能观察到烛焰放大的像,这是为什么?
今年春节,小明帮爸爸安装彩灯,爸爸说:照明灯具迈进了新的时代。前些年,白炽灯还是照明灯具的主力军,人们为延长白炽灯的使用寿命,在楼道里常把两只相同的白炽灯串联起来使用。但这样两只灯发光时的整体亮度,还不如只用其中一只灯时亮。小明很疑惑“为什么会变暗呢?”请你用所学的知识为小明解惑。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新的水纯化技术,可以为世界解渴
全世界18亿人常年缺水,如何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是人类水资源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2019年,33岁的南京大学教授朱熹及其团队,模仿蘑菇的碳基吸收体,设计制作了集热蒸发一体化的人工蒸腾器件,如图是它的结构示意图。
供水通道利用毛细效应,把水供应到碳基吸收体上,碳基吸收体具有吸光性强且内部热导很低的特性,使其只能给界面处的水加热,让水一层一层蒸发。顶端像蘑菇一样的伞状结构,增大了水的表面积。这种材料和结构的巧妙设计使光蒸汽转化效率显著提高。在供水通道与海水接触处,团队受睡莲叶启发,设计了多级结构。成功实现水蒸发后,盐全部躺在容器底部,让水和盐溶质完全分离。保障器件不结垢,能长效利用。
这项变革性水纯化技术,便携、高效、低成本、无污染,让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成功产业化,为世界解渴,造福全人类。
(1)通过器件收集到大量的水蒸气,还要经历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才能变成淡水,这一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
(2)人工蒸腾器件在提高光蒸汽转化效率方面的做法有 (写出一条即可)。这项新的水纯化技术,还可以利用在哪些方面? (列举一例即可)。
通过银幕,看着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的太空中工作,的确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假如你自己是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在你面前有一大块与你相对静止的太空巨石,你用力向前将它推开 请你展开想象,你将会怎样?
,其原因是 。
新冠疫情期间,科学家为了说明戴口罩防护的重要性,用高速摄像机拍下来打喷嚏的过程。如图所示,数万个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小液滴(气溶胶)组成高密度喷射物,最远可达8米,大量病毒随产生的小液滴传播开来。小明认为病毒随喷嚏向四周飞散是扩散现象。你认为他的说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你判断的依据是 。
2020年6月23日,北斗导航系统的第55颗卫星发射成功,实现全球组网,卫星利用 传递信息,能为全球提供导航服务。导航卫星上多处使用电动机,第一台直流电动机的发明者,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他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