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使凸透镜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上;该实验在光线较 的环境中进行更便于观察。
(2)小王同学三次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 、 、 分别是烛焰 、 、 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在此之前调节仪器时,曾在光屏上看到窗外景物所成的清晰的像,这个像与图乙中烛焰 (选填“ “、“ ”或“ ” 的成像原理相同。当把蜡烛移动到 点时,在光屏上找不到烛焰的像,因为此时烛焰 (选填“成实像”、“成虚像”或“不成像” 。
(3)分析图乙中信息,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 (选填“正”或“倒” 立的。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像 (选填“靠近”或“远离” 凸透镜。因此用相机拍照,拍完近景再拍远景时,应将相机的镜头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 景物的方向调一些,才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在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时:
(1)图甲所示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两侧液柱的高度差来反映.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漏气/不漏气).
(2)在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时,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将压强计的金属盒 ,分别记下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柱高度差.
(3)实验桌上有两只大烧杯,其中一杯盛有纯净水,另一杯盛有酒精.老师告诉小明酒精的密度小于纯净水的密度,希望她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小明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浸没到A、B两杯液体中,如图乙所示,分别记下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柱高度差hA和hB。她发现hA<hB,于是她认为B杯中盛的是水。老师指出小明的实验方法是(正确/错误)的,并提出了新的实验思路: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浸没到A、B两杯液体中,使U形管两侧的液柱高度差hA(</=/>)hB,则金属盒位置(深/浅)的一定是水.
小明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并在两个线端挂上相同的钩码.
(1)当卡片静止时,发现拉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如图甲所示),于是他得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可以不在同一直线上,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要得到科学的结论,请你给他提出一条改进建议是;;
(2)实验改进后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平衡现象,若使卡片在图示位置失去平衡,你将通过或方法实现.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_________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2)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________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3)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_,小车运动的越_______.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_________.
在同一个实验室中两个同学同时做了“探究水沸腾”的实验。
(1)除了烧杯、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外,主要器材还缺.
(2)如图所示,图a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根据各自的数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图线,其中实线表示A同学的图线,虚线表示B同学的图线,水平部分两同学的图线重合。整个过程中两同学的操作都规范准确。根据图线分析:
(3)实验中水沸腾的温度约是℃.
(4)两同学实验中开始加热时水的温度是(选填:“相同”或“不同”)和开始加热直到水达到沸点所用的时间是(选填:“相同”、“不同”或“无法判断”).
(5)造成两同学图线差异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在我们做实验时,由于方法不同或措施不当都会导致测量过程中难以观察到现象或测量结果不准确。请在下面的表格中写出遇到问题时你的做法。
(3)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
实验时发现平面镜内棋子所成的像比较暗,看不清楚。要使像看得更清楚,你的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探究红外线的存在:![]() |
为了让这个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 |
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选填“快”或“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