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
B. |
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
C. |
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
D. |
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甫一开始:"甫"读作pǔ 意思是"刚刚" |
B. |
告罄: "罄"读作qìng 意思是"尽" |
C. |
乏人问津:"津"读作jīn 意思是"路" |
D. |
憨态可掬:"掬"读作jū 意思是"令人喜爱" |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APP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VR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抬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
B. |
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 |
C. |
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 |
D. |
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
(4)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
A. |
身不由己 |
B. |
感同身受 |
C. |
设身处地 |
D. |
身临其境 |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B. |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
C.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D.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
(6)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
B. |
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
C. |
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
D. |
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 |
B. |
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 |
C. |
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
D. |
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讲史的时空观
①古代小说与讲史各有门庭。小说家既可说今,也可道古,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讲史家却只能演述古事,如《三国演义》《新编五代史平话》。
②时空观不同是历史与文学最主要的差异。即使运用了想像,历史形象和事实也都必须建立在时间空间的坐标上。这个时空,是一个公共的、自然的时空,是惟一的,不可改变亦不可替代。而文学中的形象和事实,则被安排在一个特殊的人造时空——作品中。这个时空独立自存,与作品以外时空无必然关联。其中的事件,可以自为因果、自为起始与结束。历史则必须追问“灰姑娘嫁给王子以后”。讲史中的时空,是历史性的。小说中的时空则属于文学性,是作者创构的私有时空。正所谓:“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可对公共的、自然的时空予以压缩、扩大;亦可自我构筑一个时空,让事件在其中发展。有时也会借用一段公共时空,作为小说的历史场景。但这些时空是借用的,其时其地与所叙之事并无逻辑的、必然的有机关系。
③历史对小说没有限制性,却是讲史的叙述基础。讲史所述古事不能违背公众客观的历史认知。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基本的历史进程,为社会中人所共同认知。讲史必须为这个公共的、自然的时空服务,不能让张飞大战岳飞。
④讲史常只能讲一段时间中的历史,但历史并不因所讲史事结束而终止。中国的讲史对空间缺乏应有的关注,不曾考虑历史也可以用“共时性”的空间布列来说明,而是惯用以时间瓦解空间布列的方法来说明历史。具体体现在常运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意象。例如三分、五代等空间上分裂抗衡的局面,讲史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把它时间化。分立的空间,被束成一条时间线,它在某些地方分散了,但散开的丝缕不久又合拢,线仍是一线。
⑤这时,时间是线性的、连续的。依此时间观,讲史者事实上进行着与正统史学家完全一样的历史叙述工作。讲史,比以纪传体为主要叙述形式的正史,更严格地采用了编年叙述的方法。(选自《读书》龚鹏程《讲史的门庭》,有删节。)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家既可说今,也可道古,不受自然时空的限制,所以小说中的事件可以跨越历史时代,也可以浓缩在历史上的某一天。
B.《西游记》借用“唐朝”这段公共时空作为小说的历史场景,但小说所表达的内容与唐王朝的历史并没有必然的有机关系。
C.历史是讲史的叙述基础,讲史必须尊重史实;讲史者纵然再同情蜀汉,也不能把三国的历史讲成蜀汉统一了中国。
D.中国的讲史者事实上进行着与正统史学家完全一样的历史叙述工作,也就是说讲史者与正统史学家的工作性质其实是一样的。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我们读书,应当像蜜蜂酿蜜那样,(a)上下五千年,各类文化科学知识都可涉猎。知识的组成犹如埃及金字塔,基础愈广、愈厚,金字塔便可修筑得愈高、愈牢。你的学习成就所能达到的高度,最终决定于基础所能支撑的限度。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举世公认的博大精深的科学巨著,而支撑这部鸿篇巨著的基础则是数以万计的图书,文献以及各种资料。马克思本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家,而且精通哲学、历史,酷爱文学、数学,对法律、军事、外交、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也都有较深的了解。这正如他自己所说:“世界的一切在我都不生疏。”(c)我们所以强调广读博览,还因为各种知识本身都是互相渗透、相互联系的。(d)(e)这些话,乍一听起来,似乎不合情理,但细想起来,又在情理之中。在你做某项工作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很可能在另一件事上受到启发,使你茅塞顿开,眼前又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f)(g)读书也一样。当对某本书中的某个问题钻不透时,不妨把它放一放,看点另外的书刊,也许会从中受到启迪。(h)(i)因此,我们应力求多读一些书,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文中(a)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是(2分)
A.积年累月 | B.广取博收 | C.去粗取精 | D.博闻强志 |
文中(c)处填入内容最恰当的是(2分)
A.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位博学多闻又取得极高成就的人 |
B.马克思的极高成就正是建筑在这样雄厚基础之上的 |
C.金字塔的高大正是因为有了深广厚实的基础的缘故 |
D.《资本论》这座智慧之宫就是建筑在这样雄厚的基础之上的 |
阅读小说《残页》,完成下面题目
残 页 谢友鄞
半个世纪前,东北民主联军①一位长官,在警卫簇拥下逛街,经过桥头茶馆、水陆货栈、车马皮铺、牛羊杂碎老汤馆,在棺材铺前停下。长官招呼:“老板,生意兴隆?”开棺材铺的小老板脸吓白了!上游镇的棺材铺掌柜遇见一伙兵,问他买卖好,掌柜的谄笑道:“托长官的福,挺好!”掌柜的被一枪打死,尸体扔进河里,一直漂到下游,是小老板花钱求人把他打捞上来,埋了。
长官望着小老板,哈哈笑道:“老板,你是积德嘛。”小老板抹去满脸冷汗。长官问:“这里有一个寺庙书院?”小老板说:“严先生是院长。”长官说:“老板,领个路。”小老板弓着身,一路小跑,带长官来到后镇,古槐林环绕,僻静幽雅,严先生走出来。长官拱手,自我介绍道:“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治委员陶铸②,慕名前来,听听先生的课。”
陶铸圆脸,胡子拉碴,相貌粗犷却掩不住书卷气。他坐在最后一排,把军帽除去,端正地摆在课桌上,双手撑膝,腰身挺直。严先生登上讲台,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讲蒙族的曹雪芹——尹湛纳希的巨著《泣红亭》;讲蒙族的百科全书《青史演义》;讲尹湛纳希的家乡,辽西瑞应寺内,设四大学部:哲学学部、时轮学部、秘咒学部、药王学部。时轮学部编撰历书,托布丹宁布是清末著名的天文历法学家。清廷钦天部门计算的时间,委托瑞应寺计算。药王学部研究蒙药。寺内有各种医疗器械、模型,各种族人类的骷髅、骨骼。学生每天都要摸骨头,将人身上的206块骨骼,一块块反复摸,仔细观察,直到闭上眼睛,把任何一块骨头的碎片放在手里,能立即辨别出它是人体哪个部位的。蒙医多是喇嘛出生,喇嘛经过15年以上学习,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药士学位。蒙族人管喇嘛和蒙医叫“玛玛”,意思是不管你岁数多大,辈分多高,都比你大一辈,备受尊敬……
镇外传来隆隆炮声,老梁上的尘土簌簌飞落,这里是国、共两军拉锯地带。学识渊博的共产党首领陶铸先生,一动不动。枪声渐渐密集,吉普车开来了,警卫连长急得团团转,几次扒窗户向里张望,想闯进教室,忍住了。直到严先生宣布:“下课。”学子们刷地站起,目送客人先走。严先生陪陶政委走出教室,枪弹在头顶啾啾叫,弹痕缭乱汪汪蓝天,啪,一朵彩花爆炸,光芒耀眼。陶铸眯起眼睛,问:“你是蒙族?”严先生答:“汉族。”
陶铸怔了怔:“先生年龄?”
“22岁。”
书院里,战马昂颈嘶鸣,吉普车轰鸣抖颤,陶铸打绑腿的双腿噗地磕拢,收腹挺胸,向先生致了个军礼,钻进汽车……
棺材铺的小老板,现今82岁了。他告诉记者,为保卫寺庙学府,陶将军的士兵牺牲了许多,都是他亲手安葬的。至于严先生,死于“文革”。严先生从学校的4楼跳下去后,脸摔成一个肉饼子,还四肢撑地,向前爬了一段……半个世纪过去了,再向前,就是21世纪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注】 ①东北民主联军:由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组成。 ②陶铸(1908—1969),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文革”中备受迫害并付出生命。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残页”,意即残篇断简。小说取材于历史上一个并不起眼的瞬间、人物生平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片断,就具有“残页”的特点。 |
B.小说以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切入,陶铸逛街部分,叙事节奏快,寥寥数语,就把半个多世纪前东北小镇的时代和地域的特色传达给了读者。 |
C.插叙上游镇的棺材铺掌柜的遭遇,表现了两种军队的截然不同。陶铸“哈哈笑”,消除了小老板的惊惧和误解,因此小老板才抹去“满脸冷汗”。 |
D.对陶铸的描写细腻传神,外貌气宇轩昂而又温文尔雅,语言爽朗而又谦恭,形象地再现了人物的血肉、灵魂、性格和气质。 |
E.小说结尾补叙人物命运。结尾的文字与开头“半个多世纪前……”遥相呼应,写出了难以言说的沧桑和历史的穿透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
在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创立了“俗文学派”。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中国的俗文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因为正统的文学的范围太狭小了,于是“俗文学”的地盘便愈显其大。差不多除诗与散文之外,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在许多今日被目为正统文学的作品或文体里,起初有许多原是民间的东西,被升格了的,故我们说,中国文学史的中心是“俗文学”,这话是并不过分的。
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它是大众的,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为民众而生存。它多是口传的、新鲜的、粗鄙的。它的想象力往往是奔放的,并非一般正统文学所能梦见,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也非一般正统的文学的作者所能比肩,但也有种种坏处,如黏附着许多民间的习惯和传统的观念。
郑振铎先生的《中国俗文学史》出版后,从20年代那一帮进步文化战士们所信奉的进化论的世界观,进到以唯物史观的治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梳理中国文学史的进程与演变,论述了民间口传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和流传存在的价值,不仅在资料占有上无与伦比,而且在观点上自成一说,发人所未发,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上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他的民间文学——俗文学思想达到成熟的时期。
1958年出版的一部影响很大的《中国民间文学史》的一文写道:“民间文学是指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过程中所创造的口头文学。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它直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它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民间文学史应该是阶级斗争历史的反映,而《中国俗文学史》没有反映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民间文学史应该是现实主义发展与斗争的历史,而《中国俗文学史》却成了某种文学形式的延续的形式主义、唯心主义的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是一些地主阶级、小市民的庸俗作品的堆积,没有反映出我国民间文学史的真实面貌。被批判者与批判者的分歧点很多,涉及得也很广。八十年代初,俗文学的研究再次兴盛起来。特别是中国俗文学学会成立(1984年2月)以来,全国有志于俗文学研究的学者以民间的方式集合起来,尽管还没有被主流意识和机构所采纳,没有进入中文系的课堂,但关于变文、宝卷、子弟书、唱本等俗文学的研究著作已多有出版,即使有的著作不被大陆出版机构采纳,台湾和香港的出版机构也接纳出版,关于俗文学的研究论文和史料辑录,也开始受到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关注。总之,郑振铎开创的俗文学研究逐步地进入全面繁荣阶段。 (节选自吕微的《中华民间文学史》)
5.下列关于“俗文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俗文学是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B.俗文学的地盘愈来愈大。差不多一些重要的文体如:小说、戏曲、变文、弹词等都归属于俗文学。
C.中国文学史的中心是“俗文学”,所以许多原是民间的东西,都被升格了的,成为正统文学的作品和文体。
D.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俗文学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的。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俗文学是为民众而生存,为民众所创作,产生于民间。
B、俗文学的想象力往往是奔放的,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并非正统文学所能梦见,也非正统的文学的作者所能比肩。
C、它也有种种坏处,如黏附着许多民间的习惯和传统的观念。它多是口传的、粗鄙的。
D、20年代一帮进步文化者所信奉的进化论的世界观,进到以唯物史观的治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梳理中国文学史的进程与演变。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文学史》的根本点在于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它直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
B. 被批判者与批判者的分歧点很多,民间文学史应该是阶级斗争历史的反映,而俗文学史没有反映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
C.民间文学史认为:《中国俗文学史》是一些地主阶级、小市民的庸俗作品的堆积,不能够反映出我国民间文学史的真实面貌。
D.今天,俗文学研究开始受到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关注,因此,俗文学研究进入全面繁荣阶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
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5.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6.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7.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