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我是弟弟

梅子涵

       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本《月亮和六便士》。

       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

      这是一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的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

      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

      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

       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频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

       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

       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

《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

       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

       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

       他们就哈哈笑起来。

       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

“《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

       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

《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

       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

       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

       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

       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

(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作者对中学时书店经历的回忆和《星期三书店》情节的叙述,补写相关的内容。

书店的经历:我对橱架高处的外国书充满了向往——①                  ——下乡前我终于买了一套《静静的顿河》——②                  

《星期三书店》的情节:小女孩在书店总能遇到坐在沙发上看书的老人——老先生在书店缓慢地阅读历史书——③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原因不明地”在这里间隔反复,有什么作用?)

②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这句话看似多余,能否删掉?为什么?)

(3)文中的营业员阿姨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环境描写 人物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 记叙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读书最忌“死啃”
赵畅
①著名杂文家冯英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满族贵族,被任命为镇守荆州的将军。他痛哭流涕,誓不肯去。问他什么缘故,他说连关公也守不住的地方,我怎么守得住呢?与其将来失守获罪,不如不去的好。原来,满族贵族最先见到的汉文化是范文程身边的那本《三国演义》,努尔哈赤和他的将军们行军布阵,很多得益于这本书上的经验。他们把罗贯中笔下的关公奉若圣明,而关公是失荆州、走麦城时死的,此君不敢去守荆州,其原因大抵就在于此。
②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这位满族贵族,乃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其“死啃”书本,“只相信自己从书上读来的经验,看不到环境的变迁,看不到现实的变化”,故而把自己的思想禁锢起来,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③“死啃”书本,其实就与守株待兔者一样,迂腐可笑,更可悲可叹。忆起“空城计”是在马谡违抗命令、蜀军缺兵少将、司马懿大军突然来临的情况下发生的。身为主帅的诸葛亮,其时倘有半点惊慌,举止失措,便会造成军心动摇、土崩瓦解的局面。在“空城”的形势下,他的镇定自若、沉着冷静,他的特别布阵,竟令敌方以为城里定有伏兵,从而化解了一起必败的危局。兵不厌诈,“空城计”当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军事谋略,但并非唯一的谋略,并非屡试不爽的产物,且总须视情择而用之。如果死啃《三国演义》,把小说当成历史,思想僵化,行动教条,最终必走入死胡同而落败。
④要读书但不尽信书,尤其不要死认条条框框,不要拘泥于某个观点,应着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读顺了、读透了、读“活”了,并从作者的思想围墙中走出来,以至是跳出来,这才是我们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
⑤不“死啃”书,把书读“活”,自需要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亦即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美国高中教育的四个目标第一条就是“通过语言教学,帮助所有学生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老师为何不让学生背书,不给作业设置标准答案,甚至故意避免“正确答案”?就是为了不让学生丢掉批判的精神。而哈佛大学的标志更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精髓之体现: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下盖着。想告诉学生,书中尽管有知识和思想,但也会有谬误。若要想追求真理,那就应当质疑,质疑一切。是的,批判中,我们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质疑中,我们才能理清有用的和无用的。
⑥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爱读书、“活”读书的人,总是与“捣碎”书籍联系在一起的。其“捣碎”的过程,究其实,就是一个释放自我情感与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不断较真、争辩的过程,也必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⑦有人说,做文字工作,拼到最后是拼认识,对生命的认识。读书何尝不是如此?拼到最后,就是拼自我的再认识。生命是活的,我们的读书,我们的认识,当然也应该是活的。一切“死啃”的做法,一切僵化的思维,都是与读书宗旨背道而驰的。
(摘自2012年6月5日《人民日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文章开头引用了冯英子讲的一个小故事,有何作用?
答:

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

作者认为,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答:

结合实际,请你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谈自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们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们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其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

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论证的过程。
答:

请以“自立”为比喻的本体,仿照示例写两个句子。
示例:自立,是那荒山上挺拔的松柏,四季常青。
答:

“富二代”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他们靠继承家产来拥有丰厚的财富。“富二代”在《鲁豫有约》栏目粉墨登场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词,但随着一部分“富二代”的负面新闻事件曝光,“富二代”几乎成了堕落、炫富的负面词汇。请结合本文思考,你认为当今的“富二代”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健康地发展?
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选文的敌论点是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选段是如何驳论证的?
答:

文中的两处画线句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的,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答:

你认为鲁迅可否称得上“中国的脊梁”?请联系你对鲁迅的了解,简要说明理由。
答:

记叙文阅读(共20分)
向日葵
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稀少的小公园。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似的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寒风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唉,”老公叹气,“伦敦的工作压力真是太大了!”
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
我被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点了各种美食。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 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在这一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围绕“向日葵”,补全女儿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情节。
那天下班后,(1)→赶回家去,(2)(3),浇向日葵 →第二天上午,(4)
细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共8分)
(1)“我被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作者为什么会不说话,只“闷闷地吃”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有多处伏笔暗示着过生日买花事件的发生,请你找出两处。文中的女儿值得称道,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自身经验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文阅读(共8分)
“法国悖论”的成因
“法国悖论”一直是营养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一般意义上的健康生活方式,法国人不占什么优势,但他们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却相对较低。一些人认为这与法国人嗜好葡萄酒的生活习惯有关。不过,前段时间云无心在《新知周刊》上撰文,解释了葡萄酒为什么不可能是造成“法国悖论”的原因。
那么,“法国悖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最近,美国的凯斯勒博士在他的著作《饕餮的终结》一书中指出,法国人用餐时间更长、点餐分量更小或许是造成他们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心脏疾病病死率较低的关键。
首先,食物的分量大小与条件性过食有关。简言之,大份的食物,常让人不自觉地多吃。美国人特别爱好大份的食物。2003年,美国费城大学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发现,美国的食物分量比法国多25%。这一情形几乎遍及所有餐馆。
研究者还对两地餐饮指南和烹饪书分析了一通。知名餐饮指南《Zagat》的费城版和巴黎版,显示了两地饮食风格的差异。费城食评家更喜欢评点大份的食物,设有自助餐的餐厅更受推崇;巴黎的食评家则压根不提这些。在美国的“煮妇”烹饪书里,重点通常是如何做出一桌肉类丰盛、蔬菜寡淡的菜肴来。
法国神经科学家克洛尔,在《关于脂肪的谬误》里则将“法国悖论”细化为几个关键词,除慢进食、小分量外,还包括更喜鱼肉、进食好脂肪、低糖、少零食、拒绝美式食品。
法国文化和传统习俗,也与这一悖论有关。在过去,法国人每天固定进食2~3次,两餐间不吃点心零嘴。巴黎迪尤医院的肥胖研究者贝利叶说,法国人打小就知道这一条。当然,法国悖论并非不可打破。贝利叶指出,小吃、快餐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巴黎街头出现,良好的膳食结构和习惯正受到冲击。原本的膳食习惯被打破后,“因饥饿而吃”终将被“为了吃而吃”所替代。
凯斯勒是克林顿当政时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局长,面对越来越肥的周围人群,他痛定思痛,开始探究人何以爱享食物,哪怕导致身体发福。
他指出,现代人的肥胖,多归因于食物太好吃了。好吃的关键要素是糖、脂肪和盐的合理搭配。现代食品工业的阳谋,也正是将三者的搭配推向极致。人类天性脆弱,美食,是大脑难以抵御的天然诱惑。减低大脑对食物的欲望,或许是未来保持膳食平衡、合理减肥的好策略。
简要概括“法国悖论”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贪吃,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胖子,不仅行动不便,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病等疾病频频发生。为了他们的健康,请你给他们提一些建议,让他们获得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