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两篇短文,回答以下各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乃始就学

一蹴而就

就事论事

功成名就

B.结友而别

别来无恙

久别重逢

依依惜别

C.无以致远

勤劳致富

闲情逸致

学以致用

D.意与日去

去国怀乡

相去甚远

去粗取精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翻译: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事件。

理解:孙权认为吕蒙阅读面窄,建议他在学习经学之外,还要学点历史。

【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道这件事呢!

理解:鲁肃很晚才知道吕蒙有管理才干,吕蒙对此感到很失望。

【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理解:"才""学""志"关系紧密,"才"要依靠学习来增长,而学习的效果则与"志"有关。

(3)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初,遇 善治《老子》。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取材于《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 ,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 十一二。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取材于秦观《<精骑集>序》)

注:①[遇]指董遇,东汉学者。②[惩艾]惩治,惩戒。③[囊时]从前。

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如吕蒙所提"①   ",跟随董遇学习的人所说"②   ",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这需要人们立志勤学来解决。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秦观"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的经历,则进一步提醒人们   ③。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盂:古代的圆口器皿。②汤:热水。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两小儿日(     )
(2)日始出时人近(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下列各句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之禽:通“擒”,抓获
B.汝寡悔素:一向,平时
C.问其所欲:欲望
D.为良民卒:最终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
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1)而君寡者(2)以头地耳
(3)休降于天(4)长跪而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置人所鱼腹中 B.请广于君 C.劣得所 D.篝火

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在我国历史上,像唐雎那样出使不辱使命的人还有很多,请用一句话试举一例(人物、事情)(4分)

和桃源诗序【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解释下列各句划线的字。
(1)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2)饮其水皆寿。()
(3)至百二三十岁。()
(4)使武陵太守得至。()
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5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
下面句中划线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爱者甚(多)
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
是: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
是:
《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咏莲的有,咏牡丹的有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