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损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 题。
写完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蒋捷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到了这个阳台上,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14.第三段中说“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根据文意,这里的“精神境界”是指什么?(4分)
答:
15.作者在文中对雨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试赏析其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
16.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听雨时感到兴高采烈?
答:
17.作者在文中说自己“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请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6 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6分)
走进徽州(程自信)
微州山水秀丽.以拥有黄山、齐云山、新安江等景区而著称。到过徽州的人,往往喜欢用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句来形容檄州的如画风景。李白与徽州山水有看不解的情缘。教县城南练江畔的“碎月滩”、黄山圣泉峰下的“醉石”,传说中均系诗仙李白游历过的处所。千余年来,徽州人景仰、讴歌着诗仙李白,并在太平桥头为之建立了太白楼,不胫而走的关于李白的传说,又为徽州山水注入了灵性与更为深厚隽永的韵味。
徽州(前称新安郡、歙州)原辖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及已划入江西的婺源六县。它是鼎盛于明代中叶至清代乾嘉时期,曾称雄于全国的著名商帮——徽商——的故乡。
素具儒商特点的徼州商人,极为重视宗法血缘关系、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将他们辛勤纛得的钱财,大都送返家乡,精心营造出了众多的祠庙、牌坊、书院、亭阁,或用以兴修水利、建桥铺路。如今,呈现在游人面前的黟县西递与宏村古民居、绩溪龙川胡氏宗祠、歙县的许国石坊及城郄的紫阳书院与棠樾村的牌坊群等建筑,或历经沧桑而仍显恢宏壮丽,或有所残缺而益形古扑雅致,附丽于其上的“三雕”艺术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这些不仅昭示着古代匠人技艺的高超,也在以“影象”诉说着擞商昔日的辉煌、擞州先民对艺术美的不懈追求。
如果往歙县城南紫阳山麓访古寻幽,很自然地会想及朱熹的父亲朱松年轻时曾在此捌苦攻读。也会联想到朱熹这位故里在徽州的大儒,常于文未署以“新安朱熹”“紫阳朱熹”的落款的故事。显示了他浓郁l的故里情怀。朱熹不仅以“理学”,而且也以文学名世。眺望山下澄澈的练江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采”的诗句.会立即浮现于我们的脑海中。朱熹的《诗集传>,不仅为历代学人所重视,而且至今也还是读者打开《诗经》这座文学宝库门锁的一把钥匙。
歙县城内建有陶行知纪念馆,身临其境,缅怀伟人,可能进一步体悟到这位人发教育家的爱国忧民情怀、尊师重教理念及其“捧着一颗。采,不带半根草去”的案高品质。歙县城墙外酌小花圃中立有乡贤刘和珍的雕像,伫立其前.从其眉宇问可以看到她流露出的为革命事业勇往直前、英勇馥身的不屈精神。在。怀景仰“同时,也会联想到鲁迅先生为悼令、赞颂烈士而撰写的名文《记念刘和珍君》。
由歙县北行,可以驱车去绩溪上庄参观胡适故居。在这幢普通的徽派民宅中,通甚参观口斤讲,畿们可以知晓恩母的关爱与严教。从小立定志向.是后来胡适之所以成材的关键。穿着布鞋唐装的少年甚月适从上庄起步,走出徽州,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成了举世公认的学者。他的诗文名篇。为一代代学予所传诵,他所植导的“徽骆驼”精神,正在众多后人身上得到弘扬。
农闲季节,在千年古村落的戏台上,历史悠久而别具特色的徽剧还在上演。博物馆与纪念馆中,珍藏百许多新安画派的绘画书法佳作,等待着知音去观赏。还有齐云山的摩崖石刻、太白棱畔的新安碑圈、文人钟情于徽墨歙砚的轶事、新安江上的渔歌、通往域外的擞商古道、尘封数百年而现身于现代的徽I州文书二行走在徽硝的土地上,时时能感受到擞州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它的博走特深。深入擞州衔市村镇,更能看到今日处处欣欣向荣的景象。瞧,一条在建的、建成后两小时靛能到达杭州高速公路,,正在向前延伸。
18.在作者笔下,徽州具有哪些特点?请进行简要概括。(4分)
19.为什么说有关李白的传说为徽州山水注入了“灵性”与“韵味”?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20.本文结尾一段既写到了徽州的文化古迹,也写到了徽州今日已在建设的高速公路。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4分)’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从徽州秀丽的风景,引出了李白与徽州山水不解的情缘。李白在这里不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就是李白赞美徽州风景如画的诗句。
B徽州的民居、宗祠、牌坊、书院虽然经历了历史的变迁,有的至今依然恢宏壮丽,有的则已有所残缺,但我们仍然能从它们身上看到当年微离的辉煌和徽州祖先对艺术美的不铎追求。
C.文章引用李白、朱熹、陶行知等人著名的诗句和言论,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表现了所引诗句的作者爱国忧民的情怀,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胡适所提倡的。“徽骆驼”精神,正是由他自己实践过的从小立定志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徽州代代相传,直至现在仍在弘扬.已成为徽州文化酌精髓和代表。
E.文章最后一段还略写了一系列表现徽州文化的事例,为前文的详写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行文上,有详有略,跌宥变化,很自然地引出了对今日徽州面貌的叙述,引导读者去展望徽州的明天。答[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露珠
周代进
(1)深秋的清晨,踏着淡雾,走进市郊的田野,准备晨练。不一会,便发现自己的裤脚上有一些潮湿,这才意识到,田野的草上尽是露水。
(2)我蹲了下来,好奇地审视着一棵小草上发亮的小东西。绿绿的小草,两片长叶一片小叶,长叶的叶尖上各垂吊着一滴露水,像是小草用劲生长而冒出的汗珠,如同农民们顶着烈日在田头劳作时脸上渗出的那样,圆圆的,晶莹剔透。于是,我感叹大自然的杰作,想象着大自然将那些人类反复弄脏的污水塘中的水、污水河中的水以及土地中睡着的水,用怎样无声的呼唤和无声的拍打,将它们一个分子一个分子地唤醒,一个分子一个分子地动员到空中,超凡脱俗,成为露的志愿者,并随缘组合成一个一个的分子团,吊挂在草尖上、树叶上,小草小树顿时像戴上了晶莹的项链,变得赏心悦目、楚楚动人。远远看去,无数颗露珠在田野汇成一片水晶珠玉的海洋,它们借助张力在一脸嫩绿的草尖上撒娇,将草尖热含在嘴中,犹如多情的少女正在亲吻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我用心体会着它们之间的言笑和他们的轻轻吟唱。我听到了小草在露珠的滋润中一齐生长发育的声音,就像当年我们高考的考场上一片安静,只有写字的“唰唰”、“唰唰”的声音一样;就像我每日晨练使劲时,骨头的关节咔咔作响一样。我一下子意识到,周围充满了音乐,一种莫名的美妙的音乐,一种大自然发出的、催促世界万物生长奋进的爱的音乐。
(3)太阳升起,晨练归途,再来寻找刚刚欣赏过的那小草上的露珠时,露珠已无影无踪,不知它们都去了哪里?或许它们已修成正果,沿着一缕缕阳光升腾到了天堂,汇聚成了头顶那一朵淡淡飘逸的云;或许刚才的那一阵风把它们统统接走了,启程到了别的正在夜晚、有小草小树需要滋润的地方;或许,不是风带走了它们,而是我打扰了它们,它们害羞地跑走了,跑出了一阵微微的温情的风;更或许,它们为了躲避人类浮躁与喧嚣的尘埃,像候鸟一样飞走了……
(4)我突然为我看过的那两颗露珠以及千千万万颗露珠的消失而有些伤感。我不知道这世界上是露珠多还是人口多。我莫名地想起我们的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他们如今都在哪里?刚刚飘去的、再难找回的那些露珠,莫非正是他们的身影;不仅他们,若干年后,今日的我以及千千万万的赏露之人,势必也将如同一滴草尖上的露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一群晨练人的眼皮底下,不声不响地飘向天涯海角……
(5)一滴露珠,便如一段人生。难怪自古就有“人如朝露”一说呢。但我想,即便是露珠,我也要力争纯洁不染,一心滋润草木。誓不让自己空飘忽、染尘埃。
(6)那些露珠都悄悄地飞走了,但它们在草尖上的那份热情、那份晶亮、那份微笑,却
始终珍藏和烙嵌在我的心里。它们在黑夜中那份宁静的情操和对草木的慈爱,那份在草尖上荡着秋千的惬意,那份为云、为雾、为雨的顺势而为的心态……它们没有雨的泛滥,也没有雾的散漫,更没有云的那种高高在上的随意,它们用心滋润着世界万物,一辈子凝心聚力地只做这一件事,默默地来,默默地去,没有辉煌,鞠躬尽瘁。虽然,它只是一个很
小的、一吹即落、一触即溃的水珠,但却浓缩着世间最珍贵的宁静、纯洁和善良……真的希望露珠的这一切能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我被一颗露珠同化,被它的品质同化。
(7)人们都说“荷”出污泥而不染,难道“露”不也是吗?!
14.第二段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去描绘露珠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它们为了躲避人类浮躁与喧嚣的尘埃,像候鸟一样飞走了。
(2)真的希望露珠的这一切能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我被一颗露珠同化,被它的品质同化。
16.作者为什么说“我突然为我看过的那两颗露珠以及千千万万颗露珠的消失而有些伤感”?(4分)
答:
17.综观全文,“露珠”具有哪些特点与品质?文章以露珠为题有什么寓意?(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怀旧的成本
韩少功
⑴房子已建好了,有两层楼,七八间房,一个大凉台,地处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由于我鞭长莫及无法经常到场监工,停停打打的施工便耗了一年多时间。房子盖成了一个红砖房,也成了我莫大的遗憾。
⑵在我的记忆中,以前这里的民宅大都是吊脚楼,依山势半坐半悬,有节地、省工、避潮等诸多好处。墙体多是石块或青砖组成,十分清润和幽凉。青砖在这里又名“烟砖”,是在柴窑里用烟“呛”出来的,永远保留青烟的颜色。可以推想,中国古代以木柴为烧砖的主要燃料,青砖便成了秦代的颜色,汉代的颜色,唐宋的颜色,明清的颜色。这种颜色甚至锁定了后人的意趣,预制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似乎只有青砖的背景之下,竹桌竹椅才是协调的,瓷壶瓷盅才是合适的,一册诗词或一部经传才有着有落,有根有底,与墙体得以神投气合。
⑶青砖是一种建筑象形文字,是一张张古代的水墨邮票,能把七零八落的记忆不断送达今天。
⑷大概两年多以前,老李在长途电话里告知:青砖已经烧好了,买来了,你要不要来看看?这位老李是我插队时的一个农友,受托操办我的建房事宜。我接到电话以后抓住一个春节假,兴冲冲飞驰湖南,前往工地看货,一看竟大失所望。他说的青砖倒是青的砖,但没有几块算得上方正,一经运输途中的碰撞,不是缺边,就是损角,成了圆乎乎的渣团。看来窑温也不到位,很多砖一捏就出粉,而且砖色深浅驳杂。
⑸老李看出了我的失望,惭愧自己的大意,很不好意思地说,烧制青砖的老窑都废了,熟悉老一套的窑匠死的死了,老的老了,工艺已经失传。他买的这窝五花仔,还是在邻县费尽了口舌才请窑匠特地烧出来的。
⑹老工艺就无人传承么?
⑺他说,现在盖房子都用机制红砖,图的是价格便宜,质量稳定,生产速度快。红砖已经占据了全部市场,凭老工艺自然赚不到饭钱。
⑻我说,那就退货吧。
⑼他更急了,说退货肯定不行,因为发货时已经交了钱,人家吃到肚里的钱还肯吐出来?
⑽建房一开局就这样砸了锅,几万块砖钱在冒牌窑匠那里打了水漂。我只得吞下这口苦水,只得权宜变通,分付工匠们拿这些砖去建围墙,或者铺路,或者垫沟。
⑾我记得城里有些人盖房倒是在采用青砖,打电话去问,才知道那已经不是什么建筑用料,而是装饰用料,撇下运输费用不说,光是砖价本身已经让人倒抽一口冷气。我这才知道,怀旧是需要成本的,一旦成本高涨,传统就成了富人的专利,比如穷人爱上了富人的红砖之时,富人倒爱上了穷人的青砖;穷人吃上富人的鱼肉之时,富人倒是点上了野菜;穷人穿上了富人的皮鞋之时,富人倒是兴冲冲盯上了布鞋……市场正在重新分配趣味与习俗,让穷人与富人在美学上交换场地。
⑿我曾经在一个座谈会上说过:所谓人性,既包含情感也包含欲望。情感多与过去的事物相联,欲望多与未来的事物相联,因此情感大多是守旧,欲望大多是求新。比如一个人好色贪欢,很可能在无限春色里见异思迁——这就是欲望。但一个人思念母亲,决不会希望母亲频繁整容千变万化。即使母亲到手术台上变成个大美人,也纯属不可思议,因为那还是母亲吗?还能引起我们心中的记忆和心疼吗?——这就是情感,或者说,是人们对情感符号的恒定要求。
⒀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包括旧的礼仪,旧的风气,旧的衣着,旧的饮食以及旧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我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一个个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
⒁然而,人终究是人。人的情感总是要顽强复活,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冬眠的情感种籽破土生长。也许,眼下都市人的某种文化怀旧之风,不过是商家敏感到了情感的商业价值,迅速接管了情感,迅速开发着情感,推动了情感的欲望化、商品化、消费化。他们不光是制造出了昂贵的青砖,而且正在推销昂贵的字画、牌匾、古玩、茶楼、四合院、明式家具等等,把文化母亲变成高价码下的古装贵妇或古装皇后,逼迫有心归家的浪子们一一买单。
⒂对于市场中的失败者来说,这当然是双重打击:
⒃他们不但没有实现欲望的权利,而且失去了感情记忆的权利,只能站在价格隔离线之外,无法靠近昂贵的母亲。
14、作者为什么对青砖情有独钟?请简要分析。
15、“把文化母亲变成高价码下的古装贵妇或古装皇后,逼迫有心归家的浪子们一一买单。”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16、第⑿段引述作者在一个座谈会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17、作者认为房子盖成了红砖房是“莫大的遗憾”,也有人认为这是时代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屋檐
钟成才
⑴椽檩瓦栋这些名称是民间常用的教育孩子的教材。你一上学堂读几年书,在路上不提防好事者从斜刺里伸出一只手拽住你的胳膊,人家要考你这些字。我小时侯被拦考过,当然考的也有别的内容,而且大部分是生僻的,有些字至今也没有弄懂,比如“井”字中间加一点,说是表示石头落井,象声词,这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各地风俗不同,说话都以“本地系统”为主,民间创造的字词句总是充满魅力。如“屋檐”,在我的故乡称为“栋尾”。屋顶边角的部分都是“尾”。栋尾,顾名思义即瓦栋的尾巴,似乎比“屋檐”更形象贴切些。屋顶总是有欲盖弥彰之势,而且民房大多是泥墙,如果没有这“尾巴”,房子挡不住风雨冲击,一场大雨剥蚀,足以让泥墙崩塌,百年基业怕是难以为继。“栋尾”意义类似于牛的尾巴。但没尾巴的牛影响不到生计;没有栋尾的房子那不是普通的残缺,而是道义上的死亡。
⑵就建筑本身而言,屋檐是被利用的产物,从属于建筑学的范畴。建筑材料发达了,摩天大厦主体柱形梯形很少有在天顶盖凸出于边沿的屋檐。俗话说,别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现代建筑物已经让这俗话成为化石。现代建筑物是矿物凝结的巢穴,它们不怕雨,屋檐萎缩了,不管该建筑物看上去如何金碧辉煌,它永远是一只被剪了尾巴而伤残了体魄的鸡仔,奔跑在另外一条没有雅致韵味的水泥道上。从造型上看,传统的屋子,屋檐绝不是简单的三角几何的累赘,而是屋子的裙摆,是它的神韵所在,给房子增添了三分精神。屋子给泥墙撑伞,泥墙给屋子撑腰,互利互惠,相得益彰。这是一种互为牵制达成共生平衡的美。这是表面的。而它的隐含的意义远大于建筑学上的意义。
⑶当你在流浪途中需要别人的屋檐的时候,并且能找到屋檐,“低头”就是你的门票,你得到的是庇护和关怀。这在乡村还活着,乡村会收留那些需要屋檐的人的造访,假如你流落乡村而不是流浪在城市,这是你的造化。
⑷在乡下,在大雨来临的时候,破屋檐或过之或不及,急急忙忙而不可得,只能借助近处虎蹲之势的岩石,取其歪斜向外伸展的部分权为“屋檐”,这也是应急之妙。那时侯不是低头的问题,而是找不到能让自己低头的屋檐。即便有个低矮的屋檐,蛛网蒙尘,也胜过遥远的天堂。
⑸平常的时候,奇岩怪崖成为路人眼中的冰冷坚硬的风景,是传说中鬼怪出没的地方,但谁能估计到几万年几百年以来,有多少生命得到它的亲抚?我每每发现巨岩之下岩鼠攀爬的路径,小虫子吹砂的窝点,以及一些无家可归的动物歇夜的痕迹。而这一道道屋檐非岩崖堪比,这好比莺雀装备了苍鹰的翅膀,护墙有余,明显的宽阔。
⑹前些日子,我一次外出,时近午夜,途中狂风肆虐,飞沙扬尘,空中撕开几道耀眼的闪电,迅雷震荡,各路灯火立时熄灭,豆大的雨点敲着路面冒起一层水雾,车灯映衬出周围浓墨一般的黑。我发现路边有座旧式民房,遂跑到屋檐底下,大雨即倾盆而下,还好这样巧。我突然感到屋檐的温暖和可爱。我相信几十年的光阴里,或秋行夏令,或冬行春令,难免风雨无常,总有缺少雨具的路人,进屋不方便,赶路又不合时宜,就可以在屋檐底下得到一点便利。而且,身后可能有一个小窗子,让我们嗅到特别的气味,里面应该是个卖糖饼酱醋香烟火柴的店铺。这地点莫非是乡民的娱乐聚会的场所?谈论妖魔鬼怪吗?还在更小的村庄,我见过屋檐底下摆放着条石,方便人们就座,场所虽然不是城市茶吧酒吧那样讲究铺张和蓄意,但是很踏实和随意。在那儿躲避风雨,抽一支烟,放松一下手脚,也是很闲适和安静的,其间似乎有点逍遥的趣味。
⑺多好的屋檐,没有屋檐的房子那叫房子吗?我的心中随即产生一种对屋主的感激之情。
⑻雷声隆隆,雷雨不停,还可以隐约听到相当远的地方有几道汽车防盗器不安分的声音。
(选自《散文》2006年第12期,有删改)
19.“没有栋尾的房子那不是普通的残缺,而是道义上的死亡。”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答:                                   
20.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凸显“屋檐”的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21.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互为牵制达成共生平衡的美”,试结合全文内容具体阐述。
答:                                   
22.品读《屋檐》,读者想见的不仅仅是乡村传统意思上的屋檐,还有那渐近渐远的乡情乡趣,更有那日渐缺失却弥足珍贵的人间真情。据此,有人说本文角度新颖,立意深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