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雍氏 ①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 ②。"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 ③谓楚王曰:'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国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与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雍氏:韩国邑城。②高都:韩国邑城。③昭应:楚将。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 征甲与粟于周 |
征:索取 |
B.寡人请以国 听 |
听:听从 |
C.此告楚 病也 |
病:患病 |
D.必劝楚王 益兵守雍氏 |
益:增加 |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A. |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
B. |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
C. |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
D. |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楚韩雍氏之战期间,韩国向周君提出无理要求,周君为此深感担忧。 |
B. |
苏代为解除周君的忧虑,亲自前往韩国会见其相国公中,晓以利害。 |
C. |
苏代告公中,楚王开始怀疑昭应的计划,这将会导致雍氏被攻克。 |
D. |
苏代认为,韩国若采用他的策略,会引起秦周关系的变化,对韩有利。 |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下列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会宾客大宴(举行宴会)众宾团坐(同“座”)
B众妙毕备(名词,妙处)妇抚儿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C宾客意少舒(伸展,放松) 群响毕绝(消失)
D两股战战(大腿)几欲先走(逃跑)下列加粗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既而儿醒(不久,紧接着)当是时(这时候)
B稍稍正坐(渐渐)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
C妇拍而呜之(并列连词)力拉崩倒(用力拉拽)
D于厅事之东北角(结构助词,的) 撤屏视之(代词,指屏障里面)对课文的理解,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运用反衬,以声衬静,加重了一家四口由醒复睡后的静谧气氛,为下文即将表现的大火蓄势,也加大了故事情节的曲折与波澜。 |
B.结尾又用“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构上与第一段照应,并以道具之简单,反衬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
C.“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是写听众的反应,他们如临火灾现场一样,虽然很害怕,但仍然能把持自己,所以急于要逃离现场。 |
D.全文围绕“善”字展开,抓住表演者和观众两个方面,通过正面描写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并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烘托。 |
翻译下列句子
1、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
宗泽,字汝霖,婺州①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④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⑤十余人。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⑥,十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⑦,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⑧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⑨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⑩。
【注释】①婺()ù)州:今浙江金华。②靖康:宋钦宗年号。③磁州:今河北磁县。④率:都。⑤羸(léi)卒:瘦弱的士兵。⑥开德:令河南濮阳,即演渊。⑦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⑧生兵:指生力军。⑨潜善:人名,即黄潜善。⑩薨(hōng):死亡。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A.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 B.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
C.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 D.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即日单骑就道() (2)度将孤兵寡()说说“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的意思。
宗泽为什么会“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①,耳不听钟鼓。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②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③,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
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④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顺民》有删节)
【注释】①靡曼:美色。②来:招徕,凝聚。③袭:袭为双重衣。④禽:同“擒”。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三年苦心劳力()②身亲耕而食()
③流之江,与民同之()④必身自食之()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A.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 B.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
C.太祖常劝以读书(《赵普》) |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越 王 苦 会 稽 之 耻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结合选文分析越王“禽夫差,戮吴相”主要有哪两方面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乙)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
C.处处志之(志:记住) | D.寻病终(寻:不久) |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 |
B.武陵人捕鱼为业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真无马邪 |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本在冀州之南 |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A.便要还家。 | B.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D.苛政猛于虎。 |
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
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的词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和“比”都是“如同”、“好像”的意思。 |
B.“城阙”这里指京城,当时的京城是长安。 |
C.“君”在诗中指杜少府;“离别意”,离别的情意;“宦游”指离开家乡出外做官。 |
D.“岐”同“歧”,“歧路”即“岔路”,指分手的路口。 |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请谈谈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别离情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活版》(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下列语句中的“为”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中“为”意思相同的是()
A.或异二者之为 | B.若为佣耕 |
C.全石以为底 | D.以为军咨祭酒 |
填空
(1)《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一句中的“数”是“屡次”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一句中的“数”是“几个”的意思,文中“每一字皆有数印”的“数”的意思是:
(2)《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一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文中“则以纸帖之”中“以”的意思是: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下面的文字概括了活板排版的几个步骤,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几个步骤补全。
第一步先设置铁板,第二步①,第三步把铁范放在铁板上,第四步②,第五步③,第六步按平板面。