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同学想知道家里一只陶瓷茶壶的密度,她用壶盖进行实验。
(1)将壶盖放在调好的天平的左盘,往右盘放入砝码并移动游码,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壶盖的质量为 。
(2)如图乙所示,将壶盖浸没到装满水的烧杯里,然后把溢出的水倒入量筒中,测出水的体积为 ,则壶盖的密度是 。
(3)用该方法测出壶盖的密度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4)小丽接着用现有的器材对水进行探究,描绘出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线如丙图中 所示。她分析后发现,由于误将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当作了水的质量,导致图线 未经过坐标原点。由此推断:水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线应是 (选填丙图中“ ”、“ ”或“ ”)。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a所示,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
(2)如图b所示,调节平衡后,左侧挂上钩码,在右侧用弹簧测力计(图中未画出)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便于测量力臂,应使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
(3)操作过程中,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达到量程仍不能使杠杆水平平衡,你认为接下来合理的操作是。(写出一条即可)
(4)甲同学测出了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
物理学中,磁场的强弱用磁感应强度B(单位是T)表示,B越大,磁场越强调B=0,表示没有磁场。如图电阻的大小随磁场的强弱变化而变化,则这种电阻叫磁敏电阻。
(1)图甲是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测出的某磁敏电阻R的阻值随磁感应强度B变化的图像。根据此图像分析可知,磁敏电阻的阻值随磁感应强度B的增大而(选填“增大”或“减小”)。
(2)小明同学将该磁敏电阻R放在磁场外(磁感应强度B=0),接入图乙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流过磁敏电阻R的电流为mA,此时磁敏电阻R两端电压表为V。
(3)只要在图乙中再连入一个电压表,就可测量磁敏电阻的阻值,利用图甲,可知道相应位置的磁感应强度大小。请你帮助小明同学在答题卡第27题图上将电压表连入电路。
(4)小明同学正确接线后,将磁敏电阻R置于磁场中的A点,然后接通电路,并调节滑动变阻器,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7V和20mA,则A事业的磁感应强度B=T。改变磁敏电阻R在A处放置的方向,发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都不变,则表明该磁敏电阻的阻值与磁场方向(选填“有关”或“无关”)。
小亮同学利用“替代法”测量一粒花生米的密度,实验过程中如下图所示。在下列空格中填写适当内容:
(1)如图甲,选择一粒饱满的花生米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透明烧杯中,发现花生米下沉至杯底,则花生米完全浸没在水中下沉时所受的浮力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如图乙,往烧杯中逐渐加盐并充分搅拌,直至观察到花生米处于状态,随即停止加盐。
(3)如图丙示,取出花生米,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g;
(4)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59g,如图丁示,用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为mL。
(5)通过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即可知花生米的密度,本实验中花生米的密度为g/cm3(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
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正确安装调节好实验装置后,小明同学进一步实验,当把烛焰放在凸透镜25cm处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清晰的实像。
(3)应用(2)中描述的凸透镜成像原理,可以制成(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下半部分,则光屏上 所成的像(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课前,小科和小思对物体浸没前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深度是否有关,有不同的猜想,于是用相同的长方体重物,分别以甲图和乙图的方式进行实验,并获得如下数据:
实验者 |
实验序号 |
物体重G(N) |
浸入水中深度 h(cm) |
弹簧秤读数 F/(N) |
浮力大小F浮/(N) |
小科 |
1 |
4.8 |
2.0 |
4.2 |
|
2 |
4.0 |
3 6 |
|||
3 |
6.0 |
3.0 |
|||
小思 |
4 |
4.8 |
3.O |
3.6 |
|
5 |
4.0 |
3.2 |
|||
6 |
5.0 |
2.8 |
(1)分析小科测得的数据可以得出:浸没前,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随浸入水中的深度增大而,小思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
(2)综合分析两个人的数据却发现,第(1)小题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其中两次实验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填实验序号)
课后,小科和小思才知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随排开水的体积增大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