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ㅤㅤ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ㅤㅤ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
ㅤㅤ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ㅤㅤ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ㅤㅤ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ㅤㅤ(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材料三:
ㅤㅤ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ㅤㅤ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ㅤㅤ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
ㅤㅤ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助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4.0"》,《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
(1)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因为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3)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世纪的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电视传送天线把大量能量泄漏到太空里。随后,电视传送天线开始慢慢被卫星所取代,卫星把信号发射到地面上,由电缆进行传输。可能有一些好奇心很强的外星人正在寻找地球上的智能生命迹象,也许不久后我们就能看到它们。
城市产生的光污染或许也泄漏了我们存在的迹象。由法国巴黎默东天文台的吉恩·施奈德(Jean Schneider)领导的一个天文学家科研组成员说:“从遥远的星际进行观测,它们或许能为外星人提供一些地球上存在一种高科技的迹象。”他们在即将发表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的论文中表示,也许我们应该在地外行星上寻找类似的光。
然而要发现这种光源并非易事。因为即使我们产生的所有电流都被用来生成光,它的亮度仍比地面反射的阳光昏暗数千倍。据施奈德的科研组估计,要想在一颗围绕距离地球相对较近的恒星(据说距离地球大约是15光年)运转的行星上发现这种规模的大量人造光,他们需要一个集光区的面积是1.5平方公里的望远镜阵列。
外星人从遥远的星际进行观测,或许会追踪到我们在地球上出现的迹象。化学物质——氯氟碳化合物具有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线的能力,即使大气层里只存在万亿分之几的这种物质,人们也能观测到它们。氯氟碳化合物并不是自然产生,因此在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转的世界发现这种物质,将是证明那颗行星存在外星技术的好证据。
哈佛大学的利萨·卡尔特尼格(Lisa Kaltenegger)表示赞成上述观点,她说:“氯氟碳化合物是寻找高级文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想法。”但是要想发现这种物质,他们可能需要特别灵敏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的灵敏度甚至要比美国宇航局的“类地行星发现者(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号和欧洲航天局的“达尔文”任务使用的望远镜的灵敏度还高。“达尔文”任务使用的望远镜是目前正在设计的最先进的望远镜。卡尔特尼格表示,“在不久的未来利用红外望远镜阵列寻找外星生命”的想法或许非常可行。
当然,谁也不能保证会有外星文明把氯氟碳化合物释放到它们的行星大气层里。过去几十年氯氟碳化合物对地球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目前全球已经禁止生产这种物质。因此随着时间流逝,这种物质会慢慢从大气层里消失。卡尔特尼格想弄明白:“是否所有智能文明都会犯同样的错误?”下列对氯氟碳化合物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氯氟碳化合物有吸收大气层里万亿分之几的特定波长的红外线的能力。 |
B.氯氟碳化合物曾对地球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产生了光污染。 |
C.氯氟碳化合物是人为产生的,会对地球臭氧层造成破坏的一种物质。 |
D.氯氟碳化合物是存在于地球大气层和臭氧层中一种非常稀少的、能产生光的一种化学物质。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的光或许会产生光污染,但另一方面它们或许能为外星人提供一些地球上存在一种高科技的迹象。 |
B.外星人要想在一颗围绕距离地球相对较近的恒星运转的行星上发现人造光,需要一个集光区面积是1.5平方公里的望远镜阵列。 |
C.可能有一些好奇心很强的外星人正利用传输信号的电缆寻找地球上的智能生命迹象。 |
D.利用氯氟碳化合物寻找外星高级文明只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想法而已。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在地外行星上寻找到类似电流生成的光,或许就能发现外星智能生命迹象。 |
B.利用特定波长的红外线可以观测地外行星是否存在氯氟碳化合物。 |
C.如果在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转的世界发现氯氟碳化合物,也许就可以证明那个行星存在外星技术。 |
D.外星文明也会把氯氟碳化合物释放到它们的行星大气层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容忽视的微细尘埃
尘埃无处不有,虽然它们的个体很小,但汇聚起来的威力却不小。据记载,北美大陆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地一次尘暴中,狂风将美国平原的泥土大量向东吹去,有难以估计的牲畜被尘埃窒息而死。尽管如此,尘埃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悬浮在大气中的尘埃粒子,能够将太阳光中的较短光柱拦截,使其进行有规则的发散,这样,才会使天空呈现蔚蓝。太阳升起和降落时,由于阳光穿过较低层空间,空气中尘埃密度大,并伴有水汽,可以吸收反射阳光中的黄色和红色部分,因此,这时看到的太阳呈现橙色、红色和黄色。气象学家指出,在降雨时,每一个雨滴都必须有一颗尘埃参与,以它作为核心,水汽在其周围凝结,形成云、雾,再由云层形成雨点。若是纯净的空气中没有尘埃的存在,水分子无所依附,就不能形成雨滴降落。此外,阳光在射向地球的时候,因受到尘埃的吸收和反射,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得到适量的光照,以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要。
现代科学发现,有的尘埃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被称作“尘炸”。据分析,能够产生尘炸的物质有粮食粉尘、砂糖、奶粉、咖啡、金属粉末等。物质发生爆炸,是一种剧烈的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的速度与反应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物质分散的越细,颗粒越小,它的表面积就越大。与具有固定面积的物质相比,接触空气、吸附氧分子多,氧化和放热的过程都很快,反应性能就更活泼。当其中的某一质点被火点燃,就会发生连锁反应,产生爆炸。此外,易爆尘埃的颗粒越细、浓度越大,它所产生的爆炸力就会越强。当粉尘含量低于大气含氧量一半时,就不会引起爆炸。物质形成“尘炸”,还和诱因、速度等因素有关。产生“尘炸”的诱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摩擦冲击以及电器设备或静电产生的火花。
随着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人们发现尘埃已经成为一种危及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污染物。流行病学家对尘埃进入人体后的机理进行研究后指出,人们在呼吸时,每次大约要吸入50万个浮游微粒。这些微粒进入人的身体后,可以一直进入肺部深处,并作为经常性刺激物留在那里,它会导致发生炎症,产生粘液,使人呼吸困难,甚至导致死亡的发生。除此之外,浮游微粒还可以向肺部传送化学污染物,而且在传送过程中,可以加速一种叫做游离基的有害物质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加剧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进入人体的浮游微粒尘埃,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汽车尾气及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化学成分。资料表明,在我们生活环境内排放的浮游微粒70%来自人为因素。另据调查,哮喘病、肺炎、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都与浮游微粒的增减有关。下列对尘埃的积极作用的理解,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天空呈现蔚蓝是太阳光中的光柱受尘埃拦截的结果。 |
B.每一个水分子中有一颗尘埃,才能形成云、雾,最后形成雨滴。 |
C.空气中的尘埃密度变化使太阳颜色发生变化。 |
D.尘埃能够吸收和反射射向地球的阳光,使地球上的生物得到适量的光照而成长。 |
下列对第三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们生活环境内排放的浮游微粒70%来自工业废弃物、汽车尾气等人为因素,因而可以采取措施,加强治理,减轻浮游微粒的危害。 |
B.空气中的浮游微粒进入人体肺部后,就使人体发生炎症,甚至导致生命的终结。 |
C.浮游微粒在向人体肺部传送化学污染物的过程中会快速产生一种有害物质——游离基。 |
D.人们发现,在现代城市中危及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污染物就是尘埃。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电器的维护保养,防止摩擦起火是防止“尘炸”的一种有效方法。 |
B.只要粉尘含量超出大气含氧量一半时,就会发生爆炸。所以,我们要随时测量粉尘含量是否超出大气含氧量的一半。 |
C.在容易产生“尘炸”的厂房车间内,配备足够的通风设备,可以降低尘埃的浓度,从而防止“尘炸”的发生。 |
D.如果我们通过治理,能够有效地减少空气中浮游微尘的含量,就能降低哮喘病、肺炎、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
阅读下面一篇科普文,完成问题。
神奇的极光
曹冲
在我国的古书((山海经》中有极光的记载。书中谈到北方有个神仙,形貌如一条红色的蛇,在夜空中闪闪发光,它的名字叫烛龙。关于烛龙有如下一段描述:“人面蛇身,赤色,身长千里,钟山之神也。”这里所指的烛龙,实际上就是极光。
极光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伊欧斯一词。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的化身,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是太阳神和月亮女神的妹妹,她又是北风等多种风和黄昏星等多颗星的母亲。极光还曾被说成是猎户星座的妻子。
极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天气现象,它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
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晾望夜空,常常见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极光。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弧;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出光的话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板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11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戍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戍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
极光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还是个无线电现象,可以用雷达进行探测研究,它还会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有人还说,极光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极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极光还可以影响到气候,影响生物学过程。当然,极光也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解开的谜。试概述极光形成的原理。
简要分析下面两个语句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1)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话剧。
(2)好家伙,一下予变成了万花筒啦。标题为什么要用“神奇”一词来修饰“极光”?
丝瓜有了思想季羡林
①今天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量活力与生机。
③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
④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⑤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102岁的老太太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⑥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⑦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⑧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
⑨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摘自《季羡林散文精品集》文章第②段说“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第③却说“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的变化?
文章从丝瓜秧写起,写了丝瓜的开花和结果,引起作者的关注和兴趣,文章特别写了“我”的三次担心,三次释然,文章这样处理起到这样的作用?
第⑧段作者说“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请联系全文分条谈谈作者这样思考的事实依据
国学大师季羡林已于7月11日病逝,想想他的生平,读读现在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后的治学和人生有怎样的启迪,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7月22日8点我国长江流域将出现日全食。太阳物理专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颜毅华告诉记者,虽然我们有了空间望远镜、日冕仪等先进手段,但对研究太阳而言,日全食仍是无可取代的“天赐良机”。早在两年前,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就选定了浙江安吉、江苏苏州、安徽铜陵等多个点,作为本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基地。那么,日全食时到底能做怎样的科学观测?会有什么样的科学发现?
日全食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月亮会把太阳整个挡住。“虽然人类可以制造人造日食,但要离太阳那么近、那么大面积地挡住太阳,却是无能为力。”颜毅华说,太阳的光球层比日冕亮一百万倍,只有月亮完全挡住太阳时,日冕才能被各种仪器更清晰地观测到。“如果利用空间望远镜,还可以看到更黯淡的外日冕。”同时,当月亮挡住太阳时,处于全食带中的大气层就接受不到阳光,消除了大气散射的影响,我们就能清楚看到平时看不见的太阳大气的形态。
观测日冕说起日冕,它和人类的关系可就密切了:日冕中有许多太阳活动,比如耀斑、日饵、太阳物质抛射、冕震等。这些对地球的气候、磁场、无线电通讯都会产生影响。去年新疆、甘肃日全食,科学家就意外地拍摄到了一次日饵爆发的过程,这对研究太阳表面活动的动力学过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尤其令天文学家关注的是太阳大气中的阿尔芬波。1942年,瑞典物理学家阿尔芬在对太阳黑子的研究中发现了太阳中电离气体的磁流体波,现在称之为阿尔芬波。天文学家认为,太阳表面掀起的磁流体的汹涌“波涛”中,应该普遍存在阿尔芬波,这是解释表面温度只有几千摄氏度的太阳等离子体如何产生温度高达上百万度的日冕大气的一个关键。“去年有两篇发表在美国《科学》上的文章,都是讨论这个问题的。”颜毅华说,这次日全食的食延过程长达5分多钟,是观测太阳低层大气中阿尔芬波行为特征的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国内科学家是第一次进行这类尝试,希望能有所收获。
除此之外,通过对冕震现象的研究,还可以测量日冕中的磁场、了解日面局部活动区的内部结构,这对于研究太阳活动区的起源和演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天文学家们还将对日全食期间太阳上氦D3在太阳谷年的绝对亮度进行探测,结合过去的探测结果,以研究太阳的长周期物理规律。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有了空间望远镜、日冕仪等先进手段,但对研究太阳而言,日全食仍是无可取代的途径。 |
B.当月亮挡住太阳时,处于全食带中的大气层就接受不到阳光,消除了大气散射的影响,我们就能清楚看到平时看不见的太阳大气的形态。 |
C.耀斑、日饵、太阳物质抛射、冕震这些全部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气候、磁场、无线电通讯都会产生影响。 |
D.太阳表面掀起的磁流体中普遍存在的阿尔芬波是解释表面温度只有几千摄氏度的太阳等离子体如何产生温度高达上百万度的日冕大气的一个关键。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09年7月22日长江流域可以看到日全食,其他地区能看到日偏食,离长江越远看到的被食掉的就越小。 |
B.人类也可以制造人造日食,而月亮可以把太阳整个挡住形成日全食,这两种现象的效果是一样的。 |
C.天文学家认为,太阳中电离气体的磁流体波能使表面温度只有几千摄氏度的太阳等离子体产生温度高达上百万度的日冕大气。 |
D.研究太阳活动区的起源和演化的有效途径是测量日冕中的磁场,了解日面局部活动区内部结构。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外日冕比日冕黯淡,所以人们只有在白天利用空间望远镜才能观察到。 |
B.我们要想清楚得看到平时看不见的太阳大气的形态,只有选择日全食时,因为这时处于全食带中的大气层就接受不到阳光,消除了大气散射的影响, |
C.7月22日8点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的日全食,将成为国内科学家首次观测太阳低层大气中阿尔芬波行为特征的重要机会。 |
D.可以用日全食期间太阳上氦D3在太阳谷年的绝对亮度来研究太阳的长周期物理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