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记忆重建是城市更新的灵魂

①文化是推动城市前进的动力,也是人类实现认同的方式。城市学家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累积下来的胡同、牌坊、院落、民居、街道等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活着的传统,也是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

②正因为过去经历了太多大拆大建带来的文脉断裂之苦,今天的城市更新越来越倾向于"微更新"的方式,即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改造,从而达到空间活化与地方振兴的目的。如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文化创意园,前身多为废弃或闲置的厂房,经过简易设计和细微改造后,成为美术馆、展览馆、书店等文化空间。原本破旧的工厂蜕变为靓丽的城市风景线,成为新的文化地标,不仅美化了城市,也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

③尽管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带来了生机,但在貌似更加人性化的微更新过程中,城市记忆流失的问题依然严峻。由企业主导的城市更新,往往只是对建筑外观和功能的更新,而建筑所承载的生活故事、个人经验、地方风俗等宝贵的历史记忆,由于当地民众的缺席,往往被漠视和淡忘,这不能不说是当代城市更新大的悲哀。

④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遗址,在改造过程中还常常存在对家族历史、人物身份的错漏记录。这不仅暴露了改造者的无知,更反映了城市更新中记忆重建存在的问题。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什么?说到底是为了找回那些忘却的记忆:童年时代街边的小吃、屋顶的飞鸟、门前的花香、呐的声响这些记忆属于每个活生生的个体,而所有个体记忆汇聚在一起,就是城市的历史。可以说,没有记忆的人,生命是残缺的,没有历史的城市,也不过是无根的建筑群。

⑤记忆是什么?是思念,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所有建筑遗产都是人类记忆的守护者,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此,记忆重建才是城市更新的灵魂。如何重建呢?重建的开始,当然是要学会尊重和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今天的现实是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已找不到它们的来由和名字,抢救历史记忆、建立历史档案,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寻找这些老建筑的故事和街区的传说,记录那些珍贵的口述史,通过文字、图像、大众传媒还原历史现场,让历史记忆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今天与昨天对话,记忆便有了生命。

⑥当然,无论是王宫还是民居,都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关于它们的记忆并无贵贱之分。但我们往往只记录名人的记忆,却遗忘普通人的记忆,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记忆缺憾。每一栋历史建筑都是一座活的博物馆,都应得到理解和重视。这些空间可以唤醒我们的记忆,滋养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最终让我们结为一体,实现认同。

(原文/袁瑾,根据命题需要改写。)

(1)对城市"微更新"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微更新"的出现是因为大量大拆大建曾带来文脉断裂之苦。

B.

城市"微更新"是在城市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对局部空间作些改造。

C.

城市"微更新"的简易设计和细微改造体现了改造方式的人性化。

D.

城市"微更新"往往立足于变废为宝,为城市打造新的文化地标。

(2)关于"城市更新"中出现的问题,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城市更新由企业主导,在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导致了城市记忆的流失。

B.

城市更新在注重外观和功能改造的同时,常忽略建筑承载的历史记忆。

C.

城市更新往往缺失个体的记忆,这是由当地民众的缺席和漠视造成的。

D.

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遗址的信息记录常有错漏。

(3)关于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记忆重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记忆重建首先要建立在尊重和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

B.

记忆重建应将每个个体的记忆汇聚在一起,组合成城市的记忆。

C.

记忆重建需搜寻并记录一些老建筑的来由、名字、故事和传说。

D.

记忆重建中,名人和普通人的记忆都是有价值的,都应被重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议论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

杨慧

①有没有人告诉你,下雪了?

②大片大片的雪花,像白色的羽毛从天空飘然落下,霎时间,山峦、田野、村庄、小路都陷入白色的忧郁。

③可是对于孩子,这白色永远是快乐的。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一夜之间就把村庄包装成了童话世界。童话世界里怎么少得了我们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呢!

④清晨起来,房门已经被大雪封住了,母亲正拿着一把小铁楸从门缝处一点一点把雪挖开,慢慢开辟出一条小路来。我和妹妹也陆续穿好了棉袄棉鞋,戴上了帽子手套,跑到院子里和母亲一起“扫雪”,那是最愉悦的劳动。与其说是在帮母亲,不如说是在给母亲添乱,母亲前脚刚扫出来的小道,我们打闹着,又把雪扬的到处都是。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

⑤树上、房顶、鸡舍、草棚,闪着亮晶晶的银光,在与红日的交相辉映中分外妖娆。

⑥妹妹欢快地跳着,和我一起堆雪人。我们用瓶盖做眼睛,用红辣椒做鼻子,而我总怕小雪人会冷,心疼地把自己脖子上的红围巾摘下来给它围上。一会儿,我们的新伙伴就伫立在庭院里,真是可爱极了!这时,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开个门缝对着我们高喊:“吃饭啦……吃饭啦……”我和妹妹好像都没有听见,磨磨蹭蹭谁也不愿意回屋。广阔苍穹,母亲是见证这份快乐的唯一观众,望着她的两个白雪公主,母亲的微笑是甜的。

⑦洁白的雪花舞动着我童年的快乐,也翩飞着我少年的轻狂。初三那年寒假,我和同学们约好去县城的书店买些参考书,早上临出门时母亲就叮嘱我穿那件厚一点的棉衣,可是少女的我是爱美的,怎么能把自己变成臃肿的面包?没想到从县城回来时就下起了大雪,汽车晚点了两个多小时,当我背着书包又冷又饿走回家时,看见母亲像一座白色的雕像立在门口,睫毛上沾满了霜白,每眨一下眼睛似乎都能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那天我吃饱喝足就有了精神,母亲却病倒了,高烧40℃.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竟站了多久。

⑧多年以后,我也成为了一位母亲。我的孩子和我一样热爱这北方的大雪。

⑨春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当我们像雪花一样从远方匆匆赶来,哒哒的马蹄声溅起一地飞雪,多多如花。那一天,村庄如故,母亲却白发如雪。

⑩年迈的母亲依然站在自家的门口张望着、等待着。仿佛这几十年来,一直站在这里,从未离开过。母亲这几天一直念叨着:“要下大雪了,也不知道通不通车。”母亲是不看天气预报的,但每一次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慢慢我才知道,原来是母亲的老寒腿,每次下雪前都会疼。

⑪母亲这一生几乎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夏天她忙着菜园子、庄稼地;冬闲时她忙着给人做衣服补贴家用。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家住的是简陋的茅草房,虽然窗户外面盯上了塑料布,门上也安上了棉布帘,但在墙壁的上还是会结霜,四处透风。母亲长时间坐在靠南墙的缝纫机旁做和,两条腿不知不觉中就得了风湿病。母亲腿疼是从来不对我们说的,粗心的我们怎么会知道母亲的腿病这般严重!

⑫雪花落在村庄,落在田野,也落在我隐隐作痛的心里。

⑬这个世界因为有雪,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清新,步伐变得轻快,灵魂得到了洗涤。雪,如母亲的爱,时刻安抚我这颗烦躁的心,让我活的简单快乐,就像一朵雪花吹开了另一朵雪花的春天。

⑭传说,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是最爱你的人,我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因为母亲就是最好的例子。电话嘀铃铃响了,是母亲在叮嘱我,要下雪了,记得多穿点衣服﹣母亲的老寒腿又在播送天气预报了。我诺诺的应着,却透过那场即将到来的雪,看到了母亲的疼痛。

⑮如果可以,我多愿让自己变成一贴温暖的膏药,敷在她疼痛的关节。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7年第2期,有删改)

(1)本文写了母亲的哪几次等待?请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净的雪里胡作非为。(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竟站了多久。(这句话表现了我此时的怎样的心理?)

(3)有人说第⑪段不可或缺,也有人说纯属多余,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

(4)文中的雪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心定而后方能静

丁雅诵

①“手机一会儿推送一条消息,总是忍不住去点开,怎么让人专心工作!”“想安静地看一会儿书,总是被人微信骚扰,真是烦人!”“真的好想静静!”与身边的年轻人接触,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②的确,如今的世界确实有些喧嚣嘈杂。各种信息一股脑儿地向你眼前涌来,各种言论争先恐后地想要占领你的脑袋。在干扰与诱惑面前,用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似乎都变得难上加难。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难免被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所“绑架”:新闻资讯要看、热门头条要刷、八卦娱乐要追、朋友状态要赞……形象地说,就是手机一开一关,一天就过去了。

③静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怪谁?是该怪这世界变化太快、科技发展太迅速,还是怪周围的人太吵闹、环境太嘈杂?外界的影响诚然不能否认,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动”,于是开始争论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六祖禅师慧能听后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如此解释虽有些唯心,但也大抵揭示出躁动的本源。在纷纷扰扰之中,真想“静静”,关键在于增强自身的定力。

④什么是定力?郑板桥的《竹石》有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持心正、定力足,就能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即使耳边乱纷纷,也自能岿然不动。围棋传奇李昌镐被人称为“石佛”,就是因为他在与人对弈之时,总能从容镇静,临危不乱,有着超乎常人的定力。所以,虽然李昌镐的棋风并不剽悍,也不出奇,但往往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⑤要想有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心中缺少大志向,那剩下的就只能是小情绪,外面的点点滴滴、风吹草动都会成为你的干扰源。比如,有一些大学生习惯性翘课,常态性挂科,整天窝在宿舍里打游戏。问他为什么这样,他没觉得是自己没目标、没意愿、没动力,反倒是怪宿舍没氛围、室友把自己带坏了。抱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不妨多学学毛泽东。年轻时的毛泽东,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特地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城门口“闹市读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

⑥当然,保持定力不等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年轻人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自然很有必要,但今天我们格外强调静下心来,主要是因为接收的信息太多且鱼龙混杂。如果你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好奇要点开看一下,那么结果往往只能是什么也不记得、什么也没留下。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进入了手机“每隔三秒就有一条新的未读消息”的状态时,不妨适当开启一下“屏蔽功能”: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想想自己的目标,调整好状态再出发。

⑦“非宁静无以致远”,世界愈是熙熙攘攘,心静才愈能彰显力量。所以,别再焦躁着怒吼“我想静静”,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定力,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新青年》第185期)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②段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⑥段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4)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简要概括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你是谁?“刷脸”“刷眼”就知道

①他或她的年龄有多大?手机拍一拍就知道。曾有一款根据人脸特征来测试年龄的小游戏剧爆了朋友圈。这款游戏应用之所以能精准预测年龄、性别等信息,在于嵌入了人脸识别技术,而该技术的功能远不止于此。

②人脸识别技术属于生物特征识别(以下简称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近年来,以人脸识别、虹膜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公众,升级人们的“密码”,将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安全。

③生物识别,简单说就是一种利用人的生理(指纹、人脸等)或行为特征(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认定的方式。通常,人体生物特征具有随身携带和难以伪造的优点,在安全保密、便捷识别上有优势。

④常见的生物识别方式是指纹识别,但指纹容易留下痕迹被他人复制,而且对手指的清洁度、干燥度要求较高。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数据安全和信息隐私越来越重要,人们需要更安全、有效的身份认证“密码”。

⑤人脸识别是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生物识别技术。由于每个人的五官、面部特征具有差异性,这使利用这些特征来鉴定个人身份成为可能。人脸的生理特征可以转化为被计算机识别的数据信息。人脸识别技术的实现,首先是在图象或视频中检测到人脸,再对目标面部特征的关键点进行定位,提取特征并进行结构化处理。有了这些数据,计算机就能分析人脸属性,读懂人脸。

⑥虹膜识别是另一种被产业界看好的生物识别技术。虹膜是位于人眼表面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区域,其中包含很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冠状、隐窝等细节特征。虹膜识别技术通过对比虹膜图象特征之间的相似性来确认人员身份,其核心步骤是使用模式识别、图象处理等方法对人的虹膜特征进行描述得到数据值,同时,将获取的虹膜数据和存储的虹膜信息进行匹配和分类,就能达到确认人员身份的目的。

⑦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已走进大焱视野。清晨赶到办公室,手捧滚烫咖啡,你是否会为无法腾出手去掏证件刷卡而发愁;晚上加班回到家门口,掏掏口袋,你是否会因为患带房门钥匙而郁闷。有了人脸识别系统,这一切担心就不存在了,你只需要“刷脸”,门禁就能自动解锁,甚至还能根据你的心情送上合适的问候语。

⑧智能安防是生物识别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由于生物特征人各有异、终身不变等特点,让其在安防监测上能大展身手。比如,利用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动态监控、以图搜图、人像比对等方式,不仅能了解谁进入了你的社区,还能帮助公安机关等完善安防体系。

⑨在智能商业领域,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在拓展。到银行开户必须拿寿身份证来验证身份,不仅耽误时间,也给一些行动不便者带来很多麻烦。有了人脸识别系统,在线上就能完成实名验证。未来,当金融、电信、政务服务、教育等传统行业搬到线上时,实名制验证就越发重要。在这些领域,未来生物识别技术应用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⑩智能手机普及是生物识别技术的重要推动力。“刷脸”“刷眼”代替输入密码,可用于购物、支付。包括虹膜识别在内的一些生物识别技术已经成为智能手机一个重要的集成部分,提升了手机的安全性,实现解锁、文件加密、支付安全等功能。

⑪专家表示,生物识别不会完全替代传统身份鉴定技术,有些应用将是密码等传统方式的辅助和补充。生物识别技术和传统模式将取长补短,人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运用最便于用户使用、最有效率和安全的识别方式。

⑫单就生物识别技术理论来说,我国和发达国家是同步的,一些算法和模型也得到了国际认可。不过,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人工智能新概念、新方法上处于引领地位,我国更多的是跟随式研究。我国指纹识别技术发展最早。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热门生物认证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⑬以人脸识别为例,旷视科技领导的团队曾多次在数个世界公开算法竞赛中,排名第一。中科虹霸团队也在连续两届国际虹膜识别算法大赛中赢得冠军。

⑭亚洲人的虹膜是黑褐色的,虹膜花纹较少,相比欧美人花纹丰富的蓝色虹膜识别难度更大。同时,中国人眼睛普遍受眼皮遮挡的影响,导致虹膜没有完全 露出来,且睫毛多向下弯曲,进一步加重了遮挡,这都给算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因为如此,仅就算法而言,我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经济周刊》第829期,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下列说法中对选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情况下,人体生物特征具有随身携带和难以伪造的特点,在安全保密、便捷识别上有优势。

B.亚洲人的虹膜是黑褐色的,虹膜花纹较少,相比欧美人花纹丰富的蓝色虹膜识别难度不大。

C.人脸识别技术的实现,首先是在图象或视频中检测到人脸,再对目标面部特征的关键点进行定位,提取特征并进行结构化处理。

D.利用人脸识别技术,不仅能了解谁进入了你的社区,还能帮助公安机关等完善安防体系。

(3)请写出本文标题的作用。

(4)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到银行开户必须拿着身份证来验证身份,不仅耽误时间,也给一些行动不便者带来很多麻烦。有了人脸识别系统,在线上就能完成实名验证。

(5)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第⑪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专家表示,生物识别不会完全替代传统身份鉴定技术,有些应用将是密码等传统方式的辅助和补充。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米立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几个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_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⑪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⑫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

⑬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小时候,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⑭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⑮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⑯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⑰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选自《读者》2017年第6期,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时间

情节

待在家里的那几天

“我”想送父亲去养老院,父亲答应了,“我”却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

  

几天后

  

(2)你怎么理解“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而父亲却“一脸快乐的表情”?

(3)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②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4)选文第⑬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分析文章结尾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6)读了选文以后,请结合生活实际淡谈你的收获。

阅读《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完成下列各题。

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

2016年7月14日,美国众议院以306票对117票通过一部要求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法案。该法案规定,商家可自主选择标识形式,使用文字,符号或用智能手机读取二维码都可以,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将有权知道他们的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根据该法案,也不将在两年时间内制定具体的标识方案,并出台相关执法程序等,美国政府此前并不要求强制标识,理由是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

那么转基因食品该不该强制标识呢?

●正方:

转基因食品至少跟传统食品一样安全。科学家培养转基因作物时,能确切知道转过去的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这样就能知道转基因作物同传统作物在成分上是否有本质区别,有哪些不同的成分。而用传统育种方法将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我们对杂交出来的作物基因信息基本上是茫然无知的,无法预知其可能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有更大的把握。目前,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检验,在安全性上是不用担心的。由于检验成本所限,传统食品反而做不到这一点。转基因食品强制标示有何必要?

◎反方:

有两种亲本存在,大自然理论上也可以自行产生出他们的杂交品种,人工杂交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但转基因可不一样,在自然演化下,一个物种的基因自行转移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上,概率接近于零。人类?这是人工制造出新的物种,本身就蕴含着新的风险,一个基因很可能有多个功能,再转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时科学家很可能只了解其部分功能,这意味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真的实质等同、一样安全吗?能给将来一切可能的转基因食品背书吗?对批准的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标识,恰是一种对科学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是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体现。

●正方:

转基因食品当然有风险,就像传统作物有风险一样,关键在于转基因作物的风险是否显著大于传统作物?如果不是,凭什么把转基因食品单独拉出来强制标识?由于一些人对转基因技术的妖魔化,部分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存在没有根据的恐慌与负面评价。如果强制标识会强化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因此必须反对强制标识,还应该把“转基因农业”改名为“精准农业”,以弱化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增加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

◎反方:

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有顾虑,不是很正常的吗?在某种意义上,转基因作物是新创造出来的物种,人们不随随便便接受一种新物种食物,恰恰是刻在基因上的自我保护本能在起作用,也是一种合适的慎重态度,以为改成“精准农业”就能消除这种疑虑,太天真了吧?在强制标识之后,认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人,就可以选择吃;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有顾虑的人,现在可以选择不吃,将来观念改变了也可以选择吃。两不干扰,有何不可?

●正方:

强制标识会拍高转基因食品的价格,对穷人不利。强制标识不仅是标注一行字或一个符号,还需要检测,实施起来成本太大。因为一种食品往往包含多种成分,逐一检测是否转基因。一次检测,就是一大笔费用。如果消费者愿意对非转基因食品支付滥价,厂家会主动标识“非转基因”授其所好。

◎反方:

如果你生产的食品某些成分的原料是转基因作物,你会不知道?标注一下有多大成本?至于检测也不是那回事。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抽样检测来确认商家有没有在标注上作假,检测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

(《南方周末。第一争议》2016﹣07﹣25)

(1)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你吗?这一争议是由什么新闻事件引起的?正反双方从哪三个方面展开辩论?请简要概括,完成提纲,不要求字数一致。

(2)选出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一项  

A.正方认为,一般来说,传统育种方法杂交出来的作物的基因信息是没法辨别的。而转基因作物的基因信息是可以确切知道的。

B.反方认为转基因,就是一个物种的基因在自然演化下自行转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上。

C.正方认为转基因农业改名,精准农业,能消除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

D.反方认为强制标是不会抬高转基因食品的价格。

(3)辩论需要一定的语言技巧,以下面句子为例,分析双方多次使用反问的表达效果。

在这个意义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真的实质等同,一样安全吗?

(4)结合上面辩论中的相关言论,分析产生下面试验结果的原因。

美国科斯坦尼格罗教授用实质相同的苹果对消费者进行了对比试验:

【试验一】在标识非转基因的苹果和无标识的苹果中人命,愿意多付38.6%的钱购买非转基因苹果。

【试验二】在强制标识转基因的苹果和无标识的苹果中人们愿意多付94.2%的钱购买无标识苹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