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铅笔芯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是该实验的电路图。

(1)闭合开关,向右移动铅笔芯上的滑片 P 1 ,电路中的电流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2)如果滑片 P 1 滑动到铅笔芯最右端时,电压表示数很小,应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2   移动。

(3)移动铅笔芯上面的滑片 P 1 ,记录铅笔芯 A P 1 之间的距离和电压表的示数,数据如下:

A P 1 / mm

0

30.0

60.0

90.0

120.0

150.0

180.0

U / V

0

0.4

0.8

1.2

1.6

2.0

2.4

通过数据反映出的规律和  可以推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  比的结论。若图示位置时电压表示数为 0 . 9 V ,滑片 P 2 向右移动一段距离,电压表示数变为 1 . 2 V ,滑片 P 2 再向右移动一段相同的距离,电压表示数为   V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欧姆定律的应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校"制作浮力秤"项目研究小组,制成如图所示浮力秤。使用过程中,发现称量范围较小,有待提升改造。

【原理分析】浮力秤是利用物体漂浮时 F = G 的原理工作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问题提出】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

【方案设计】

器材:悬挂式电子秤、金属块 ( 4 . 0 N ) 、大烧杯、水以及各种不同密度的溶液等。

步骤:①将金属块挂在电子秤下,读取电子秤示数并记录;

②将金属块浸没在盛水的烧杯中,读取电子秤示数并记录,然后取出金属块擦干;

③按照步骤②的操作,换用不同密度的溶液,多次重复实验。

【数据处理】

实验编号

1

2

3

4

5

6

7

液体密度 ρ g / c m 3

-

0.8

1.0

1.2

1.4

1.9

2.0

电子秤示数 F N

4.0

3.6

3.5

3.4

3.3

2.6

3.0

浮力大小 F N

-

0.4

0.5

x

0.7

1.4

1.0

【交流分析】

(1)表格中 x 的数据是   

(2)实验过程中,除步骤①外,其余每一次测量,金属块都需要浸没,其目的是   

(3)小组同学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第6次实验数据异常。若电子秤正常工作、电子秤读数和表中数据记录均无误。则造成此次实验数据异常的原因可能是   

【得出结论】

【知识应用】(4)根据以上探究,写出一种增大浮力秤称量范围的方法   

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测量额定电压为 2 . 5 V 的小灯泡灯丝电阻时发现,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测得电阻的阻值也越大。针对上述现象,同学们进行如下研究:

【建立假设】①灯丝两端的电压增大导致电阻增大;

②灯丝的温度升高导致电阻增大。

【实验器材】干电池2节,额定电压为 2 . 5 V 的小灯泡1只,电流表1个,电压表1个,滑动变阻器1个,开关1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导线若干。

【实验方案】

次数

1

2

3

4

5

电压 / V






电流 / A






电阻 / Ω






①按图连接好电路,将灯丝插入瓶口浸入水中,使灯丝的温度保持不变;

②闭合开关 S ,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多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重复步骤②。

连接电路时,电压表量程选择 0 ~ 3 V 而不是 0 ~ 15 V 的目的是   

【得出结论】若假设①被否定,则实验中得到的结果是   

【交流反思】进一步探究发现,灯丝电阻改变的本质原因是灯丝温度的变化。自然界在呈现真相的同时,也常会带有一定假象,同学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用吸管吸饮料表面上看是依靠嘴的吸力,而本质是依靠   

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表。

次数

物距 / cm

像距 / 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

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

小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

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

时间 / 分钟

0

3

6

9

12

15

18

21

24

甲的示数 / ° C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

乙的示数 / ° C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

(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   的观点是正确的。

(2)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 40 ° C 上升到 94 ° C ,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 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

(3)18分钟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 94 ° C 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 ( 100 ° C ) ?请分析其原因。   

(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如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   更合理。

下列是某科学研究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本实验均使用轻质杠杆)

实验1:在直杠杆水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进行实验,记录多组数据。得出: F 1 × s 1 = F 2 × s 2 (注 : s 1 s 2 分别表示支点 O F 1 F 2 的作用点的距离)。在直杠杆倾斜平衡时(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该结论适用于所有平衡时的杠杆吗?

实验2:科学研究小组用一侧弯曲的杠杆进行如图丙所示的实验,移动钩码,改变钩码数量,记录数据如表,分析表格数据发现上述结论并不成立,但发现一个新的等量关系,即:   

实验次数

F 1 / N

s 1 / cm

F 2 / N

s 2 / cm

l 2 / cm

1

1.0

10.0

0.5

21.3

20.1

2

1.5

20.0

1.0

31.7

29.8

3

2.0

30.0

2.5

25.5

24.0

s l (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这两个量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哪个量才是有价值的呢?研究小组的同学观察到:支点到 F 1 的作用点的距离 ( s 1 ) 与支点到 F 1 的作用线的距离 ( l 1 ) 是相等的。研究小组的同学又进行了实验。

实验 3 :

①移动钩码,使杠杆   ,并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②记录 F 1 s 1 l 1 F 2 s 2 l 2

③改变钩码数量,移动钩码,记录杠杆处于平衡时的多组 F 1 s 1 l 1 F 2 s 2 l 2

④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弯杠杆的平衡条件。

最后,通过科学思维,得出所有杠杆的平衡条件都是: F 1 × l 1 = F 2 × l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用于解释许多杠杆应用,如用图1方式提升物体比用图2方式省力,就可用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出合理解释。

请回答:

(1)在研究一侧弯曲的杠杆时,发现的一个新的等量关系是   

(2)将实验3中的①填写完整。

(3)"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在科学上被称为   。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建立这一科学量的价值。

(4)用图1方式提升物体比用图2方式省力的原因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