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加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稀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2)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归朝欢
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1.上阕词人描写了景物,抓住了,组成了一
幅江南水乡冬日晨景图,“”为写景之总括;“
为转笔,由写景转写旅人。
2.下阕词人转入抒情,“”表现词人厌倦羁旅行役,“
”表现词人思念故乡亲人。
3.全词结构匀称完整,以写法见长,词意的表达不冗不蔓,
由景到情的发展极其自然,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水平。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日三首(其一、其二)
秦观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 青虫相对吐秋丝。
[注]①邗沟:邗江②菰蒲:水生植物③月团:茶饼④瀹:yuè煮
1.这两首诗内容与写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请细读之后,一一找出。
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不少于三处)


两首诗的不同之点(不少于三点)


2.第一首三、四句,先设“疑”,后解“疑”,暗示了

3.第二首一、二句,写了二个细节,一是二是,说明
主人
4.请给这两首诗各拟一个题目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李纲官至宰相,因反对媾和,力主抗金被贬谪武昌。箱:通“厢”,仓禀。
1.这首诗实非写牛,而是诗人自喻坎坷和辛酸。“牛”为何而“病”?“力尽筋疲谁复伤”
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三、四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病牛”的什么精神?

3.就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作一点浅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戏为六绝句(其二)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王杨卢骆”是指初唐四个诗人。这四人合称为“”。
2.“轻薄为文”是什么意思?

3.“尔曹”是指那些对“四杰”的人,“不废江河万古流”
来比喻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横塘路:贺铸作此词的地方。
锦瑟华年:指美好的青春时期。蘅皋: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1)、词中“彩笔”指文学家的生花妙笔。“彩笔新题断肠句”,词人将“彩笔”与“断肠”并列,有何意味?
答:

(2)、这首词的末尾三句,历来为评论家所推崇、赞叹。试分析这三个比喻运用的妙处。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